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全国人大政协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提案与建议

2014年05月18日 健心新闻 全国人大政协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提案与建议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2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心理健康谁来关心?

———汤素兰委员建议设立“全民健心日”

2014年03月08日 09:06 | 作者:刘洋| 来源:人民政协报分享到: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儿童青少年学生需要,而且需要面向全民,落实于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群。”中国一级作家汤素兰委员,一直以来用爱心创作,通过一部部充满正能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今年两会上,汤素兰建议将每年的5月25日(“吾爱吾”的谐音)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日,并将全民健心工程提上议事日程,以全面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说起这份即将提交的提案建议,汤素兰告诉记者,这份建议可谓是“沉甸甸”。她说,“提案来自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肖汉仕教授和204名心理教育工作者及全民健心网向我反映的一则相关社情民意。他们希望我通过这次会议呈交提案,以呼吁国家重视全民心理健康,将5·25设立为全民健心日。”

  汤素兰表示,随着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卫生学的结合,国际上已经从心理疾病的补救向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转化。而我们国家全民健心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当前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焦虑、抑郁、愤怒、悲观、失落等消极情绪较为普遍,心理压力较大。”汤素兰认为,这一心理现象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与不良行为甚至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心态的和谐,威胁社会的安定。

  她说,鉴于我国大中小学已经将每年的5月25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日,建议国务院或有关部门将5月25日作为我国的全民健心日。在全民健心日,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发动心理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活动,大力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人们树立健心意识,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安排专人负责,成立全民健心讲师团,督促各单位开展全民健心活动。积极扶植有关的公益组织和心理服务志愿者,通过政府购买或专项奖励等激励措施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编辑:于玮琳

来源: 北方网 2014年3月10日

  天津北方网讯:当前,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关注精神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一商友谊新都百货副总经理毛雁俊代表建议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加以应对。她说,心理疏导机制分为医疗情境和非医疗情境两种主要形式。因此,一方面我们应重视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构筑覆盖心理咨询网络;另一方面要完善能发挥心理疏导功能的制度体系,拓宽表达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她建议成立由政府主导的相关组织机构,通过心理风险因素评估,对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并分级管理。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导向功能,在全社会普及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让人们了解并实际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来指导现实生活,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困扰与心理问题。

 

 

  天津北方网讯:3月9日上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一商友谊股份有限公司新都百货副总经理毛雁俊向记者透露,她将向大会提交建议,重视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毛雁俊说,当前,一些人面临来自升学、就业、职场、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难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若不能有效疏导,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影响社会和谐。

  对此,她建议:首先,全面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让人们懂得并实际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来指导现实生活,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困扰与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重点关注特困生、违纪学生等特殊群体,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者及时进行必要干预。同时,加速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建立相关机构,派出专业人员到社区、农村、家庭,通过心理风险因素评估,对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人群进行排查,进一步完善非医疗情境下的心理疏导机制,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和疏导,更好地保障社会和谐。
 

 

冬云: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08日

  青少年心理辅导体系建设目前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建议各地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管理常态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

 来源: 《求是》 2013年第24期 12月16日出版

   广泛宣传普及个人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个人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开展个人心理咨询、疏导、调节、治疗等服务。对因生活和工作等受到挫折而缺乏信仰、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个人给予更多关注,有针对性开展疏导、帮助、教育,使其重振生活信心、避免走向极端。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专项社会关爱行动,对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

    蔡红霞代表——

    做好官兵心理卫生服务工作

    第261医院副主任护师蔡红霞代表一直在一线从事心理疾病护理工作。她说,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和兵员结构成分变化,心理疾患问题给部队正常工作和安全稳定带来了很大压力,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

    “要加大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检测筛查力度,严把入伍、新兵复查、定期测查等关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蔡红霞代表建议,合理编配心理服务岗位和人员,依托专科医院和院校大力培养基层心理服务骨干,把解决基层官兵心理问题引入专业化、正规化轨道。

    蔡红霞代表说,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物资经费投入并编写指导手册,进一步规范心理服务工作建设标准。同时,要积极探索心理疾病患者集中康复治疗模式,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起常态移交安置机制。

费聿玲:关注农村孩子心理健康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3-08

  “我们急需关注农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小学党委书记、校长费聿玲语气有些急切,“现在许多农村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与父母缺乏情感沟通和交流,一些孩子性格出现异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费聿玲代表说,我们应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心理课程,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避免儿童出现心理压力和障碍,应进行个别指导,还应与社会联动,开展有益孩子心理健康的活动。(经济日报记者 倪伟龄)

促进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10-29

  □陈丽平

  精神卫生法是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精神卫生法,填补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是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对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精神卫生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并设专章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医务人员、监狱等场所、社区、家庭、新闻媒体、心理咨询人员等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责任。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精神卫生法宣示了精神障碍患者享有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病历资料等信息予以保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患者,不得非法限制患者的人身自由。同时,还确立了保障患者获得救治、知情同意、司法救济等权利的具体制度,并规定了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营造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改变歧视患者的社会现象,对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精神卫生法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加强了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一是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专门人才培养,加强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待遇水平。二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扶持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精神卫生工作。三是政府建设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精神障碍医疗和康复机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照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对解决目前精神障碍预防不力、医疗机构不足、专业人员缺乏,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治疗、康复等突出问题,保障、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卫生既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救治救助水平偏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家庭因为家庭成员患有精神障碍而陷入困境、发生纠纷,一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为缺乏有效看护和治疗而肇事肇祸,个别地方因为违法收治而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解决目前精神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所在单位、社区、家庭等方面的责任,确保精神障碍患者不因贫困而得不到救治,确保有肇事肇祸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因疏于管理而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确保无需住院治疗的公民不因制度、程序缺失而被强制收治。还要指出的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精神卫生法重视发挥家庭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对家庭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 法制日报 2012年10月27日
 
 

政府应加强精神障碍预防工作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10-24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为某医院开设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防治能力。 CFP供图

  □精神卫生立法

  法制日报北京10月23日讯 记者陈丽平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请今天开始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三次审议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增加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促进公民心理健康方面的职责。

  两个月前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精神卫生法草案进行了再次审议。会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到北京、湖南、吉林调研,并就主要问题同有关部门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法律委员会于10月9日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10月16日,法律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对草案进行审议。法律委员会认为,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是必要的,草案经过常委会审议修改,已经比较成熟。

  有的常委委员提出,精神卫生法不仅要关注精神障碍患者,还要注重促进公民心理健康。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章规定了促进公民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非常必要,建议在章名中亦予以体现,同时建议增加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促进公民心理健康方面的职责。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将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章章名“精神障碍的预防”修改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同时在该章中增加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医疗机构的防治能力建设

  法制日报北京10月23日讯 记者陈丽平新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增加了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精神障碍防治能力建设方面的规定。

  在上一次审议时,有的常委委员和地方提出,目前医疗机构在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力量较弱,多数综合性医疗机构没有开设精神科门诊,医务人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能力不强,建议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精神障碍防治能力建设。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对草案作如下修改:一是增加规定,医务人员“发现就诊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二是在草案中增加规定,“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三是将草案有关规定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

  家庭要承担精神障碍预防责任

  法制日报北京10月23日讯 记者陈丽平新的精神卫生法草案,明确家庭在精神障碍预防和患者看护方面的责任。

  在上一次审议时,有的常委委员提出,家庭在精神障碍预防和患者看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法应当明确家庭的相关责任。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在草案中增加一条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

  专业工作人员应给予适当津贴

  法制日报北京10月23日讯 记者陈丽平新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增加规定,应当按照规定给予精神卫生工作人员适当的津贴。

  在上一次审议时,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有的常委委员、地方提出,目前精神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医务人员收入低,风险高,为稳定队伍,应当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给予适当津贴。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在草案中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精神卫生工作人员适当的津贴。

  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财产安全

  法制日报北京10月23日讯 记者陈丽平新的精神卫生法草案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原草案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上次审议时,有的常委委员提出,为更全面地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建议增加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财产安全的规定。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采纳了这一建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