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躁狂抑郁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后、注意事项

2022年11月03日 心理保健 躁狂抑郁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后、注意事项已关闭评论 阅读 568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躁狂抑郁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后、注意事项

一、概述

·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复杂,抑郁与躁狂交替不规则发作

·可干扰患者认知和行为,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复发率高,应长期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控制病情

疾病定义

躁狂抑郁症又称躁郁症,医学上现称双相障碍,是指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言语及活动增多,抑郁发作时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言语及活动减少。两种发作状态常反复、交替、不规则出现。

此外,躁狂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合并有焦虑及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病程复杂多变。患者两次发作之间 称为间歇期,间歇期或长或短,在间歇期症状可消失,患者的社会功能会恢复相对正常。

流行病学

由于不同区域与国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诊断分类标准与流行病学调查手段不同,我国躁狂抑郁症发病率与国际差异较大。2009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通过4省区调查得到的双相障碍月患病率约为0.2%,男女患病率均等。台湾与香港的患病率较接近,但明显高于内地。研究显示在不同国家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之间躁狂抑郁症发病率、患病率与临床表现非常相似,这表明该病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密切。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的1年患病率为0.5%,终身患病率为0.6%。

疾病类型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常见的躁狂抑郁症(双相障碍)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双相障碍Ⅰ型:抑郁发作与躁狂发作均比较严重。

双相障碍Ⅱ型:主要表现为交替出现的轻躁狂发作和严重抑郁发作,躁狂症状较轻。

环性心境障碍:心境持续不稳定,短暂轻躁狂和短暂抑郁症状交替发作,但程度均较轻,未达到轻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其他类型: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典型症状可导致患者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均有显著临床损害,但症状严重度不足以符合上述任何疾病的完整标准。此外,还有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二、病因

躁狂抑郁症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明确,主要认为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疾病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过程,导致躁狂和抑郁等情感症状。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躁狂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与家族聚集性,因此遗传因素是躁狂抑郁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躁狂抑郁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患病者血缘关系越近,发病危险越高。并且随着家族中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疾病 严重程度逐代增加。在家系研究中发现,躁狂抑郁症的遗传度高达85%。以双相障碍I型为例,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其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患病风险比健康人群高8~18倍。

约一半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其父母中至少一方患有抑郁障碍或躁狂抑郁症。父母中一方患有双相障碍Ⅰ型,其子女患躁狂抑郁症的几率约为25%。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障碍Ⅰ型,其子女患躁狂抑郁症的几率可达50%~75%。

·生物学因素

随着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进展,躁狂抑郁症的影像学证据逐渐被发现。目前发现大脑结构的异常可导致躁狂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包括前额叶、边缘系统和中部脑区,表现为灰质的容积减少及白质结构变化。往往发病年龄越早,这种表现更明显。此外,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神经免疫功能紊乱也对躁狂抑郁症发病有重要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

推测部分心理社会因素与躁狂抑郁症发生有关,但目前尚未证实其在躁狂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诱发因素

应激事件、睡眠少、经济情况变化、与亲人吵架、季节变化等可能会诱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

·季节

部分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月)出现躁狂发作。女性较男性更可能具有季节性发作的特征。

·婚姻及家庭因素

在离婚或者独居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更常见。

·代谢综合征及物质滥用

双相情感障碍在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约42.3%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病物质滥用。

三、症状

躁狂抑郁症起病时的心境发作往往是重性抑郁,表现为躁狂、轻躁狂和抑郁发作交替或混合出现,在不同患者间和同一患者身上,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极大差异。在躁狂、重性抑郁和混合发作期间,可出现其他多种精神病性特征,如妄想(病理的歪曲信念、病态的推理 推断)、幻觉(虚幻的知觉体验)、思维和行为错乱等。

典型症状

·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典型特征是心境的异常高涨,主要表现为异乎寻常的愉悦、欣快或情绪高涨,还可能伴有无视社会规范、狂妄自大、不断寻求刺激和参与社交活动等行为,如行为轻佻、重新开始和老朋友交往、和陌生人长时间打电话。躁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精力旺盛和目的性活动的持续增加。患者通常会做出以冲动、判断较差且忽视危 险为特征的行为,如进行无节制地透支消费、不明智的投资、鲁莽驾驶等。突发性和易激惹是躁狂发作的特点。处于躁狂状态的患者常突然高声言谈,言语迫促或语速增快并且难以打断,可伴有玩笑、唱歌、拟声词和手舞足蹈。而易激惹患者常发表充满敌意的评论,比平时更易诅咒发誓,或愤怒地发表长篇大论。除以上特点外,躁狂患者通常还会有过度的幸福感,自尊膨胀,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等,常会因言语、行为不顾场合或不顾他人感受而冒犯他人。

·轻躁狂发作

轻躁狂发作的特点是与较轻程度躁狂类似的心境、行为、精力、睡眠和认知改变。与躁狂不同的是,发作时患者说话虽快速且声响亮,但容易被打断,且仅有轻至中度冒险行为,思维飘逸但较有条理,社会功能轻度受损,一般不需住院治疗。轻躁狂的病程也具有突发性并可在1~2日内迅速进展,其发作通常在数周内消退。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的特点为病理性心境低落、思维及意志活动迟缓,对令人愉悦的活动的兴趣极低,精力差,记忆力注意集中力受损。具体表现为:

沉闷不乐,感到“高兴不起来”“心里有压抑感”;

思维迟缓,自觉“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脑子好像生锈了的机器”,严重者甚至无法顺利进行交流;

意志活动受到长久抑制,整日行为缓慢、不愿参加任何活动,回避社交,甚至可发展为“抑郁性木僵”,即不语、不动、不食状态;

严重患者可产生轻生念头,感到“活着没意思”“自己活着是多余的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甚至发展为自杀行为,应对这种危险症状需要高度警惕。

抑郁发作期间患者还会伴有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躯体不适等。躯体不适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可涉及各个脏器,也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症状。

伴随症状

·躁狂发作的伴随症状

患者外观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自我感觉良好。医生可见患者瞳孔轻度增大,心率加快。患者常常感觉精力充沛,对睡眠时间需求减少,没有疲倦感。有的患者表现出性欲亢进,对配偶性欲要求增加,严重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性行为。由于活动多,体力过度消耗,患者可以出现体重下降,甚至虚脱、衰竭,通常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抑郁发作的伴随症状

约2/3的患者伴有焦虑症状,表现出过度的担忧,也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如睡眠差,乏力、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如阳痿、闭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恶心、出汗、心慌)等。患者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抽象思维能力减退,学习困难,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减退。

四、就医

躁狂抑郁症常会扰乱心境、睡眠,干扰认知和行为,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社交。当患者发现存在持续一段时间的精神情绪问题,如交替出现的躁狂与抑郁发作状态,应前往精神科进行规范检查治疗。

躁狂抑郁症起病隐匿,临床漏诊误诊率高,能否及时得到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影响疾病结局与整体预后的关键。

目前躁狂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靠采集病史病程、观察临床症状、精神状况检查等。患者就诊时,医生首先会通过问诊,采集患者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等信息,并完成精神科专科检查,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在精神状况检查中,医生常常通过除病史采集,躯体、精神和实验室检查外的重要辅助手段——“临床心理测 量”来评估患者。包括标准化访谈工具和症状评定量表,前者如简明国际精神障碍访谈,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后者如汉米尔顿抑郁量表,躁狂评定量表等,主要用于测量症状的严重程度。

根据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如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1即将投入使用)与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可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精神科、心理科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躁狂抑郁症目前尚无特异性生物学指标,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宜结合病史资料排除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情绪表现。常规检查可能包括筛检血清梅毒、AIDS病毒,对于部分女性患者也会进行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 此外实验室检查还可用于评估药物治疗反应,如测定药物血液浓度等。

·其他检查

目前脑电生理学检查通过利用近红外技术(NIRS)检测前额叶脑区血氧饱和度来评估情绪已广泛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查(ERP)也逐渐应用到临床。脑影像学检查(大脑结构成像、静息态功能成像及任务态功能成像)在老年患者、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患者、慢性病程患者、长期联合治疗患者人群中得到广泛开展。

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精神分裂躁狂抑郁症
原发症状思维障碍,包括联想障碍、逻辑推理障碍和妄想,情感淡漠情感高涨或低落
精神活动是否协调精神活动不协调精神活动协调
病程病情持续、缓慢进展间歇发作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为持续性病程,且对于心境稳定剂反应欠佳;躁狂抑郁症间歇发作,心静稳定剂治疗效果良好,病情能得到完全缓解。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缺陷为特点,一般在7岁之前起病,使用中枢兴奋剂有一定疗效,可以改善患儿冲动。而躁狂抑郁症以情绪不稳定为特点,在青少年期或青春期后起病,心境稳定剂治疗有效。

五、治疗

治疗躁狂抑郁症主要是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等措施,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根据患者的需要制定治疗方案。目的是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减少自杀攻击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全面康复。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主要目的为控制症状,缩短病程,一般需6~8周。

·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治疗

对于严重急性躁狂发作的患者,由于难以管理,通常采用住院治疗以减少患者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对躁狂发作急性期患者,推荐采用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对轻躁狂发作患者,可考虑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

·抑郁发作治疗

患者处于抑郁发作急性期时,往往有明显消极观念,甚至会产生自伤、自杀企图或行为。因此需要药物治疗 以及改良电抽搐治疗以尽快缓解或控制症状。对严重抑郁发作患者,通常采用住院治疗以降低自杀风险。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忌自行加减药量。

·心境稳定剂

临床上常采用锂盐作为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其对于急性发作和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均有较好疗效。锂盐还具有抗抑郁作用,可应用于躁狂抑郁症的急性与维持治疗。此外,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也具有心境稳定剂的作用。

·抗精神病药

对于躁狂抑郁症患者,一般采用氯丙嗪、氟哌啶醇、奥氮平等控制症状,可与心境稳定剂合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也被用于躁狂抑郁症的治疗。

·抗抑郁

关于抗抑郁药的使用尚无定论,目前一般不主张单用抗抑郁药。

心理治疗

在躁狂抑郁症的整个病程中,患者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是贯穿全病程的重要措施。医生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全方位、全周期的心理支持与疏导。此外,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也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关于本病的治疗预防措施、药物注意事项等疾病宣教内容也是心理治疗的重要一环。

电抽搐治疗与改良电抽搐治疗

目前国内许多精神科开展了改良电抽搐治疗代替既往副作用较大的电抽搐治疗。改良电抽搐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给予患者肌松剂、短效麻醉药以减轻患者不良反应、不舒适感,这种方法容易被患者、家属及医生所接受。对于严重的躁狂发作患者,为尽快控制症状,改良电抽搐治疗为首选推荐治疗方法之一。

六、预后

躁狂抑郁症虽具有自限性,但极易复发,尤其是未经治疗的患者。

未经治疗的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自杀死亡,10%转为慢性状态。长期随访研究显示,躁狂抑郁症患者一生平均有9次发作,平均两年发作一次。

锂盐具有良好的预防性治疗作用,研究发现维持治疗两年,无效或复发率仅为11%。

七、日常注意事项:

躁狂抑郁症的维持治疗一般来说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日常生活中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日常管 理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情复发,病情的变化就能被及时的掌握和反馈,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工作能力的恢复,对患者整个病程的治疗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家庭护理

患者应做到坚持用药,遵循长期用药原则,注意自身病情变化。此外,患者应正确认识本病,应意识到躁狂 抑郁症是可控可治的,不以其为耻,坚定治疗信念。在社会功能方面,患者应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活动,早日回归社会。

家属应加强对患者维持用药的监管和督促,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睡眠情况、自知力、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情绪变化,出现异常要及时与医生联系。

生活照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家属的主要任务为监督协助病人料理好日常生活,包括卫生、饮食、睡眠等。此外,家属应多鼓励、支持病人,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管理

规律服药期间,应忌烟、酒、浓茶、咖啡等。

·休息与运动

患者需合理安排作息,按时起居、保证足够睡眠,如情况允许,家属可鼓励患者尽早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或锻炼,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恢复规律的生活。

日常病情监测

家属或患者自己在维持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睡眠情况、自知力、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情绪变化,定期复诊。若发现患者出现复发征兆,应及时就诊。

特殊注意事项

用药方面,家属需妥善保管药物,不要一次性全部把药交给患者;每次服药时最好亲眼看着患者服下,严防 藏药。 此外,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精神状态,注意发现和防范患者自杀和自我伤害倾向。

预防

躁狂抑郁症预防目标在于降低躁狂抑郁症的复发, 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减少罹患躁狂抑郁症的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疾病复发,减少其对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躁狂抑郁症病因未明,可通过减少危险因素、促进保护因素来防止或减少双相障碍的发生。

危险因素:如童年期遭受虐待、父母关系不良、家庭破裂或冲突、社会阶层低、慢性躯体疾病以及围产期 并发症等。 保护因素:如应对逆境的能力、运动锻炼、安全感、父母与子女间正性相互影响、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等。

一旦发现存在双相障碍前驱症状表现,需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去做专业的评估、干预,且需要定期检测、复查。

温馨提示:

此知识仅作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文章全文转载于:百度健康医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