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适时注射“强心剂”,强化学生内驱力》实验

2014年03月13日 心理教育 《适时注射“强心剂”,强化学生内驱力》实验已关闭评论 阅读 857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湖南省祁东县鼎兴特色教育学校  李跃进(421600)
                                      湖 南 省 祁东县教师进修学校   周迪云(421600)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某学校半个学期下来,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期中测试:有得1分的、7分的、11分的、22分的。二年级数学有得4分的、9分的、13分的、21分的、29分的。三年级语文有得16分的、17分的、18分的。数学有得9分的、10分的、12分的。四年级语文有得2分的、12.5分的、15分的。数学有得17分、18分、19分、20分。五年级数学有得20分的、26分的、33分的。六年级语文有得18分的、22分的、33分的。教育质量也不尽人意:吵闹的课堂、无休止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指责声一片、作业马虎……管理质量虽上不了档次,但一有问题从不过夜、管理张弛有度、无政府现象基本没有。究其原因,应该是教师对这些“成绩差”的孩子疏于管理,孩子过度“自由散漫”---课内不听讲、课后不作业、测试就抄袭。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有如此表现呢?教学不相长的原因在哪?有没有一种方式能直接不时地“促使”孩子奋发向上?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不断强化孩子“内驱力”(促使孩子向前发展的心理动力),就会让孩子在成长的旅途中经常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要不断强化孩子的“内驱力”,就需要及时地给孩子“注射”一种令其奋进、不甘堕落的“强心剂”。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为期二年的科学实验和探索。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二、实验的假设、目标
本实验的目标就是探索一条能有效阻止孩子思维呆滞、行为倒退、拒绝接受教育的路子。用最可靠的方式——制造不同年龄阶段的“强心剂”来强化孩子的“内驱力”,让其保持一种亢奋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孩子的智力不输在其人生的起跑线上。
三、理论依据及作用
    研制思想教育“强心剂” 的奇特想法是基于以下理论:
1、认知不协调理论
A、提出对象:美国心理学家费期适格等 
B、中心要点:两种相互有关系的认知中,有时两者不一致或矛盾。两种不协调的认知间的矛盾越大,不协调的强度越强,认知不协调会使认识者精神不愉快、有压迫感。人们都有感知的不协调性,这就促使各种认知趋向于平衡。认知不协调性越大,个人要求认知平衡的力量就越大。
C、理论应用:如“染有恶习的人”有时自己想继续干坏事,满足以前的习惯,但有时他们自己认为染上恶习后,于人于己无益,宜早改掉。表现在行为上,既不放弃旧的恶习又有改正的表现,这一理论阐明了人们的思想斗争的规律。教育者要及时捕捉有利时机,减少认知不协调。常用下列三种措施:
①降低不协调认知的重要性;
②增加某个添加因素,促使认知平衡;
③改变其中一个不协调因素,使之与另一个认知因素平衡。

2、需要层次理论(亦称潜能理论)
A、提出对象:美国心理学家阿勃哈姆·马斯洛1954年提出。
B、中心要点:人具有潜在的能力——潜能。这种潜能只有在一定的需要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人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并按需要层次高低依次排列。一般说来,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C、理论应用:青少年依据其年龄阶段的异同往往产生多种需要。从需要理论中,我们应该吸取以下经验:
①充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②尊重学生的潜在需要(自信力的需要、给予的需要);
③调查和分析本班同学的各种需要情况;
④把满足需要同理想教育结合起来。
3、强化理论
A、提出对象:美国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特1953年提出。
B、中心要点:强化教育,就是把有关信息反复向这个人传播。强化教育对改变态度的作用与信息传递者的信誉、威望、专业水平和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传递者的信誉、威望、专业水平和地位越高,就越有可能赢得听众态度的转变。就信息自身而论,重复新奇和差异等因素是重要变量。其中重复和新奇有利于态度的改变。传递信息与听众原有的态度之间的差异不能太大,不然听众的抗拒性增加而不利于态度的改变。
C、理论应用:强化理论教育,要求教育者要严于律已,时时处处都要起表率作用。德高望重的教师所教的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就有一道正义防线,处处以老师为榜样。善于言辞、说话富有幽默感的教育工作者,对工作对象的态度往往反复1—2次就行了。

4、信念理论
A、提出对象:美国心理学家罗科克 
B、中心要点:一个人的信念对态度的形成很有影响力。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可以从改变这个人的信念入手。随着信念的改变,态度也随着改变。
C、理论运用:运用这一理论,一定要强化受教育者的共产主义信念,自始至终向受教育者灌输“人活着就是要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5、平衡影响理论
A、提出对象: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B、中心要点:通过集体活动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个别学生的“转变”形成教育影响。“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时,性格才能培养出来。”

6、期待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A、提出对象: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B、中心要点:皮格马利翁是古代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与期望放在自己雕刻的美丽少女塑象身上,后来竟使塑像果然“活”了起来。
C、理论运用:我们要正确对待“差生”,正确对待学生由于不满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妥善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分析原因,调整自己的言行,以求获得教育的最佳效果。特别是对学生由逆反心理所产生的过失行为,要冷静分析、循循善诱、耐心等待,期待他们总有一天会变好的,同时给予他们特别关照,促使他们“自省”而进步。

7、箱形理论
A、提出对象:李跃进
B、中心要点:即把“阶段素质不良”的学生置于四周都是素质好、有影响力的优等生之中,使之“不良心理”在其中感化、“不良行为”在其中淡化。教育者同时不定期找出该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一个时期以后,该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8、临界理论
A、提出对象:李跃进
B、中心要点: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优等生不知不觉地走下坡路,变成了“差生”。在“优”与“差”的界面上,学生往往有许多不同的表现,这种在界面上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之为临界变化。由临界变化引伸的理论亦称临界理论。不少学生思绪万千、愁容满面,好盯住某一物体,一想就是半天,最喜欢结交“知已”并盼“知已”的出现。无处发泄时,则以带刺激性的作品消遣,继而未被理解,则走向事物的反面,这种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临界心理状态。教师如能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临界心理状况,往往一箭中的、事半功倍。
根据观察,临界心理的表现有如下几种:
①做事无头绪,丢三落四,常常表现为精神沮丧;
②作文中错别字极多,笑话百出;
③交谈中以“我”为中心,祈求对方理解;
④尽力寻找刺激物,有时干脆偷偷流泪;
⑤总是在草稿纸上划划写写。
发现以上情况时,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安慰工作,指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同时尽力寻找其“闪光点”,多多接近认知对象。

四、实验的变化控制
    为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我们的实验按以下设计类型进行:
单组,先后测量设计。

五、实验的内容、措施及方法
(一)、要充分把握各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
    孩子由“难缠的2岁”步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和器官协调发展、肌肉发展、对物品发生兴趣的敏感期、改进动作、时间、空间概念加强的时期、感觉精确化的敏感期、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的3岁。是一次飞跃。因为语言的作用,使孩子顺理成章地进入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春天式情绪变化明显、顽固、爱发脾气、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不大理会别人的感受、但会察言观色且非常健谈的4龄。到了5岁,孩子已经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又有了一个伟大的飞跃:这时的孩子明显好带好管了。他们能明白事理,更能理解别人。虽然自我意识依然非常强烈,但与4岁以前比,明显地更能接受建议和采纳意见了。进入6岁,就到了个人游戏和团队游戏的热恋期了,这时的孩子外显性特别强,是纠正心理闭锁儿童的绝好机会。同时,他们游戏的结果,很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教育在这个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小学,孩子的身体发育,正处于6-7岁和11-12岁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从我们每年对学生体检得知:学生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男孩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2岁,年增长为6.6厘米。女孩子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长为5.9厘米。男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3岁,年增重为5.5千克。女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重为4.4千克。从发育时间看,女生不仅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而且身高生长高峰期和体重增加的高峰期,也比男生提早1~2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男、女生的生长发育期均出现了提前的趋势。
    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统的许多软组织、椎、骨盆区和四肢的骨骼还没有骨化,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
    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第二先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小学生能做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如跑、跳、投、掷等活动,怪不得好多学生喜欢从高处往下跳。而对他们小肌肉运动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则很难做好,因此,老师在运动方面不能对学生提出太高的要求,特别是手部活动,由于小学生的腕骨尚未完全骨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书写、演奏乐器和做手工劳动。在小学阶段,家长要注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矫正错误的用笔姿势,防止写太大或太小的字。
    伴随着心脏、肺、呼吸肌、胸廓形态发展的同时,小学生的心肺功能也相应增强,血管发展的速度大于心脏的发展速度,血液的循环量加大,新陈代谢加快。但小学生的心脏容积小于成人,脉搏频率远超过成年人,且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小,心脏搏动频率大约每分钟80~90次,因次要注意不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孩子的呼吸频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一般而言,6~9岁的儿童,男孩为23~24次/分,女孩为25~26次/分,到了10~13岁,男女孩都为19~20次/分,而14岁以后基本上和成人一样,每分钟16~18次。与此相关的是,孩子的肺活量大小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且体育锻炼的情况也直接关系到肺活量的大小,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善。儿童到了6~7岁时,脑重约128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的90%,以后增长缓慢,9岁时约1350克,到了12岁约1400克,基本上和成人一致。
    随着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生长,儿童脑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也逐步趋向平衡,觉醒时间长,睡眠时间缩短。条件反射形成呈现出时间缩短、潜伏期较短和比较容易巩固的特征,使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外界刺激,更好地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儿童在生理发育的同时,心理发育也是惊人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掌握儿童心理发育的主要特征: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但记忆力特别强,只要引导得法,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空磁盘:可以装进大量的信息。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但大多数孩子的想象里特别丰富,这时,练习象“看图说话”之类的口头作文往往事半功倍。
3、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粘人的习惯从低年级的特别需要到高年级的渐行渐远。低年级的亲和力教学最为重要。效果也特别明显。这个阶段的教学及格率一般可达100%。
4、性格、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进行对比,从而独立地对自己做出评价。此外,由于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有效督促就成了老师们的必修课。
在弄明白了孩子成长的生理、心理特点后,我们必须回到现实中来:同样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同样是接受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为什么差距那么大?我们在“问题的提出”中所述说的情况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中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于是我们对具体的“差”学生一一解剖。从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教育缺失、长善救失欠及时。当我们问他们考试分数为什么不高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听讲,我们也没有做作业。我们的作业是抄袭别人的”---“放任自流”。“我们没人管,同学管我们不着”---“置若罔闻”。“背诵从来没过关就过去了”---“敷衍塞责”。“老师看到我们就‘恶心’”---“眼见心烦”。“我们也不怎么看好老师”---“关系疏远”。“英语我以前从没学过,可老师却教我们第五册内容”---“对牛弹琴”。显然,“差”学生每走一步,都是“只身前往”的“徒步旅游”:赏景是不可能的,担忧是客观存在的。
应该有一个学生成长印记---天天记录着学生的“知、情、意、行”。
应该有一套学生活动方案---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行为、思维的启迪。
应该有一套治疗和预防学生“心力下降”的“强心剂”---止滑提升奇法。
(二)、要全面了解小学阶段的孩子常见心理问题
   1、适应性顺畅与否的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人文环境都是陌生的。加上学习的迷茫、校规班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的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还有整天想回到妈妈身边的等;注意力无法集中,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由于无事可做,又不能约束自己,因而总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发生。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甚至一年。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适应性不良症状。不足的外在表现有:慢腾腾、胆小、自虐、动辄哭闹、性子急、厌食、想和父母洗澡、认生、不讲卫生、怕死、怕洗澡、怕黑等。
   2、学习力分摊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因此,中小学课程设计中,除了工具科语文、数学、英语外,还要求各级各类中小学要开足开齐各门课程。不知何时兴起了一股“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强烈的“补课”、“陪读”风,学校也配合家长只学语文、数学。天天做陈题、天天背诗歌。竞争加剧、负担加重、分数评判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数。为了把1+1=?这类问题弄懂: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学校“午休”变“午抄”---抄生词、抄昨天已经做了的题目……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多、偏活,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更是无从下手。每一位老师好像教的不是小学生,而是久经“考”验的大学生。事实证明: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越需要活动作支撑。长时期的学习疲劳,会使学生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从而造成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晕、手脚冰凉症状会接踵而至。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重压下的小学生会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从未体味成功的快乐)还有一些小学生,他们没有压力,但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由于缺乏耐心又没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鼓励,相反,还挖苦和挫伤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失群的孤燕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有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实验校的实际情况看,厌学比例一般在5%-10%之间。不足的外在表现有:厌学、“虐待”文具、自制力差、拖拉、上窜下跳、焦躁、爱插话、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拒上学读书、盲目攀比、推卸责任、不爱动脑筋、沉迷电视、盲目崇拜、话多、退缩等。
   3、交往力协调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如果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封闭心理就会更加强烈。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不足的外在的表现有:不合群、冲动、窝里横、害怕交往、孤僻、缄默、人来疯、爱吃醋、害羞、黏人、斤斤计较、情绪化等。
   4、意志力强弱的问题
   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人与人之间的竟争说到底就是意志力的竟争。不足的外在表现有:对抗、顶嘴、小性子、爱哭、独立性差。
   5、人格障碍问题
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就形成了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等。由此形成的行为问题尤为突出:他们会平白无故地扰乱他人或给他人身心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不足的外在表现有:残忍、冷漠、恶作剧、嫉妒心强、经常欺负人、见什么要什么、说狠话、耍赖、以身涉险、固执、爱告状、敏感、说脏话、恋物、搞破坏、性好奇、偷东西、惹是生非、不敢独睡、探究性器官、搂漂亮女孩亲昵、欺软怕硬等。
     6、依赖从众心理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中,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怨恨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还有一种从众心理:小学生最易人云亦云---你传我也传,不管真假;凡事你做我也做---不管是非、对错。不足的外在表现有:爱哭、不合群、“宅童”、尿床、抽动症、赖床、乱扔衣服等。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建制班都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孩子。如果按每班编50人,那麽就有50张名片。他们中好的表现是共同的:目标远大、积极向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不好的一面各不相同: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生命发展的轨迹总是曲曲折折、艰难前行的。阻碍孩子健康发展的现象有以下50种:
1、一学习就疲惫的孩子
2、个性封闭的孩子
3、倔脾气的孩子
4、戴有色眼镜的孩子
5、一上课就走神的孩子
6、坐不住的孩子
7、漂亮或帅气的孩子
8、老想“性”的孩子
9、因嫉妒而孤单的孩子
10、满口脏话的孩子
11、让人讨厌的孩子
12、“贫穷”或“富有”的孩子
13、想减肥的孩子
14、迷恋网络或球类的孩子
15、“单相思”的孩子
16、“早恋”的孩子
17、口吃的孩子
18、爱小偷小摸的孩子
19、追“星”的孩子
20、爱虚荣的孩子
21、好“损人”的孩子
22、说谎的孩子
23、老是“吃亏”的孩子
24、抑郁的孩子
25、吸烟的孩子
26、偷窥的孩子
27、打架的孩子
28、爱出风头的孩子
29、没有朋友的孩子
30、自制力差的孩子
31、上课不记笔记的孩子
32、上课或自习爱说话的孩子
33、爱顶嘴的孩子
34、自负的孩子
35、自卑的孩子
36、爱吃零食的孩子
37、偏科的孩子
38、不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
39、学习不专心的孩子
40、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孩子
41、有自残行为的孩子
42、“畸恋”的孩子
43、好做“白日梦”的孩子
44、“单亲家庭”的孩子
45、有性冲动的孩子
46、性别错位的孩子
47、“冷漠”的孩子
48、成绩无法提高的孩子
49、“仇亲”的孩子
50、“受气包”的孩子

(三)、研制“强心剂”,对症下药:
1、编制《学生成长手册》,内设学生每天在校的成长记录点,象护士对病人量体温那样---微观学生在校“心情”---确定学生个体“心象”类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
2、由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身变化---界定学生“春、夏、秋、冬”四种心情,定位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内容---编制《中小学活动课全程设计》---确定学生集体“心象”类型---正能量型、零能量型、负能量型。
3、根据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心象”成因,我们研发了三类产品:
用之“立竿见影”的实物“强心剂”。用之“触及灵魂”的“案例”“强心剂”。用之“劳其筋骨”“活动”润滑“强心剂”。

(四)、付诸实践,效果特殊: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利用“强心剂”强化学生“内驱力”---增强学生“正能量”、促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全面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一旦拥有了强大的“内驱力”,要解决与年龄阶段相符的所有问题都不在话下。

1、对学生身心影响力

因子 躯体 强迫 人际 抑郁 焦虑 敌对 偏激 精神 起居 总体水平 结论
实验班A 1 2 1 2 1 1 1 2 1 1.3 优良
实验班B 3.5 4.5 4.5 4.5 4.5 4 4 4.5 3 4.2 偏差

2、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
我们对两所学校相同年龄阶段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注射“强心剂”与不注射“强心剂”快速记忆汉字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对比数据:下表是以班为单位,用30分钟进行摸底测试和终结测试的对比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实验效果,得出科学结论:

班级 测试用时 实验前摸底测试平均数 实验后终结测试平均数 提高记忆能力倍数 记忆单词最高个数 受测人数
对比校小二年级1班 30分钟 12 11-12 0 15 45人
实验校小二年级1班 30分钟 11 48 4.36 60 45人

下表是实验班部分程度不同的学生记忆汉字量的对比成绩,它充分体现了这些学生通过“强心剂”的强化,其学习能力提高很快。(时量30分钟/次)。

姓  名 摸底个数 终结个数 提高倍数
胡海涛 20 83 4.15
龙飞扬 12 48 1.00
肖湘源 10 47 1.70
李湘衡 15 47 3.13
张励丹 9 58 6.44
周峰华 15 55 3.70
李彩卉 8 39 4.90
龙熙蓓 20 45 2.25
刘信 14 47 3.35
蒋欣可 15 46 3.06
李若冰 10 51 3.40
陈宇璨 1 41 4.10
詹子涵 0 17 17.00

附:
注射“强心剂”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方面的效果检测

实 验 前 实 验 后 结果分析
短时记忆 实验班 15.3个/30分钟 47.2个/30分钟 经z 值检验,
差异非常显著
对照班 16.1个/30分钟 16.2个/30分钟
长时记忆 实验班 14.7个/30分钟 47.5个/30分钟 经z 值检验,
差异非常显著
对照班 14.5个/30分钟 14.7个/30分钟

由于突破了词汇关,学生语文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下表是学生综合运用汉语能力检测表:(测试卷为2012年下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试卷,满分均为110分)

科别 班别 人数 平均成绩 Z值检验

实验班 52 102 Z=7.3>2.58故P<0.01差异非常显著。
对照班 52 83

实验班 42 106 Z=8.2>2.58故P<0.01差异非常显著。
对照班 42 86

上述对比数据说明,用“强心剂”强化学生“内驱力”,会让学生产生非常的“激情”,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大面积提升了学习效率。以学生的记忆力提升为例:学生记忆汉字的方法,其记忆能力由平均30分钟只能记忆住12个单词,而经过“强心剂”强化“内驱力”后,每30分钟平均就能记住48个单词。其记忆能力一般提高了4倍,个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提高5-6倍。由此可得出结论:注射“强心剂”会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很快,且不增加学生负担。
六、问题的讨论
由于整个实验采取抽取等值(平均分,师生素质相关无几)的独立样本,进行严格的测试(同卷、同时、统一阅卷),P值检验,差异非常显著,实验效果很好,但要使该实验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建模”工作是非做不可的。
七、实验的结论
该课题研究目的明确,三个方面的研究很到位:有看得见的实物鼓励----“实物强心剂”;有听得见的动人事迹----“案例强心剂”;有感觉得到的亲身体验----活动润滑“强心剂”。她注重了对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的探究,更注重了对“探究”出来的心理状态的外部优化。真正摸索出了一条“探心——护心——强心”的高效育人方法。给学生心理注射适当的“心灵疫苗”就会很容易地实现“要我学——我不学——我要学”三级飞跃。此法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健心、护心特别有效。经局部推广运用,充分证实了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研制出来的“强心剂”对强化学生“内驱力”是很有效的。
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此法尚有难以克服的“弊端”----不能100%的让“强心剂”对学生行为的优化产生奇效。约有5%左右的“强心剂”不起作用的。个中缘由,有待进一步探讨。
附:参考文献:
1.肖汉仕教授系列心育讲座 湖南师范大学 2002--2012
2.陈勇、朱兆民教授  零压力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07
3.林可行、张小云主编 智慧减压术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5.01
4.孙玉梅著  搞定难搞的孩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01
5.孙科柳著  心理控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01
6.李跃进、周迪云、雷铁甲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11
7.李跃进著  学生成长手册  待出版 2013.10
8.李跃进著  中小学活动课程全程设计  待出版  2013.1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