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落实精神卫生法

2013年10月22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落实精神卫生法已关闭评论 阅读 66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负责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肖汉仕教授)



     我国人大通过并于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一法律的贯彻落实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全体居民作为精神卫生法的服务对象,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主体的作用,调动全民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性。即面向增进全民心理健康需要、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健心活动、依靠全民的健心实践,才能更好地落实到实处,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发挥更大的功能。



    这里的健心包括育心与护心,即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维护心理健康。全民健心是指通过多种途径以优化全民的心理素质、维护并增进全民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其目标一方面是优化国民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增进国民的心理健康。全民健心的特点是面向全体人民,服务人生全程、依靠全民参与。



    1、落实精神卫生法需要面向全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条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公民,不仅要使心理正常者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护,预防心理精神障碍的产生;并要进一步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全体国民的心理更加健康,从而锦上添花。而且对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公民要通过心理治疗以雪中送炭,促使其改善心理状况、恢复心理健康。

    可见,精神卫生不是单纯面向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而且旨在维护和增进全体国民的心理健康,无论心理健康状态如何,都需要重视精神卫生,要使心理卫生工作惠及全体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四条要求:“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要达到预防的目的,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减少对人们心理的不良刺激。而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除了物质生活改善之外,还需要加强人文关怀以减轻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实行人性化管理,提供心理支持与心理卫生服务等。从而为促进全民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创造必要的社会心理条件。



    2、落实精神卫生法需要依靠全民



    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健康的增进、精神障碍的预防以及康复都离不开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精神卫生法的贯彻与实施者,换而言之,精神卫生法的落实需要依靠全民的积极参与,通过全民参与育心与护心活动,实行心理互助,使每个人在积极参与健心实践的同时,也成为健心活动的受益者。

     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是增进都离不开自身的主观努力。需要每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掌握心理卫生知识,获取心理不生病的智慧,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以实现心理自助。需要学会自我心理评估、心理调适、心理求助,从而积极预防或减少心理应激,自我缓解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以预防心理问题乃至精神障碍的发生;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时需要依靠求助者自身潜能的开发利用才能产生效果;精神障碍的康复同样需要主体自身的努力配合。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增进除了必要的社会心理支持与心理卫生服务这些外在的因素之外,也需要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包括优化自己的语言、行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以减少不良刺激;学会奋斗求乐、化有为乐、助人为乐、苦中求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以自我营造良好的心态;在自助的基础上主动为身边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支持,例如尊重、倾听、理解、宽容、开导、鼓励、安慰、启发等,实现人际间的心理互助。在心理互助过程中需要每个人既作为奉献者,也成为受益者。这样既能减少人际间的心理伤害,也能强化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可见,精神卫生法既定目标的实现,全体公民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需要面向全民、发动全民参与。



    3、落实精神卫生法是项系统工程



    精神卫生法第六条规定:“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可见,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这一外在的力量,更依赖于所有公民的自觉努力;不能单纯依靠卫生等某一个部门,需要各个方面齐抓共管;不能单纯依靠公民个人,还需要家庭与单位各负其责;不仅依靠公民心理自助,还需要精神卫生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有效配合。

    因此,广泛发动全体居民、家庭、群体、单位、社区以及各级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实施全民健心工程,是落实精神卫生法的必要选择。

     实现精神卫生法的,目标,需要相关的途径配合。即提供全面的人文关怀以增加社会心理支持;全方位优化社会环境以减少不良刺激;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构完善的心理卫生服务网络以防治心理疾病;发动全民参与健心实践并合理利用心理服务资源。



      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成果之一(08BSH048)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