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暗示”的力量如此可怕!有些话永远不要对孩子说

2022年04月06日 心理教育 “暗示”的力量如此可怕!有些话永远不要对孩子说已关闭评论 阅读 67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朱君)图片

从今天起,少一些指责和埋怨,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 这样,你会更容易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 ——虎妈

因为学校有要求,5岁的女儿开始学跳绳。

接连几天都跳不到一个,孩子爸急了:“不能这样跳,这样错了……”“看你笨的呀,我都急死了!”

女儿很快不耐烦起来,最后干脆把绳子一扔,直接撂挑子了。

看情势不太对,我赶紧叫停父女俩。缓了两天后,我接着带女儿去练。

各种彩虹屁都用上了:

“你游泳都能学会,相信你这次也能做到!”

“哇,今天多坚持了10分钟,你就成功跳了一个,真不错啊!”

“比昨天多跳了两个,你又进步了!”

结果孩子越跳越来劲,每天都坚持练习。

几个月后,她就能一口气跳小几十个了。 

同一个孩子,仅仅因为大人对待她的方式不同,她的表现就有天壤之别。

这,其实就是暗示的力量!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的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当父母一直笃定地告诉一个孩子,你聪明又努力,学习肯定没问题。

孩子的大脑就会自动输入,不自觉地用行为证明这个期待,从而脑子越来越好使,成绩越来越优秀。

反之,当父母总是贬低孩子,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很糟糕、我不行”的观念,并用各种行为去“证明”父母的话。

不仅大脑会“变笨”,整个人生都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自证预言”。

就像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曾经说的:“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暗示对孩子的影响力,真的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父母对孩子的言语评价,是孩子行为的导航。孩子的未来是好是坏,就藏在父母的嘴里。“父母的消极暗示,毁了我一生”

这是央视《心理访谈》栏目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33岁的女孩范金成,大学毕业十年后,一直在家中啃老。

被问及为什么不出去工作时,女孩绝望地答:“他们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

从小到大,她在父母那里很难得到支持和鼓励。

好不容易做一次饭,母亲说,“真难吃。”

亲手设计的鞋子,拿给爸妈看,却被怼:“有啥用啊!”

女儿想创业,只被戏谑:“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在父母的长期打击下,范某果然怯懦、自卑,干啥啥不行。经过复读,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后,却严重社恐。

换了几份工作,最后都因为没法胜任而辞职。

毁掉她的,就是父母的长期负面暗示。

一些父母可能觉得,我都是为了孩子好,才不时地“敲打”他啊!殊不知,潜意识不会用否定句,不会转弯。

当我们批评孩子:你怎么总是撒谎?

孩子听到的是:我就是一个爱撒谎的人。

当我们吼孩子:你不要总是把房间搞得脏兮兮!

孩子听到的是:我就是一个脏兮兮的孩子。

当我们冲孩子说:你给我小心点,别又感冒了!

孩子听到的是:我身体不好,容易生病。

我们的目的和意图可能是希望孩子好,可不断的提醒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孩子也就学会了:

“我就是不可爱的、糟糕的、有问题的。

爸妈批评我、骂我,都是因为我不好,我不配被爱。”

最后,孩子就成了父母口中的“问题”孩子:喜欢撒谎、讨厌学习、坏习惯成堆、总是动不动就生病......

斯坦福大学催眠专家戴维·施皮格尔博士明确指出:“在12岁以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还未成熟,有近85%的儿童催眠感受性极高,4-10岁的儿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孩子们无条件地依赖着父母。他们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母亲的积极暗示,是我一生的光”

这个男孩名叫李麟青,1岁时确诊脑瘫,不仅无法站立和行走,双手也只有三根手指能比较正常地运动。

万幸的是,李麟青的智力并没有受到影响。

妈妈一直告诉他:“你跟正常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

她陪儿子读书,陪儿子学认字,坚持送儿子去正常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她随时提醒儿子,“你不拿残疾当借口,它才不会阻挡你做想做的一切。”

每当有人笑话李麟青,每当严酷的现实一次再次向母子俩发起挑战,母亲都会坚定地站在儿子身边,用言行告诉儿子:

“你没问题。”

“你一定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你永远是妈妈的骄傲。”

20多年求学路,李麟青凭借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为学士、硕士。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残障学生。

博士毕业时,总结过往,李麟青说:“如果被命运偷袭,最好的反击就是逆袭它。”

看完他的故事,很多人感慨:“难怪说,父母的嘴,就是孩子一生的风水。”

每个孩子都是被催眠暗示着长大的。

消极的暗示,像是心灵的腐蚀剂,使一个孩子退缩、自卑、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

而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像阳光,照耀着孩子黑暗的区域,让孩子乐观向上,拥有战胜困难的自信。

父母如何正确应用“暗示”养育孩子

萧伯纳曾说:“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父母若以正面的信念期望孩子能成为什么,将来孩子很可能就会成为什么。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很好动,坐不住。老师特地找到孩子妈妈,让她回去好好“管教”孩子。

放学后,妈妈跟孩子说:“知道今天老师跟我说什么了吗?她说你比昨天多安静了3分钟。”

第二天,妈妈跟孩子说:“老师说,你比昨天又多安静了5分钟。”

一段时间后,孩子真的做到了专心听课。这就是积极暗示的魔力。

家长要如何做,才能尽量给到孩子积极的暗示?

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比如,把“别紧张 、别有压力”,换成“放轻松、慢慢来”;把“看电视别靠那么前”,换成“站后面一点”。

就事论事,不要动辄攻击人格。尤其要避免下述灾难句式:“你蠢得像猪一样”“没见过像你这么差的人”“你让我太失望了”……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这种盖棺定论的话:“你总是……”“你从来都是……”“你就是……”

另外,多用积极的语言,去改译孩子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贪玩忘了写作业,不要说“我看你就是故意不写的吧!”“一点儿都不自觉!”

可以说:“有时候会忘记时间写作业,我相信这次事件是极少数的,你本来就挺重视学习的,我相信你会更自律的,如果你有需要我帮忙的,你就告诉我。”

当孩子写作业容易漏题、漏字,不要说:“你总是这么粗心!”

可以说:“我相信你可以做好自己的事,但我会在睡前和你一起整理一天的作业,为明天做好准备。”

当孩子打人时,制止的同时,不要说“你就是个惹事精!”

可以说:“你一直是有正义感的孩子,下次试试用别的方式跟别人沟通,相信你以后会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当孩子撒谎时,不要说“嘴里没有一句实话!长大了还了得?”

可以说:“你是害怕被人指责,你害怕父母不爱你,所以没说真话。你很想做一个好孩子的,我相信你本意不坏,不是故意的。”

当孩子不敢尝试,不要说“勇敢点,这有什么呀,至于吗”,或者“别那么胆小,太不像个男子汉了。”

可以微笑着看着孩子,坚定地说:“我相信你行的,再试试看,我在陪着你。”或者,“等你想了,我们再试试,做不到也没关系;办法总比困难多。”

......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这样子是不是完全不能够批评孩子,只能小心翼翼、一味“捧着”孩子了?

当然不是。没有必要,也不现实。

积极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洛萨达比例。

最初是马塞尔·洛萨达在研究公司组织管理时提出的。

他发现,公司开会时的对话,若积极词语与消极词语的比例大于3:1,公司就能蓬勃发展,反之很容易走下坡路。

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1的“家庭洛萨达比例”。

即,我们对爱人、孩子的每一句批评,要配上5句鼓励,才能维持稳定的关系

所以,在“5:1的家庭洛萨达比例”原则上,多去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吧!

下面这些很好用的黄金句式一定要多跟孩子说:

“我知道会好起来的!”

“你有力量去面对。”

“你可是幸运儿呢!”

 ……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每个孩子,都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的。

有一种问题,叫做父母觉得你有问题。

有一种自信,叫做父母觉得你能行。

永远不要小看“暗示”的强大力量。

父母随口而出的语言,或许就是孩子未来要走的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