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人

2014年06月05日 心理保健 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人已关闭评论 阅读 70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晓宏

  近来,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5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人,仅有10%的人接受正规治疗,以致出现不少悲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如何防治抑郁症?怎样提高知晓率、就诊率和治疗水平?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走近抑郁症群体”连续报道,希望能帮助读者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编者

  人前坚毅,人后沮丧

  学识高、地位高的社会精英,是抑郁症高发群体。遇到负面情绪时,尽管内心痛苦压抑,外表却若无其事,甚至面带微笑,不愿向人倾诉

  “人的心理承受力像一根弹簧,压得过紧,释放时就显得怪异。”北大六院(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老年科主任孙新宇说。

  一位40多岁的主任医师工作负荷重,长期身心透支,加上在单位跟同事关系不融洽,变得落落寡合。朋友见状,拉他到孙新宇这儿“聊聊”。孙新宇发现这位医生已患中度抑郁症,且有自杀倾向,嘱咐其家属严加防范。病人回去后,家人怎么说,他便怎么做,表面很配合,但私下把药都扔了,并坚持上班。后来,工作坚持不住了。于是,他选择一个夜晚,躲在隐蔽的地方,一次性大量服药。他被发现时,已经无救。

  “一些重症抑郁患者为了实现自杀目的,会有意识地掩盖痛苦,以逃避亲友和医务人员的注意。”孙新宇介绍,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不愿直面自己的心理困扰,讳疾忌医。受过高等教育者也不例外,甚至更加抵触,不相信会得这种病。

  “事实上,学识高、地位高的社会精英,是抑郁症高发群体。”孙新宇介绍,机关里的领导、企业中的老板、高职技术人员等,有做事认真、敏感多思、工作紧张的特点,遇到负面情绪时,为了“面子”“尊严”乃至“进步”,强扛着压力,尽管内心痛苦压抑,外表却若无其事,甚至面带微笑,不愿向人倾诉。可是“微笑”过后,涌上心头的是更深的寂寞和孤独。“人前坚毅,人后沮丧”的恶性循环日久,一些人会罹患隐匿型抑郁症。

  “近年来,门诊中双向抑郁症患者也在增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主任赵旭东教授指出,躁狂发作时,他们情绪高昂,精力充沛,不畏艰险,能干自信,睡眠较少,觉得自己很优秀。抑郁时,则情绪低落,不想见人,自卑伤感,兴趣索然,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多数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少数人嗜睡、贪吃。饮弹自杀的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这类患者。

  “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的免疫力。”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跃至全球第二大疾病,自杀是其最可怕的症状。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狂躁抑郁症等心境障碍发病率为6.1%,焦虑障碍发病率为5.6%,酒瘾等物质使用障碍发病率为5.9%,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病型障碍发病率约为1%。中年以上人群抑郁症发病率高,青少年患双向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者多。

  病症在“身”,病根在“心”

  抑郁症患者更愿意表现身体上的痛苦,而非感情困扰。他们可能不会说“我很伤心,我天天哭,我很郁闷”,而是强调“我头疼,我胃痛”等

  两年前,70多岁的张女士装修家里房子时,因质量问题,与工人发生冲突。留下心结,时常想起。后来她感觉身体不舒服,胃痛,气短,头晕,脑袋像箍了一个圈,身上忽冷忽热。原来勤快、闲不住的她,逐渐变得发懒,不愿出门,也不再去听戏唱曲。在北京天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多家大医院的心内科、神内科、消化科甚至耳鼻喉科辗转了一年,也没查出什么大病。可她就是身感不适,悲观厌世,总想自杀。

  “张女士是因抑郁障碍导致的躯体不适。”孙新宇说,我国抑郁症患者更愿意表现身体上的痛苦,而非感情困扰。尤其是老年人,看病时往往强调“我头疼,血压高,睡不着觉”,很少说“我伤心,天天哭,很郁闷”等。

  “临床上,一些头、颈、腹、背、关节疼痛的疾病,其实病根在‘心’。心理问题躯体化的疾病,医学上称为‘心身疾病’。”赵旭东表示,精神障碍常常与躯体疾病共存,交互影响。

  周先生3年前发生心肌梗塞,病愈后情绪持续低落,有时觉得生不如死。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服用抗抑郁药。令其惊讶的是,此后心脏病再也没犯过。虽然无法肯定这是抗抑郁药的功劳,但当他一度背着医生偷偷停用抗抑郁药后,种种不适症状又很快出现,他不得不继续服用抗抑郁药。

  “不仅冠心病能伴发抑郁症,高血压、肿瘤等疾病都有伴发抑郁症的可能。”赵旭东介绍,综合性医院的住院病人中,22%—33%的患者伴发情绪障碍,尤其是老年人比例高。

  随着老龄化加快,我国老年抑郁症发病率上升。一项对3.5万名老年人心理求助电话的统计分析显示,超过40%的独居老人有抑郁症倾向。“退休后失落孤独、慢性病和抑郁症的共病困扰、生理机能丧失等因素,导致一些老人产生厌世情绪,自杀风险比年轻人高。”调查显示,我国55岁以上人群中,每年超过10万人自杀。
 

 

  留守儿童是最大“隐患”

  未成年人患抑郁症不像成年人唉声叹气,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易激惹、言行冲动暴躁、情绪易失控、生活懒散拖拉、情感淡漠等

  “抑郁症的病根多在儿童期,5岁前甚至3岁前就埋下了。”赵旭东说,现在无论什么人家的孩子,富二代、官二代或平民子女,不少都缺“爱”。

  15年前,浙江温州一对夫妻将出生不久的二儿子留给父母,带着4岁的老大去欧洲创业。辛苦打拼10余载后,夫妻俩事业有成,生活稳定,于是从国内接来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二睿睿。头两年,睿睿较乖,第三年开始叛逆不端。他攻击性强,与同学相处不好,跟在国外长大的哥哥和在国外出生的弟妹都合不来。“我是父母亲生的吗?”睿睿时常怀疑,“为什么把我一人留在国内?”最近半年,他又上网成瘾,逃课辍学。父母劝不动很绝望,于是把他哄劝回国,带到温州康宁医院。该院副院长管伟立仔细检查后,确诊孩子患了抑郁症。“能治好他的病,花多少钱都行。”父亲痛心地说。

  “青少年的抑郁症不易被发现。他们不像成年人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也不总是独自在房间流泪哭泣。”管伟立介绍,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易激惹、言行冲动暴躁、情绪易失控、生活懒散拖拉、情感淡漠等。

  “6000多万留守儿童是最大的隐患。”赵旭东认为,家庭是孩子体验情感、发展情商的摇篮。孩子无法从“摇篮”中获得必要的安全感、尊重、亲密与爱,就容易出现低自尊、高抑郁等心理疾患。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对收治的5500多病例统计发现,网瘾少年大部分伴发抑郁症。超过95%的网瘾少年觉得生活没劲;94.6%的人具有内向、敏感的个性特质,他们内心自卑,对生活有强烈的无助感;54.8%的人因上网受到阻拦,采取过暴力手段。

  “许多网瘾少年3岁前,与父母有半年以上的分离,没有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该中心主任陶然指出,有些父母尽管“人在”,但“心不在”,不懂得真正的爱是满足孩子精神、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而把责任等同于爱,教育大于爱,让孩子成了“父母在家的留守儿童”,导致孩子自我评价低,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延伸阅读

  如何诊断是否抑郁?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思维迟钝、情感低落、行为减少;以及“六无”:无趣、无助、无能、无力、无望、无价值。

  诊断是否患了抑郁症,要以心境低落为主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

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