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考刷懒孩子、高考刷笨孩子、最后被淘汰的却是这种孩子

2022年10月10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中考刷懒孩子、高考刷笨孩子、最后被淘汰的却是这种孩子已关闭评论 阅读 45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暨南大学一次性清退了93名研究生。

图片

看到之后还挺感慨的,暨南大学是广东知名高校,老牌211。

这些孩子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一定是满心喜悦。如今一纸文书,便成为了被清退的对象。

其实大学清退不合格的学生,早就不是新鲜事儿。

之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曾连续发布公告,清退404名在读博士和硕士。

图片

他们被清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中国计量大学校长曾坦言:

“千万不要以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90%被取消学籍的学生都是因为沉迷游戏,他们都不值得同情。”

说得再通俗一点,这些被清退的孩子,90%是源于不自律、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也不能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不求上进的玉子》

我记得之前分析中高考的时候,曾有人提出过一种说法:中考刷“懒孩子”、高考刷“笨孩子”。

大概意思是,中考命题趋势会偏简单,分流掉那些基础不扎实、不愿意努力的孩子。

高考命题趋势可能会偏难,重点考查的是孩子的思维能力,选拔出那种真正聪明的孩子。

但是综合看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业阶段,被刷掉的永远是那种不自律的孩子。

可以说,自律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图片

美国心理学会有个调研发现:

一个孩子是否自律,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成绩和被热门院校录取的概率。

我们看到有地铁里背单词的娃,有凌晨六点跑步锻炼的娃,有为钢琴考级通宵达旦练习的娃,也有假期自觉把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的娃。

学习、运动、特长,每一项都被娃自己安排得井井有序。

如果哪天偷了懒没完成,就会感到惶惶不安。

自律的孩子更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这样的孩子放得下、拎得清。

有教育学家指出:当下越自律的孩子,发展空间就越大,未来也会越自由。

图片

一个自律孩子的养成,固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背后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家庭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董卿的一段采访其实挺能说明这个问题。

她说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保持每天睡前一小时阅读,几乎雷打不动。

并表示“现在我一天不读书,就像一个月不洗澡那样难受”。

每天睡前阅读一小时,是一个很难坚持的自律习惯。

但是对于爱阅读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需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那孩子对阅读的热爱是从哪里来的呢?肯定是来源于父母生活中的点滴培养。

很难想象从小家中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书、父母也不支持孩子读书的家庭,孩子会成为爱读书的人。

唯有在父母的引导之下,才能让阅读固化成一种自觉行为。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继母与女儿的蓝调》

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自律也是一样,所以有句话说,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

图片

需要怎么管?这里面学问可不小。

我发现70%父母的管,用的是“管控”,而不是“管理”。

管控就是,你必须要听我的,一切都得按我的要求来。

疫情期间,一位读者说了这样一段经历。

她为了监督儿子上网课,特地在家里装了高清摄像头,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和儿子隔空喊话的工具。

“都几点了,你干嘛呢?赶紧写作业去!”

每天上午,她隔十几分钟就要对着摄像头喊上几嗓子,引得同事们阵阵发笑。

只要见到孩子低头玩手机、打游戏、看视频,她在手机这头一吼,孩子立马乖乖地又坐回书桌前。

起初这位妈妈觉得这神器真好用啊,终于可以24小时无死角监控孩子学习了,所以一直沿用到现在。

直到一次家长会后被老师留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老师说她家孩子自觉性不高、专注力差,上课总是发呆,需要老师再三提醒,而一个班上四十多名学生,老师不可能只盯他一个人。

她很生气,明明自己已经操碎了心,可孩子为什么还这样?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孩奴》

其实,当你对孩子采用窒息的“管控”时,他学习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自驱力也下降了,转变成“我为应付父母而学”的心态。

这位读者的儿子当她的面一套背着她一套,一旦脱离父母的视线就开始“摸鱼”,让原本的不自律更加变本加厉。

家庭教育“管控”的结果还有另一种,那就是叛逆。

我见过同样被摄像头监控,有的孩子用彩色水笔涂糊了摄像头,也有的拔掉电源,或干脆把摄像头砸了。

“管控”的作用适得其反,我们管孩子,做好“管理”才是正确之道。

那管理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就是抓大放小、放权、问责。

1. 抓大放小

上小学的孩子,一般来讲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想让他自律其实非常困难。

此时聪明家长要学会抓大放小。

抓大,就是由家长把控大方向,细节的小事,你要交给孩子自己来把控,这叫放小。

我曾经观察过一个亲戚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她一直抱怨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得搞到10点左右,家里天天鸡飞狗跳。

事实却是妈妈坐在孩子旁边,动不动就要吼一嗓子:“这个字写得都快飞了,擦了重写!”
 “你自己看看,这个题写得对吗?!” “头抬高一点,七扭八歪的都快趴桌子上了。” “哎呀,能不能快一点,想了这么半天倒是落笔啊你……”

别说是孩子,我都被这一嗓子的暴吼吓了一跳。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孩子没有自律能力是板上钉钉的。

父母要抓的,应该是学习习惯,比如孩子回来什么时间写作业,每一项作业大概要用多久完成。

这个是大方向。

至于孩子某个字是不是写歪了、某个题是不是想了很久,这是小问题。可以在孩子写完作业后检查和复盘的时候,集中提出来解决。

如果父母全程盯着,发现不对马上责骂指出问题,自律这个习惯是永远养不成的。

脱离开父母的管控,孩子反而会报复性的用“摆烂”来反抗。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不求上进的玉子》

2. 放权

有很多事,先不要急着跟孩子说你该做什么,而是和他一起探讨。

你只能在倾听后给孩子分析和建议,辅助做决策,并且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如果孩子自己做了选择,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必须要自己承担后果。

而不是像之前一样搪塞家长说:“看,这些都是你们定的,我没完成,是因为定的目标太高了!”

因为不管如何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谁做决定,谁负责”

比如女儿三年级暑假的时候,我让她自己制作时间计划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写出来,并且做好时间安排。

我只要粗略扫一眼,看着没有什么问题就行了。

孩子会对这种方式感到新奇,这个计划表可以督促她学习和做事。

因为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女儿更愿意去遵守规则,这比我和爸爸说再多的话都管用。图片来源:电视剧《继母与女儿的蓝调》

3. 问责

但放权并不是让你彻底放手不管不问。

就好比司机拿到驾照,他就被赋予了开车上路的权利,但如果此时他闯了红灯,就要被问责。

对于孩子来说,问责就是理清做事的界限。

父母作为监督者,当孩子做了违背原则或是错误的事情,有权利把他拉回到正轨,直到养成正确的习惯为止。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还没做作业,但他选择先玩一会再做,这时你怎么办?

你可以答应,但同时要和孩子有个约定,比如先玩再学是你的选择。那我希望在9点前,你能把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

如果孩子玩过了,9点钟还没有做完,你这时就有权问责。

也就是你违规了、压线了、闯红灯了,该罚就得罚。

可以提前跟孩子商量好,比如动画片看多了,第二天的动画时间就取消。玩具玩久了还不收拾好,就暂时没收某个玩具一天。

这个时候孩子才知道做事的边界在哪,以后自己就会想办法避免闯这个“红灯”。

久而久之就有了做事的正确习惯,自律就形成了。

养育一个自律的孩子,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孩子一旦养成自律的习惯,父母就会发现,之前困扰自己的很多问题竟迎刃而解了。

比如陪学的时候忍不住怒吼、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被孩子拖延浪费的大把时间……

自律将会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财富,对父母来讲更是一种解脱。

(全文转载于:男孩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