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心理健康的路一定要走正

2022年08月25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心理健康的路一定要走正已关闭评论 阅读 63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在2012年和2018年教育部分别颁布的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以极不科学、极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太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在17日举行的“安全、健康与青少年的美好生活”——青少年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崇德开门见山地指出,当下有些人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些“跑偏”。

他引用了几组科学数据来表明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主流状况——

2021年9月,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暨专家论证会上发布的数据,对成年人做了一个权重的分析:我国成人抑郁症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心境恶劣障碍为1.4%,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3.2%;抑郁障碍12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为2.1%,心境恶劣障碍为1.0%,未特定型抑郁障碍为1.4%。

去年12月,国家卫健委在发布的《中国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调研》结果中显示,在6岁-16岁的在校学生中,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症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抑郁障碍占3.0%、抽动障碍占2.5%。

林崇德说,这些数据是科学的、符合客观现实的。然而,在公开发布之前,有一些非专业的自媒体无限炒作,以至于出现了“当下学生有两成多抑郁障碍,甚至于超七成心理不健康”的说法。“这种炒作坚决要不得,会造成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会阻碍党中央提出的‘人民至上(学生至上)、生命至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林崇德呼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林崇德表示,这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针对极少数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防治和矫正。

中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情况如何?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团队对全国各地200万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发现:适应良好的学生占77.18%;适应有问题但还可以适应社会的占11.55%;有严重适应问题的占6.43%;有适应危机问题的占4.84%,这其中包括抑郁症。

“在6.43%加4.84%属心理较严重问题的11.27%群体中,其实人际关系问题超过了42%+,特别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及和疫情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学习问题超过了27%+,主要是厌学、学习困难和学校恐惧症等问题。这两项加起来差不多占到了七成。还有20%的是自我的问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缺乏自信等;还有10%是其他问题。”对数据做进一步地解析后,林崇德指出,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要求对心理问题来咨询、辅导和治疗是说明要求心理健康的主流。

2001年,林崇德发表过一篇文章《心理健康的路一定要走正》,时隔20年的今天,他仍然坚持这个观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教育模式,而不能是医学模式。”在林崇德看来,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都不健康,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以德育人,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要付出爱。因此,心理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而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他向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三方面的18条建议:

在人际关系方面,学生应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的批评、能积极沟通、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在学习方面,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能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增强体脑发展、保持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克服不必要的忧虑和惧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我发展方面,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增强自信、通过別人认识自我、正确归因、扩展生活经验、实事求是对待自己的抱负、加强自制力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全文转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