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012-2023年心理政策汇集

2023年05月13日 健心资料 2012-2023年心理政策汇集已关闭评论 阅读 2,39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王志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第九部分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近年来国家对于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一系列政策法规、重要文件通知等表明,我们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也注重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素养,努力达到“心理脱贫”,让全社会实现“心理共富”。

2012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年10月26日通过,自 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013年4月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组织制定了儿童心理保健等4个方面的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的目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营造良好环境,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2015年7月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本指南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教基一[2012]15 号)的精神和国家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制定,适用于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规范、管理与督导评估。

2016年10月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心理健康部分。

第三节: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 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2016年10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根据《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现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心理服务的基本目标是到 2020 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

2017年10月

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工作目标:到 2025 年,80%以上的县(市、区)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患者病情复发率、致残率显著降低,自理率、就业率不断提高。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规范和服务模式,基本建立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2017年10月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心理健康部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018年11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

2019年3月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按照《“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在全国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

项目目标 :(一)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二)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显著增强。(三)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2019年7月

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及其他专项行动相关内容。

行动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3名和4.5名;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80%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和85%;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和85%;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2019年10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精神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能够提供服务的精神科床位数≥300 张;(二)急性(短期)住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20%,符合精神科疑难急重患者收治标准患者≥70%;(三)应当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获得精神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学科等平台≥3个。

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能够提供服务的精神科床位数≥150张;(二)急性(短期)住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15%,符合精神科疑难急重患者收治标准患者≥50%;(三)获得精神专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或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学科等平台≥2个。

2019年12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行动目标:到2022年底,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 80%。

2019年12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二十八条:国家发展精神卫生事业,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治疗精神障碍。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设立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加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2020年2月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

做好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治疗和社区照护,密切关注居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情况,可采取网络视频、电话沟通等方式与患者和其家属进行联络,主动做好社区管护和服务。对于出现明显精神症状、情绪暴躁、或行为冲动等病情不稳定患者,综合管理小组联系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通过电话,网络咨询等方式,由精神科医师给予居家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对于需要紧急处置的患者,综合管理小组应当协助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医。

2020年2月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

要尽快评估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门、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已开通的心理热线的服务能力,依托有条件的热线设立专席,开通疫情应对心理援助专线。每条热线至少开通2个坐席,结合本地公众需求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服务,地方政府应当对热线主办机构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指导、协调热线主办机构尽快组建、充实热线工作团队,鼓励有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精神卫生、心理学专业人员、符合条件的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共同参与热线服务

2020年3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

加强新冠肺炎感染者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要将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纳入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在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组织开展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

开展被隔离人员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为在集中隔离点隔离的人员提供疫情认知、健康指导和心理情绪辅导,评估心理危机,开展家庭支援、社会关系修复、政策咨询及转介等服务。应当重点关注儿童、老人、残障人士、有原发疾病等特殊需要的人员和因公殉职者家属、病亡者家属,做好困难救助、心理疏导、哀伤辅导、社会支持网络修复等社会工作服务,开展针对性评估和危机干预、转介服务。

强化一线工作人员心理支持与社会工作服务。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等医务人员和坚守工作岗位的公安、交通等人员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动员引导广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对一线工作人员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

2020年4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

通知提到,加强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培育人才和建立人才信息库

试点地区多部门应当分级分类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人员建立人才信息库,为当地提供服务。

继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服务

继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规范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试点地区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明确队伍成员与职责任务,每年至少开展 2 次系统培训和演练。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规范建设和管理,提供7*24 小时服务,每年至少对接线员开展 4 次系统培训,加大指导和考核力度。

2020年4月

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通知"

工作目标 :(一)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与疫情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国家输入性疫情防控措施等宣传,对国家采取的人员入境后隔离观察等措施进行政策解读,减轻入境人员因认知不足,环境不适所致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二)利用互联网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资源、心理援助和社会工作服务热线等平台,为入境人员提供线上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有需要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尽快渡过适应期。(三)在入境人员临时转运区、隔离点、定点医院等场所,开展线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减少入境人员对隔离观察措施的排斥行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为有需要者提供心理辅导、情绪支持、社会资源链接、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建立干预及转介机制,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2020年4月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通知"

工作目标:

(一)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宣传和健康教育,提升群众防控知识水平,增强防护技能,减轻因认知不足所致的恐惧,减少、消除对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的歧视与排斥等行为。

(二)以互联网络平台为基础,推进互联网+社会心理服务,为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提供线上心理支持和服务,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渡过困难期,恢复社会功能。

(三)以社区为主要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提供情绪引导、心理辅导、资源链接、困难纾解、社会支持网络修复等服务,改善社区环境,恢复社区秩序,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促进社会稳定。

2020年8月

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到 2022 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规范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20%。

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到 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老年痴呆、支持和参与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建立健全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防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2020年8月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

工作目标:加强对治愈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关爱帮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服务,普及疫情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及应对知识,提高治愈患者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努力减少疫情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促进治愈患者身心全面康复。

2020年9月

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精神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精神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增加精神科医师数量,优化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拓展精神专科医疗服务领域,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相关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主要目标。力争到2022年,精神科医师数量增加至4.5万名,提升至3.3/十万人口;到2025年精神科医师数量增加至5.6万名,提升至

4.0名/十万人口。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更加优化,专科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精神专科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让患者享有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020年12月

民政部、国家卫健委、中国残联联合发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的通知。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是指通过多种方法使有需求的人在社区生活中获得平等服务的机会。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

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人员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护士、志愿者等,由其组成团队对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建立个案管理团队,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个体康复计划,针对患者情况进行精准康复。省级层面和有条件的地市级层面,应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专家指导组。

社区康复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训练、躯体管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职业康复训练、心理康复、同伴支持、家庭支持等,患者接受训练前均需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该项康复服务。开展康复训练前进行环境安全评估,至少配备 2名工作人员为宜。训练中坚持正性强化、优势视角原则,激发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动机。

2021年1月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心理援助热线技术指南》(试行)。

(一)热线服务目标。为有心理困扰的来电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情绪冲突的来电者提供情绪疏导;为处于危机状态的来电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高危来电者稳定情绪以降低自杀风险;为有需要的来电者提供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和精神卫生机构相关信息,引导其寻求专业治疗,维护心理健康。

(二)热线服务对象。1.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2.处在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3.有自杀风险的个体;4.寻求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的个体。

(三)热线服务原则:坚持公益、专业、规范、便捷的服务原则。

2021年3月

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1.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试点地区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2021年底前,以村(社区)为单位,建成率达80%以上。

2.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试点地区所有高等院校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 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的中小学校比例达 100%,并配备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面向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100%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单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等心理健康服务,对发生家庭变故或其他重点问题的员工开展一对一心理干预。

4.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辖区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

2021年3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涉及心理健康

第四十四章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到,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第五十章第二节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提出,保障儿童公平受教育权利,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第五十一章第二节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提到,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

第五十五章第一节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及,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2021年7月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12日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内容强调: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强化日常预警防控;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大力构建家校协同于预机制;积极争取专业机构协作支持;妥善做好学生突发事件善后工作;配齐建强骨工队伍;落实场地和经费保障

2022年2月

2月8日,卫健委将心理教师配备比例,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年度考核。卫健委官网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21-2022年考核实施方案》,在方案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明确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中小学校比例两项,纳入了考核中。《方案》明确,到2030年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要达到85%,这一指标,超过国家卫健委2021年达到80%的要求。同时,《方案》也明确要求,2030年,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中小学校比例要达到90%

2022年3月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新提重视社会心理服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被写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妇女儿童、乡村振兴、养老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社会心理服务、法律援助、行业协会商会等多个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对社会力量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也有所修改。政府工作报告中原本提出的“强化未成年人保护”被修改为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4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规划提出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促进心理健康。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建设与宣传,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推广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按规定做好亚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提高常见精神障碍规范化诊疗能力,鼓励上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开展远程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2023年2月

2月22日,教育部思政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强调,升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动态分析与会商指导信息化平台动态监测功能,为精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拓展省级校级平台管理运用,实现分层分级的大数据分析及典型案例研讨;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开展高校新生心理测评;构建心理重症危机干预体系,促进校医协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高校提升教师配备标准

2023年3月

3月6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工作要点》要求,持续推动实施各项行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被列入其中。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自护教育、心理咨询,持续开展中高考减压、青春自护、健康守护行动。

(文章全文转载于:曼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