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健心学堂】面对唠叨,孩子不会求饶,只会烦躁、愤怒……如何忍住不唠叨?

2022年06月03日 健心资料 【健心学堂】面对唠叨,孩子不会求饶,只会烦躁、愤怒……如何忍住不唠叨?已关闭评论 阅读 688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全民健心网、健心学堂编辑:于梦娇)

青春期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之一——唠叨。

是否“唠叨”,父母和孩子时常给出的是不同的答案。我们对自己说了什么,说了多少遍几乎不自知,但从孩子的角度,他的感受才是评判的标准。

比如,我自认为已经做了很好的自我建设,也觉得已经很少重复说话,说废话,但当儿子对我说——“你别唠叨了!”我会接受他的反馈 ,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给了孩子“繁复”、“紧绷”的感觉。

唠叨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惩罚与疼痛并不能激发他的斗志,只会搅乱心智,没有多余的能量用于发展性的课题。

孙悟空会大喊,“师傅饶命”!

孩子不会求饶,只会烦躁、愤怒,塞上耳朵,关闭心门。

唠叨“性价比”那么低,为什么我还是忍不住这样做呢?

01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唠叨?

1、自己的执念OR孩子的需求?

让我们对自己的唠叨有意识地察觉:

在哪些事情上,我们特别容易执着?

然后问自己:

这些事 ,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

比如,一个妈妈特别在意孩子是否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整齐,且在这件事上反复唠叨,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如果我们可以透过这份执着反思原因,可能会发现“从关心到强制”,妈妈聚焦的,并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自己既往未曾解决的问题\心结,是自己的焦虑。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不是纠错,而是能够理解并协调和孩子彼此的需求。

2、奢望以最快的速度看到结果

唠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不断地叮嘱、提醒、催促,反复提起。

我们会无意识地无限放大正在唠叨的这件事的重要性,让它占满我们的心智。

而孩子会对父母唠叨的频次、程度非常敏感。他们的感受往往是直接而真实的。

我们太希望我们的提醒可以像操作机器那样得到快速的回应,但孩子不是机器,他有自己的节奏和周期。

我们太希望我们的教导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只能是奢望,就像能快速瘦身的减肥方法总是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一样,这更会引起反弹。

给孩子一些时间,给时间一些时间。

3、关乎信心and信任

当我们对某件事/人比较没有把握时,我们会很紧张事项的进展,随时关注它的动态。

没有信心会传递一种语言,即不相信他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所以总感觉说一句、说一遍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地重复。孩子感受到的,除了烦躁,还有不被信任。

你会说,因为我有太多的“前车之鉴”,我没有提醒,没有念叨,孩子就是真的没有把这件事做好啊。

但是,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呢?

因为没有唠叨,所以孩子才没做好?还是孩子习惯了有人提醒,自己失去了主动性、驱动力、责任感,所以才没有做好?

02如何避免唠叨?

1、统一认知

问孩子,自己平时是不是唠叨,在哪些事项上容易唠叨。

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判断的标准不在于说话的我们,而在于听的那个人的内心判断。

这个过程很重要,是良好沟通,增进亲子关系的基础。

2、自我观察,寻求反馈

自我观察,把自己最容易唠叨的事项具体列出来,这是有意识地了解自我的过程。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深。

找时间和孩子沟通,他有怎样的反馈,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希望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是让孩子能看到我们愿意努力改变的开始。

3、邀请孩子的参与

在自己很关心,也觉得重要的事情上,和孩子坦诚地沟通:

我认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可能提及、提醒的次数会有点多,为了避免我唠叨给你不好的感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让孩子参与进来,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以他能接受的方式,既可以保证过程监督,父母们能够安心,又能促进目标的达成。

4、把责任还给孩子

我们想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每个人的路,必须自己走一遍,才能知道哪里有坑,哪里有雷。

忍心让孩子承担言行、决定的自然结果,对自己负责,比一万句预警、唠叨对他的长期成长更有利。

把从唠叨中省出来的能量用于孩子更积极的发展议题,少些纠缠,多些建设性高质量的陪伴。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5、约定周期

杜绝唠叨,几乎是不现实的。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唠叨的频次,拉长唠叨发生的间隔周期。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约定一个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孩子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自己的想法)推进、尝试,父母只观察,不干涉。

在一个周期结束后,结合孩子的体验、结果的反馈,来讨论方法的可行性,决定下一个周期是否需要调整。

这是启发孩子自我探索、试错、思考的非常好的方式。父母需要做的,是耐心,不寄希望以最快速的路径解决问题。

在一开始的练习中,父母可能会有失控感,并可能因此感到焦虑,可以把约定的时间周期放短。比如3天,这可以帮助加强过程管理,避免父母担心的“损失”发生。随着练习的深入和对孩子更多的了解,这个周期可以慢慢放长。

(文章全文转载于:父母修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