A-A+

儿童青少年地震心理危机干预建议

2013年04月25日 心理保健 儿童青少年地震心理危机干预建议已关闭评论 阅读 76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由于人员不足和救援难度问题,常常出现一些非心理专业的人士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他们处理这些问题往往会采取隐瞒真相的方法,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慰,这是不利于心灵康复的。

  第一、对于灾区的普通儿童青少年来说,主要问题来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他们在地震期间和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很关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同时会担心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父母、亲戚、同学、老师等,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一系列行为。

  有些孩子会出现情感休克,其表现是发呆、反应迟钝、精神麻木、记忆丧失,甚至昏迷不醒。处理情感休克的关键是鼓励其宣泄,让他尽量哭出来或说出来;同时,采取接受性和包容性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等,一边安慰一边引导,引导者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是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可以通过轻抚身体、拥抱等方式来增加其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其情绪体验过程,慢慢抹去心灵的创伤。对此,心情正常的家长也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也许很多儿童青少年目前并没有受到什么大的身体伤害,但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在他们今后的心理上很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称为“急性应激障碍”,也就是心理危机),有些人甚至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二、针对亲人受伤或去世,尤其是失去多位亲人的青少年,主要问题来自归属和爱的需要。他们往往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有些孩子会出现精神崩溃,其表现是惊恐万状、哭闹不止、行为盲目冲动、伤人或自杀。

  第三、针对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的青少年。他们很难面对自己受到的伤害和未来的残疾,有的孩子会产生“为什么是我?”之类的痛苦反诘,甚至出现怨恨、敌意和愤怒。很多孩子未来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一种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在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几天内,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他们也是优先应该得到心理帮助的孩子。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告诉他们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其心中一直悬而不决的那些疑问,甚至包括帮助其分析为何发生在自己身上。尽管他们知道真相后的第一反应会很痛苦,但这时心理咨询师可以在旁边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从痛苦中走出来。必须要提醒大家的是,错过这一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虽然还有远期的补救治疗,但是效果远远不如在应急阶段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

  第四、对于那些被压在废墟中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在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物质援助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通过让他们熟悉和信任的人与他们保持对话等方式,让他们及时了解救援工作的进展,树立自己求生的信心。

  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由于人员不足和救援难度问题,常常出现一些非心理专业的人士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他们处理这些问题往往会采取隐瞒真相的方法,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慰,这是不利于心灵康复的。的确,让受伤害的人再去诉说令他伤心的事,这好像很残酷。(有人称之为“痛苦工作”)但研究表明,只有“痛苦工作”才能医治精神创伤。那些没有经过“痛苦工作”的人,往往长期生活在阴影之中,从而导致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当然,“痛苦工作”必须适度,要掌握好分寸,而且必须以同情、理解和关爱为前提。

  基本处理原则

  1.帮助孩子处理重大变故的第一守则就是:鼓励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验,他目前的感觉,以及他想对往生者表达的心意。

  2.遭遇重大伤痛的儿童,也许对新认识的成人有许多的防御心,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如果能在灾区现场,以小型儿童安亲班的形式,让同龄的孩子有机会聚在一起,便可让同侪之间,透过绘画、黏土等活动,分享彼此的焦虑及恐惧。所以进入灾区的心理辅导者,别忘了多带些图画纸及彩色笔

  3.此外,孩子也许会担心横死的亲人现在怎么样了。心理辅导者,可以透过简单的肌肉放松训练,让孩子了解到死去的人什么都不会想、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心脏停止跳动以后,其实他们的躯体已经不会有烦恼、也不会觉得痛苦了。

  4.往者虽已矣,但在世的亲人都难免期望能替亲人的死亡,找到其特殊的意义。自然灾害的不可知,让这样简单的动机都很难找寻到适合的出路。告诉较年长的儿童及青少年,每个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不会因为早死就让这个生命变得没有价值。他爱过你,也被你爱过,想想他的优点、想想在他生前你们一起分享过的美好回忆--那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应避免之处置方式

  1.千万不要对孩子说,阿公阿妈或爸爸妈妈只是「睡着了」。想想看,如果孩子真的相信了这个说法,说不定他晚上也会害怕阖上自己的眼睛,害怕自己也「睡着了」。也记得把谘商者自己的信仰放在一边,尊重孩子家族中已有的特殊宗教信仰,轮回、灵魂、天堂…这些说法其实都与我们有相同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镇定地接受死亡的事实。

  2.照顾丧亲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固然重要,但切不可让孩子还没有时间及机会处理自己的这段经验的状况下,将他从现场带走,送到其它的都市,强迫他开始全然未知的新生活。想想看,身为成人,当我们面对亲人死亡,也需要透过许多丧礼的仪式,或是四周亲朋的共同祷念去面对往者已矣的事实,也在心中将自己与死去亲人之间的恩怨爱恨做个了结。如果孩子还没有在心中处理完灾后的各种伤痛,就直接被抛进新的生活中,恐怕对他生存的控制感,更是雪上加霜。之后若再辅以心理谘商,也错过了当下最好的时机。因此,在此要特别呼吁一些社会福利团体,在帮助灾区儿童寻觅安置场所时,也要同时注意其心理复建之时机。

  3.最后,提醒大家,即便身为心理辅导者,我们自己也对灾害、死亡充满了畏惧与不解。面对这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与往生亲人有不同的关系内涵的孩子,谘商工作的进行中,必然充满了灰心与挫折。我们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让孩子恢复,而是让他有勇气面对死亡的现实、了解自己的伤恸、感觉到同侪及社会的支持、仍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与未来的人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