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教师、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防治教师心理问题

2014年03月13日 心理教育 教师、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防治教师心理问题已关闭评论 阅读 1,47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作者:洞口县第一中学刘涌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这都是在说明老师在人类文明中所扮演着的重要角色。就教育领域而言,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要。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在当今世界上,经济的竞争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水平,而教育水平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要培养具有完善健全人格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多过高、教师的自我定位过于完美、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使得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先期预兆。据《教师之友》调查发现:近年来。有近3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健康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界必须重视起来,以防止其成为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隐患。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90%左右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超过60%的被凋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为何如此多的教师都有心理问题呢?有关教育专家分析提出,教师发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对周围同事的观察和谈心,谈谈自己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其他人士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所帮助。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高要求的职业特点    
l、教师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效果的集体性   
   教师日复一日,年年如是的备课、上课、改作业、搞辅导、与学生谈话、找家长家访等等活动都是以“个体劳动”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决定了工作进程和内容都具有为人师表的个人特色;工作效果则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知识是博大精深还是杯水之量、修养是成熟完善还是不尽不意。
教师工作的个体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顽强的使命意识和坚定的自律精神。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经得起公众的评价和时间检验的成功之举。
    而现代教育的内容的丰富性和长程性又决定了教育注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科教师通力合作、接力推进的“人才培养工程”。作为教育效果的“满天桃李”的成长则是教师群体努力的结晶。
教育效果的集体性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同事间的协调一致,这从而也说明了教师间人际交往与协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教育所成的延迟性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教师真实的写照。教师要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展进行不懈的努力与积累,一生都在学习。另一方面,学生每一点知识的习得、品德的形成都需要教师周密细致的设计、指导。毕竟,教育非同其他产业,农业春季减产还可秋季补产,工人出次品也可重新加工返修,惟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允许出差错。因而教师工作、学习负荷重,节奏紧张,但工作绩效慢。教师成就感在短时期内往往难以得到满足。正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
3、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与情感性。
    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要求教师必须是富有智慧的教学方法的“大百科全书”。教师的工作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方程式,它永远是充满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劳动,教师的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对象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就决定教师要有创造性。教师劳动具有情感性是因为教育劳动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只有在长期的、连续的教育过程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才能提高教师威信,增强教育效果。
4、教师工作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性与无所不在的示范性。
    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充分意识到自身扮演角色的特殊性。以全身心的优秀品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表率,将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以使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获得全面发展。
(二)来自社会、学校和自身的因素。
l、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现阶段以来,教师超负荷工作早巳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下,“分分分,沉重的命根”虽已成为学生们的历史,可却成了“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它紧套在教师的头上。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其评优晋级和奖金的发放,甚至关系到个人的“饭碗”。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变得脆弱、多虑。总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总是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考不完  
2、过重的社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腾飞、信息的爆炸、教育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他们应是实践反思型、创新发展型、心理辅导型的教师;应是能适应2l世纪教育教学需要的,满足我国新时期教育教改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教师的职业也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舆论也常把教师比喻成“蜡烛”、“人梯”、“石子”、“春蚕”。都要求教师便利他人,牺牲自己。而且,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知识、学做人,还要承担本应由家庭、由社会承担的职责。不但要管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承担其在校外行为的责任,学生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往学校、教师身上推。对此,许多人深感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出现了心理焦虑、精神紧张、情绪紊乱、身心疲惫、行为懒散,工作疲塌等问题,因而在教学中他们变得无趣、无求、无能、无效,当然就谈不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了,甚至还产生了对教育改革信念的动摇,潜伏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危机。
3、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带来了心理冲突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转型期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多重。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起着教育管理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的父母代理人,在一定时间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心理治疗者,需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思想和感情;他们又是人际交往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他还要在学校之外、在家庭中充当种种角色,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效。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使得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多种关系,加重了心理负担。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他们从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就不得不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就不得不因此而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    
   另一方面,教师承转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穷困、焦虑、自卑乃至绝望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这种反差,往往使得教师的心理压力几近承受的底线。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
 (一)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克服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教师自己是直接的受害者,有必要想办法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疾病。调节治愈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1、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向上进取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其次是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凋整自己的心态,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对策,心理避免出现过激行为,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2、维护身心健康
(1)合理作息,科学用脑
   身心是统一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脑的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一旦大脑机能失调,就无法保持心理健康。因此,教师维护心理健康就必须要科学用脑,保护用脑卫生。
    一是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二是合理用脑,避免过分单调,三是关于抓住大脑高效工作的最佳时间
(2)乐于合群,善于交往
    不断补充心理营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乐于合群,关于交往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对此,教师要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要善于调节心理状态,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
(3)学会调适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在生活中谁都会碰上不顺心的事,谁都会产生烦闷恼怒,悲怨焦虑,惊恐等消极的情绪,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但人更是有理智的。人一能用理智驾驭情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因此,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对于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常见的调适情绪的方法有转移、升华自慰,合理宣泄、幽默自控等等。
(4)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对待现实生活。
   在从事具有成功失败、竞争等活动中,同样的挫折情绪,对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不尽相同,挫折忍受力低的人,几经挫折,其人格便失去统一性,甚至趋于分裂,有可能导致行为失常,但有的教师对挫折表现出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而且能积极地对承受挫折的进行直接地调整转变,从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心理平衡。这也正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5)要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
    这是开展师德,师风活动的要求。但高尚师德的树立,首先要教师有健康的心理、自身境界要高,以慈爱作为事业的基石,对学生有耐心、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赞美人生和美的事物。并能做到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受学生欢迎,让学生信任,有安全感和仰慕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大谈如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心智。
    在教师队伍中,还有个别教师“因财施教”。家长送礼厚,子女得到的关照就多,成正比效应,给学生造句增添了新内容。“因为”家长送了礼,“所以”我由后排调到前排坐。这无形是对教师师德的辛辣讽刺,这样的教师还能辅导好学生吗?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首先要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优化教师队伍,让每位教师树立健康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6)公正无私、身正是范,做学生的导师
    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强。正好一些家长所讲:“我讲什么他都不听,但老师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老师的话像圣旨一样。”教师要发挥导师的作用,以便做到公正无私,一视同仁。与学生做心理辅导要求老师不要正面面对学生进行,坐的位置要成曲尺型。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教育的工作需要几多耐心、细心和恒心。    
    但在教师队伍中,一般的教师都偏爱尖子生,对学习困难生抱明显的偏见。好学生犯错误,通常都得到教师的谅解,提点一下或用眼神调教一下,就算解决优秀生的犯错问题了。相反,如犯错误的学生是学习困难生,教师不仅在班上点名批评,简直是肆无忌惮地大张批评之旗。要消除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偏差,必须要求教师做到公正严明,对事不对人,真正做到变偏爱尖子生为偏爱差生。
    因此,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的模范、表率。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定要沉着、冷静。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首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辅导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做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
(7)转变观念,以德育人
    《教师法》、《教育法》规定我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自己的言行规范到法的行为。身为学生知识的直接授者,更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教师高尚的精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优秀人格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都与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应以人性为基础,以人文为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扎实的学习能力基础,正确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民主法治素养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使基础教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3、准确客观的自我定位
    心绪不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好高骛远,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合理引起的。对自己的定位越高,越难以实现,给自己带来的失望也越大,从而导致心绪不佳。可见准确客观的自我定位对人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要看到宠大的教师队伍中。能成为优秀教师、名教师的毕竟是少数。绝太多数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直到退休也还是一名不为人知的普通教师。作为教师努力工作是应该的,有多大能力于多大的事,即使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值也属正常。自己也是成千上万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之中的一员。
4、班主任老师应纠正自己心理偏向,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a、首因效应的心理偏向
    即班主任在了解学生情况时,先人为主.形成难以改变的劣差印象,因此,班主任老师对待后进生时应树立发展的观点,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改变思维定势,从而克服首因效应的心理偏向。
b、晕轮效应的心理偏向    
    即班主任在了解后进生情况时,以差概好,把没有的缺点也加于他们身上,这种情况是班主任工作中较普遍存在的,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大忌,其实全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尽管后进生有许多缺点,但班主任也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适当予以表扬,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后进生的自信而不是对后进生全盘否定,从而使他们走向失望与自卑、自暴自弃。
c、厌弃心理偏向
    即班主任把后进生看成是班级进步的绊脚石,看成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绩的大包袱。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了班主任眼中的好学生,而那些调皮捣蛋的且成绩差的学生则成为了老师眼中钉、肉中刺,班主任总是想尽办法使他们脱离班级,班主任的厌弃心理直接导致了这部分学生自卑与逆反心理,从而加大了这批后进生转化难度。    
d、不准反复的永久心理偏向
   即班主任不允许后进生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反复,否则就对后进生灰心丧气,认为是孺子不要教,朽木不可雕也,从而对后进生进行指责埋怨。甚至以各种理由加以排弃。这严重减弱了后进生的转化效果。
(二)从学校的角度克服
1、学校要多关心体贴教师
   学校作为教师的直接领导者,要多关心下属,充分地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教师的疾苦。学校领导的理解与信任,很大程度上能让教师感觉到温暖和被重视,去除心中的种种苦闷,调节自己的心态,并发奋工作以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合理地处理好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克服教师出现心理疾病。
2、健全教师考核制度
   学校作为教师考核的直接操作者,有责任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学校要研究制度既对教师没有太大压力,而且又能达到准确考核教师的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的教师考核制度。教师的考核制度的优劣,不仅仅是看能不能区别教师的工作成绩的好坏,还要看能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是不是有利于学校教师团体的团结和健康和谐。所以制定教师评价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肯定每一个教师的成绩和每一个教师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包括历非学习方面的工作成绩。制定考核制度的宗旨要定位为“激励+考核”。即:既要能考查教师的工作成绩,又要能为每一个教师加油打气。
3、学校要为教师的健康加大投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设置教师健身房;开办心理健康咨询所,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举办教师联谊活动等,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减少或杜绝教师心理健康疾病的产生。投之以祧,报之以李。相信学校花在教师身上的投入,会换来加倍的回报的。
 (三)从社会的角度克服
    教师的工作和社会密切相关,教师的工作直接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又对教师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制约的作用。教师的工作职责和教师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和对教师的作用需求。社会
    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否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压抑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结果适得其反。要考虑到教师首先是个平凡人,和其他人一样,有人的所有本性和需求。只是由于分工的不同,才为人师。所以社会在对教师提出的角色需求的同时,还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理解身为教师的难处。我想:社会的理解和关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剂良药,能保障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健康和工作业绩,直接作用于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类的健康和谐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健康使命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全社会都不能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必须尽力维护教师的健康心理状态。
    总之,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迫切要求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心与维护应有机地融入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提高教师的素质,净化校园的环境,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中积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保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