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如何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

2023年03月19日 心理教育 如何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已关闭评论 阅读 50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王志敏)

精神内耗,又称心理内耗,是指个体在不断的自我控制中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疲惫感。精神内耗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过度疲惫感,是一种精神萎靡、心理压抑、情绪低落、焦虑担心、无精打采、自我内卷的消极状态,即使什么事情也没做,依然感觉“好累”的主观感受。

精神内耗包括那些对事情想的过多,杂而无序,不分轻重缓急,具有什么事情都想求全的贪婪心理;也包括总是想一些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密切关联的不现实的、遥远的事情,如反复思考宇宙的起源、人的本质等重大终极问题等;还包括那些总是思虑万千,心理包袱重,回忆和后悔过去不好的事情,以及对未来坏结果的过度担忧和恐惧。

对于精神内耗的人来说,内心会存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声音,这两种声音会因为一件事情不停的自我较劲和自我斗争,会进行不断的“质疑”“拉扯”和“掐架”,表现为优柔寡断、胡思乱想、瞻前顾后、自我否定、犹豫不决、自我折磨,处于一种“拧巴”的焦虑状态。

“精神内耗”的人有以下特征:想的过多做的过少,顾虑太多,启动困难,缺乏行动力;凡事要求完美,对自己期望过高,一件事情决定之后内心仍然纠结是否是最好的选择;过度自责,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总认为什么错事都与自己有关;过分敏感和疑虑,反复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会做不好;过度解读或放大问题、矛盾和细节;对自己要求严苛,不原谅自己的失误和过错;过多考虑别人的感受,怕别人生气,担心别人误会,不敢说“不”;压抑自己的感受,太在乎别的想法,不会拒绝,容易忽略和丢掉自我,需要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认可自我存在的价值;别人不经意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解读出“丰富”的内涵,但不幸的是,解读出的内容是消极和悲观的,会让其感到后悔和痛苦。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自尊水平较低、过度自我关注、自我效能感低、人际关系中敏感多疑、具有嫉妒和讨好型性格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精神内耗”。长期的精神内耗,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和疏导,会耗费孩子的心理能量和资源,容易使其情绪低迷、自卑焦躁、自我逃离和没有行动力,总是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出现“躺平”和“摆烂”心态和行为。

精神内耗的孩子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内心总是不断纠结,过度思考和引申他人的话语,选择性的负面关注,活在消极的自我催眠当中;精神内耗的孩子高度自我关注,特别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表现是否得体和恰当。比如,“我会不会脸红?”“我做的事情对不对?”“我说的话是否恰当?”等。

精神内耗会把能量消耗在无意义的自我内心纠结上。过度的精神内耗会使孩子的心理能量和情绪资源消耗殆尽,就如同一辆用完电和烧尽油的汽车,瘫痪在路上,让其感到心力憔悴,出现心理僵化,感到心理疲惫,没有能量去做那些丰富、充实、有价值的事情。

父母帮助孩子摆脱精神内耗的方法:

方法一:帮助孩子提升心理灵活性。心理僵化的孩子容易脱离当下,经常后悔过去,过分担心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被自己头脑中的消极想法所控制,缺乏积极的行动力,容易出现“精神内耗”现象。提升心理灵活性是化解孩子心理僵化的有效方法,也是摆脱和远离“精神内耗”的有效方法。

心理灵活性是指一种活在当下,以觉察、接纳、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做丰富、充实、有价值、有意义事情的能力。心理灵活性高的孩子,与周围的现实世界保持密切联结,活在当下,心态积极,具有行动力,不悔恨过去,不过分恐惧未来,有切实可行的明确目标,通过自己的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看重的事情。

方法二:培养孩子具有成长型思维。作为积极的内部“编码”或信念,成长型思维是指一个人相信他的智力、才能、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提升,是一种积极进取、专注于自我发展的思维模式。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会表现出“躺平”“摆烂”的心态和行为,因此不容易出现“精神内耗”。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尊感、自信心、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能力和积极的应对能力,这些积极自我概念能促进孩子个人力量和适应能力的发展,能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处理内在心理冲突。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具有成长型心态和成长型价值观,对未来保持乐观,更善于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能改变对事情消极的看法和解释,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易于寻求帮助,更具有坚毅力,能更加有效地阻断自我内耗。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看到别人成功时,会受到鼓舞和激励;遇到困难时,会坚持不懈付出努力;面对失败时,会从中获得有益反馈,把失败作为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方法三:帮助孩子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精神内耗孩子的认知结构中存在自动负性思维,比如灾难化思维、绝对化、夸大化、主观化和缺乏事实根据等不合理认知,容易使他们出现悲观、消极的心态和情绪,进而导致不良的结果。

改变不合理认知最有效的工具是ABCDE反驳技术。在这里A代表“事件”,B代表“不合理的认知”,C代表“不良的结果”,D代表“基于事实反驳自己不合理认知的辩论”,E代表“新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例如,某学生要在班级当众发言(A);由于过分担心自己讲不好会丢人,怕其他同学人笑话自己无能,因此告诉自己一定要讲好,千万不能出问题(B);由于把注意力放在结果和过度关注别人的想法上,导致自己过于紧张,发言时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面红耳赤,结果发言效果真的不理想(C);“我只是不善于当众发言,这并不代表我一无是处,只要我用心学习当众发言的技巧,经常找机会练习,我也会讲的很好。何况发言的结果真的那么重要吗?能站在前面讲话不也是一种勇气吗?有的同学还不敢上台发言呢,好好享受过程,先不考虑结果(D)。”“我觉得自己很放松,状态良好,没有过高的的压力,心情也开始变得轻松了(E)。”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不放过自己。精神内耗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会耗尽孩子的精力和心理能量,会使孩子陷入向内的不断“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帮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拒绝精神内耗,阻断精神内耗,不要成为一个精神内耗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章全文转载于:李兆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