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为什么会照顾得越周到孩子越不快乐?

2014年03月13日 心理教育 为什么会照顾得越周到孩子越不快乐?已关闭评论 阅读 91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引言:这篇文章很可能遭遇全职妈妈们的反感。这些问题也不是只出现在全职妈妈的身上,而是全社会的通病。只不过全职妈妈们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更典型一些而已。如何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对号入座地去“扮演角色”,进行“角色维护”“自我辩解”“情感保护”等心理反映,正好考验妈妈们的智慧和教育的理智!
 
    这篇文章很可能遭遇全职妈妈们的反感。很正常,符合文中心理需要理论:文章打击了全职妈妈们自我成就的需要,以及归宿感,以及献爱心的需要,这让她们难以接受。不过这个目的并非我的初衷,这些问题也不是只出现在全职妈妈的身上,而是全社会的通病。只不过全职妈妈们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更典型一些而已。如何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对号入座地去“扮演角色”,进行“角色维护”“自我辩解”“情感保护”等心理反映,正好考验妈妈们的智慧和教育的理智!
思维导图:
一、全心全意的投入却换来失败的结果,“漠不关心”的父母却收获成功的果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吗?
二、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1、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
2、全职妈妈的哪些想法、话语、行为违背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最终容易造成不快乐的孩子及孩子教育的失败?
三、为什么全职妈妈会有如此表现?
四、怎么吸取别人的教训,避免自己孩子教育的失败?
一、全心全意的投入却换来失败的结果,“漠不关心”的父母却收获成功的果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吗?

先看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状元爸爸下岗在家全职负责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最终孩子考上大学。在大学里因为整天混日子,最终没能拿到毕业证,无法找到工作。父母很伤心,后果却不严重,因为关心孩子的生活,毕业后父母利用关系找到一份高薪、体面、轻松的工作,然而他却没有好好干,利用工作之便,挪用公款买手机,最终被开除。这是爸爸又拿出自己的养老金来帮儿子收场,以免牢狱之灾。现在这位儿子是个自由职业者。父母已无力管教,只能品尝自己失败的果实。
   另外一对是没读过书的无业父母,也没有正式工作,靠进城给人家当保姆挣点生活费,没有学教育学理论,没有多少时间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父母只教一招:我们没有读过书,没有什么用,你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做,想要什么自己争取,得自己为自己负责,大学的学费都别指望我们,自己想办法。最终孩子成为当地的高考状元。
   一个状元爸爸花了三十年证明孩子教育的失败,一对无业父母却培养出高考状元。为何专门安排一个人来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专心学习,这种慷慨的投资没有丰厚的回报?为何无业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基本没有投入多少心思反而收获成功的果实?这种反常的现象怎么理解?如何运用心理学及教育学的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二、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1、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
  为了理解以上的反常现象,需补充一点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这些原理就像几何学上的“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一样不证自明)
   第一个就是心理学家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第一就是基本的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感的需要,第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个理论的重要启示是人的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不会停留在这个需要上,而是渴望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如果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心理就会感到压抑和不快乐。更严重的是高层次的需要不能满足反而走向更低层次的需要,此时心理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可能会自杀。
   第二个就是教育学理论:孩子天生都是热爱学习的,渴望成长的。对每个孩子来说,学习和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都喜欢在一个个挑战中逐渐成长,这也与前面的心理学需要理论相一致,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2、全职妈妈的哪些想法、话语、行为违背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最终容易造成不快乐的孩子及孩子教育的失败?
(1)、全职妈妈过分关注生理需要
   基本的生理需要当然很重要,如果基本的食物都得不到,就会去偷去抢。但是过分关注和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就和养一只宠物没有差别,就使得孩子的需要满足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孩子就感到不快乐和压抑。另外妈妈的过分照顾和关注必定会剥夺孩子生活中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能力不能提高,而没能满足孩子自我实现需要和渴望成长的心理,最后收获的就是一个能力低下,心理压抑和不快乐的孩子。例如,大学生下跪请求父亲允许母亲到学校陪读及大学生看到有壳的鸡蛋不知道怎么吃,这些就是妈妈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成果的极端例子。
(2)全职妈妈不关心孩子爱的需要,反而以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的照顾和关心来满足自己爱的需要。
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后,进一步关心的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里爱的需要并不是得到爱,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爱,而是爱的能力,就是给出爱的需要,就是自己有能力,并且能给他人提供帮助的需要。如果自然生活中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刻意制造出这种需要。例如孩子玩过家家来扮演妈妈等角色给他人提供关爱及城市中很多人通过养宠物来满足自己爱的需要。
全职妈妈没有在生活中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给出爱。反而不断过分关注孩子妈妈的身份,很多妈妈的网名就是“某某妈妈”,博客的内容就是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然后通过对孩子生理需要的关心来满足自己给出爱的需要,这样一来,孩子就好像妈妈养的一只宠物,就成为妈妈满足自己的一个工具,妈妈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就会导致对孩子的不尊重。
(3)全职妈妈没有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
妈妈们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经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会在孩子玩的很好的时候一把抓来喂食,或者孩子吃饱了以后继续喂食。还会剥夺孩子承担自己行为导致的后果机会,尽力阻止孩子犯错误。这些都没能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
(4)全职妈妈忽略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成功、成就的需要。而孩子的成就和成功的需要首先来自于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刚开始有点害怕,趔趔趄趄走了一段后,虽然不是很稳,但是孩子也会异常高兴,他会不断地的尝试,逐渐越来越稳。但是很多妈妈却因为需要满足自己妈妈的身份而过分保护孩子,并以害怕弄脏衣服、摔跤为名限制孩子的身体活动,最后就会收获一个没有自信,无能及心理压抑的孩子。例如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各种保护,在走路之前没有爬过,一直都是家长抱大的,6岁了走路还不稳,满脸的痛苦和无助。
   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来自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当孩子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面越来越宽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是积极向上的,而且孩子还愿意参加竞争性的活动,如果他赢了,他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如果输了也会进一步激励孩子更加努力。然而很多家长却以保护为名限制孩子的活动。
   家长会灌输这样的观念给孩子:好好学习,考大学,找个好工作,最后买房买车,娶妻生子。这就是用低层次的需求来取代高层次的需求来激励孩子,但是孩子心理肯定不认账,因为这完全违背心理学的原则。
(5)全职妈妈认为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以至于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
   妈妈们是不是干过这样的事?孩子每天学习,妈妈整天捉摸怎么做点好吃的来补偿孩子。承诺孩子考了多少分,多少名,就给予奖励,带出去玩等。这不就是告诉孩子,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所以学习之余需要另外享乐吗?这也违背了教育学原理,孩子本质上是热爱学习的。
三、为什么全职妈妈会有如此表现?

   1、这是因为:a、全职妈妈认为孩子的教育不重要;b、全职妈妈不懂真正的教育原则;c、懂真正的教育原则,却不能实践出来。
这里第一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全职妈妈本质上期望通过自己全心全意的照顾,减轻孩子各种其他负担,只要专心学习,并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好,考上好的大学,最终能够有所成就。她们会到处打听好学校,周末报各种补习班,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些想法和措施都说明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那么理由就是后面两条。
   2、为什么不懂真正的教育原则,不懂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
a、一部分妈妈没有认识到自己不懂,认为自己目前的方式就是最好的,身边人都是这么做的,这又是因为她们胆大妄为,没有遵循道家的“不敢”的原则。这部分妈妈认为自己会生孩子就一定会养孩子。
b、一部分妈妈认识到自己不懂,但没人教,并且没有自学。没人教是因为我们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体系的缺陷,没有教一个人怎么做妈妈。没有自学是因为:(a)全职妈妈认为不需要学,只把自己定位为保姆,只需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就可以了,把教育的事情交给学校;(b)真的很难,学不会。她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就表明她们认为学校的老师懂教育。可是目前很多全职妈妈的文化水平比很多中小学老师都高,又比那些学校的老师更加有责任心,怎么会认为自己学不会呢?而且这种教育能力也不是一次学习之后就达到很高水平,而是在一步步的实践中逐渐训练出来的。
   3、为什么有些全职妈妈头脑中认识了真正的教育原则,却不能实践出来?
a、女性的非理性特征,不适合实践真教育
真教育的原则是追求真理和智慧。
   然而与真理、智慧相比,女性更关注和谐和合一。女性不太关注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是关注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这可能是更高的境界,但是对于还没有建立有序的一元理性思维的孩子来讲,直接教他们这种二元的关系的和谐,最后就会变成一个糊涂蛋。
b、女性不喜欢原则及女性的慈爱心,无法做到师道“严”。
   教育特别强调原则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认识并掌握周围世界的运行规则。老师需要教孩子尊重这些规则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则。
   然而女性天生不喜欢规则,喜欢例外,特别喜欢自己就是例外。例如女性特别不喜欢撞衫。这其实也还是女性第一个非理性特征的延伸。因 为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不好玩,而别人怎么看待事物而发生的情感反应却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很好玩。同样原则和规则也很死板,而规则之外却是千变万化的。
   妈妈情绪状态不一样的时候对待孩子的原则就不一样,心情好的时候,孩子犯了错也不追究,心情差的时候孩子,稍微不如意,就无情指责甚至打骂,无法坚持一贯的原则。孩子如何才能在妈妈的这种无常的情绪变化中学到有序的理性思维呢?
   妈妈一般对孩子比较慈爱。所以即使懂得需要孩子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以此来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但是在孩子接受后果的过程中,妈妈们往往不忍心。面对孩子无理的哭闹,也没有办法尊重孩子和坚持自己一贯的原则,而是想尽各种花招来对孩子做出妥协和让步。
c、全职妈妈的身份不能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无法做到师道“尊”。
    尊就是让孩子尊重,让孩子把妈妈当成榜样,愿意追随和模仿。首先在中国缺乏全职妈妈职业自豪感,一般妈妈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期望孩子以后也做一名家庭主妇。其次,由于全职妈妈一般都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的生活,身份像一位低微的保姆,孩子往往瞧不起妈妈,不愿意选择妈妈作为模仿的榜样。
四、怎么吸取别人的教训,避免自己孩子教育的失败?

   如果全职妈妈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很受伤害,这也很正常,这完全符合文章中的理论,打击了妈妈们的自我成就的需要。但是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反对和打击全职妈妈,而是告诉全职妈妈怎样转而做一个智慧妈妈,不陷在自己的妈妈角色中,从而按照真正的教育原则来教育孩子,避免孩子教育的失败。
   那就是真正把教育孩子当做自己的事业。不要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专职保姆。更多关注孩子的高层次需要,促使孩子在挑战中不断成长。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平等的对待孩子。这些妈妈肯定比体制学校的小学老师更有责任心,爱心和学习能力。为避免自己的私心爱心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可以联合几个妈妈一起教,取长补短,而且也让孩子有伙伴。真正把他当成妈妈们的事业,而且做得比学校老师好很多,这样妈妈的的尊严也就有了,只需要严格执行自己的原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