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儿童常见情绪障碍及其排除方法

2014年11月19日 心理教育 儿童常见情绪障碍及其排除方法已关闭评论 阅读 96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湖南省祁东县鼎兴特色教育学校  李跃进(421600)
一、焦躁
【事件回放】
小梅是个急性子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显出不耐烦,画画时、只画几笔就中断了,做题时,一遇上难题就放弃了,开瓶盖,拧了一会儿没有拧开的话,就要大人帮她。或者干脆扔掉。自己还生自己的气。想看电视,但面对较多的家庭作业,又无可奈何,独生闷气,怨天尤人。
【心理探微】
1、孩子的注意力时间是很短的,注意力最容易转移,因而做事往往是三分钟热情,做事没有耐心,容易急躁。
2、孩子的敏感性逐年增强,但自控力较差,做事难以持久,如做一件事需要太长的时间,孩子就会失去耐心。此外,让孩子们做一些太枯燥的事情,孩子也会出现急躁。
3、老师或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孩子就会失去耐心变得焦躁不安。
4、父母或老师的“急性子”下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性急也不行。
【聚焦群体】
1、缺少耐心的孩子。
2、自控性差的孩子。
3、喜食酸、甜食品的孩子。
4、追求完美的孩子。
【教育策略】
1、任务适量,按部就班。安排孩子做的事情,要“轻易入门,稍动脑筋。做题有术”。让孩予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孩子做的事要一件一件按从易到难要求实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2、培养耐心,游戏为主。父母或老师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检芝麻的游戏,将黑白芝麻混在一起,让孩子耐心细致的将白色芝麻一颗一颗地选出来,以培养其耐性。
3、科学饮食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力,研究表明,过度饮用可乐、汽水、常吃鸡蛋、牛奶等食物会出急性子。相反、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可以充分利用水果中的钾帮助镇静神经,安定情绪。此外,父母或老师的温和的言语沟通,更能让小孩的心思处于一种稳定的情绪中。而稳定的情绪绝对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耐力。
二、嫉妒心理
【事件回放】
一次单元测验,小李的数学高出小王许多分,小王暴跳如雷,说李X是抄袭的,不然打不了那么多分。这是嫉妒心使然。还有,当小孩在家时,如果看到父母对其它小朋友好他就很不高兴。在学校里,好胜的孩子如果听到老师表扬哪个小孩了就会心生嫉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孩子比自己的玩具用品多了,而又不和自己分享的话,孩子他也会因此而嫉妒,进而产生失落、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心理。
【心理探微】
1、嫉妒是孩子因缺乏自信或太在意他人的评价或竞争意识强,发现自己在才能等方面不如别人而引发的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表现,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2、事实证明,嫉妒心强的孩子,好胜心也很强。
3、父母或老师的教育方式欠妥,如一味用夸奖赞美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形成自高自大的心理。如果他们发现别人比自己还要好时。他们就难以接受,于是就产生了嫉妒。
4、在同常生活中,“比较的场合无处不在,而嫉妒心强的孩子最怕被“比较”下去,生怕老师和父母不再喜欢自己。
5、在强大的失落面前,形成不服气的心态,从而导致嫉妒。
【聚焦群体】
1、一贯受表扬的孩子。
2、兴趣窄小的孩子。
3、父母及老师横向比较下的孩子(把孩子与别人比)。
4、经常受指责的孩子。
【教育策略】
1、父母或老师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画画、下棋,并经常让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赛,如果孩子输了,父母或老师再心平气和地安慰孩子:“比赛输了是正常的,不过呢,你要想下次得第一,可要好好努力啊!”因为这样就可将孩子的嫉妒化作向上的动力。
2、在众多孩子面前,如果有其中的一个孩子嫉妒心强,父母或老师一定要注意了,如在夸其他孩子听话时,也要夸一下嫉妒心强的那一个孩子。或在孩子整理房间后,给孩子都发一颗小星星,告诉他,他很棒。因为这样做,孩子就不会嫉妒他人了。
3、比实劲,自觉去掉嫉妒心。在竞争中比出自己的不足,同时引导嫉妒心强的孩子明确一个道理:只要有实力,就不怕被别人比下去,而没有实力,经常在心里嫉妒人家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理应克服。当同伴在某一方面胜过了自己,我们要真心地祝贺他,并向他取经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友谊又克服了嫉妒之心态,可谓一举两得。
三、孤僻
【事件回放】
不管在哪一所小学,哪一个班集体,总有那么1.2个同学不合群,而独自地在一边“玩耍”:不让别人接近他,小朋友叫他他也不会理睬人家,这是孤僻的典型表现。有关性格孤僻者不愿意跟同龄人玩,而是跟大人(老师等)一起玩,还有些孤僻者有“两面性”此时“孤僻”,彼时又不“孤僻”。
【心理探微】
1、性格孤僻不合群,实际上是孩子依赖性强和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在与他人交往时,其神情、言语及举止方面异常。这类孩子个性多不开朗,爱钻牛角尖,喜欢安静的游戏及有竞争的游戏,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2、孩子孤僻的心理对成长很不利,凡性格孤僻的孩子,一般不会关心别人。而对高压锅、排气扇、抽油烟机、液化灶、空调外机、下水道等感兴趣。
3、孩子因体质弱,缺乏活动的耐性与持久性,就会导致孩子与小朋友玩耍时(如追遂、嬉闹、游戏、比赛时)易落后,从而被小朋友奚落,挫折能力差的孩子就会采取逃避方式应对,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孤僻。
4、孩子生性怯懦,难于融入同伴群体之中,或缺乏必要的交往能力,与同伴相处时有过不成功的体验,亦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
【聚焦群体】
1、由老人或保姆代养的孩子。
2、身体虚弱,生性怯懦的孩子。
3、过度受到嘲笑或打骂的孩子。
4、好“静”的孩子。
【教育策略】
1、父母或老师要从增加孩子的体质做起。如每周定期的登山、游泳、短跑等活动要雷打不动,经过1.2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完全避免孩子因体力差,受小朋友奚落而导致的性格孤僻的情形出现。
2、父母或老师要不时地安排性格开朗、热情好客、好动的孩子与其交往,并让他积极模仿,从而锻炼其交往能力。
3、将“您好、谢谢您、对不起、再见”这十字文明用语分别用英语和汉语与他人交流,先在电话,再在室内,最后在公共场合,在掌握了这些交流技巧后,孤僻的孩子就可以大胆与人交往了。
四、不合群的孩子
【事件回放】
小二(2)班的赵洁同学,是转学来校读书的学生,她妈妈在接她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都成群结队,有说有笑,唯独她一个人孤单单地走着。还有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她总是孤零零地站在一边,看着别人玩,父母对此非常担忧,但毫无办法。
还有一个小男孩,今年刚读一年级,你只要看见他,他准是一个人这儿瞧瞧,那儿看看,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玩,小朋友只要一看到他来了,就立即分散,各自玩耍也不愿意理这个男孩,原因是他很调皮,爱撕书,不听课,成绩差等。才形成了这种形单影只的局面。
【心理探微】
1、不合群的孩子,多数是因为对人群有一种恐惧感,无法相信自己在人群中有驾驭能力。
2、不合群的孩子,一般是性格孤僻,社会交往能力差,心理有无能感,由此而遂渐变得自卑,本身富有攻击性行为——即我们常说的“极端”心理。
3、有时因胆怯或受惊吓而无法走近人群,这是由于孩子的性格内向,成长环境不良——偶遇成人的攻击而造成的退缩性行为。
【聚焦群体】
1、低龄儿童因怕小朋友欺负,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而形成“形单影只”的“不合群”的孩子。
2、成长环境恶劣,经常受到成年人的恐吓或要挟从而形成“心理闭锁”,不愿与人交往的孩子。
3、在家受溺爱,入园遭排斥,到小学遭人“看不起”的孩子。
4、新时期的“宅男”、“宅女”亦是不合群的一群。
【应对策略】
1、活动激发:让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孩子在“主动”位置上一展身手,如办pardy(聚会)时,请“不合群”的孩子当“主角”,让每一个“客人”都与“主角”接触,“硬逼”孩子与他人交往。
2、言语渗透:父母、老师可以利用玩玩具开始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当想玩小朋友的玩具时,要说“我能借你的玩具玩一会吗?”“我有小动物,你有小汽车”,“我们一起玩小动物坐汽车好吗?”也可以找一些“阳光”孩子主动“引导”不合群的孩子参加交流玩具的“开心玩”活动。
3、同伴引领:上学或放学时,找1—2个同龄人与之“结伴”而行,给他(她)制造与人接触 的机会。此外,多购一些比较“先进”的玩具,让他带到学校去,这势必会吸引其他孩子“主动”与其交往,当玩玩具发生争执时,老师和父母不要“越趄代疱”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4、防止走向极端的行为发生。这主要是对成人而言。不少老师或家长都有一个错误的倾向,小孩大了就好了。因此,对孩子的“不合群”,要么听之任之——孩子不想跟小朋友玩就不玩。要么“强逼参与”——不跟别人的小孩玩,我揍死你。这些做法不利于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有时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五、经常被欺负的孩子
【事件回放】
小马从入校的那天起,经常被别的小孩打哭;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被拉扯至哭。自己心爱的玩具经常被同伴“抢”走而急得大哭。走路或集体活动时,常成为其它小朋友的“出气筒”:要么被扯“耳朵”,要么被撮背部,要么就把“帽子”扯丢在地上。要么就是穿着的衣服被人画得到处是墨水印痕……
【心理探微】
1、性络懦弱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交往而受到欺负。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退缩的行为,这种退缩是因为孩子长期过度保护的结果。一旦被打,这些被打的孩子往往被动寻求帮助,而不知也不能主动解决问题,继而就会遭到同伴的屡屡欺负。
2、因力气小或动作缓慢的孩子往往容易被抢,由于动作缓慢而抢不过对方,以至于对方“误会”好欺负。继而屡屡的挨打。
3、懂礼貌的孩子,往往比粗鲁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负,这与优秀家长教导有方相关,家长经常教导孩子不要打人,有话好好说,更不要抢,孩子在与同伴玩时就是显得文质杉杉,但一旦同伴中有粗鲁的,不懂礼貌的孩子,就会成为被欺的对象。女孩也是常被欺的一群,就与“礼仪”有关。
【聚焦群体】
1、性络懦弱,胆小怕事的孩子。
2、身体瘦小,年龄偏大的孩子。
3、女性孩子。
【应对策略】
1、适度干预孩子的玩伴。要教育孩子远离那些不懂礼貌,行为粗鲁的孩子。
2、学会自我保护。当遇到同伴欺负时,要大喊“某某打人了”同时用双手抱着头部,以免更一步被打致伤。
3、孩子受到欺负后,老师与家长可以当着“肇事者”的面,批评对方做得不对。还可以联合其它孩子一起孤立“肇事者”。这样一方面可以抚慰被欺负的孩子,还会对“肇事者”产生威慑。
4、切忌强化负能量:“他打你,你也可以打他呀”,让孩子错误地认为:打人是被允许的行为。还有“你太无用了,简直就是受气包”这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而变得更加胆小。
六、腼腆
【事件回放】
低龄段的小孩当中,10—30%的小孩因胆小,内向或缺少自信而引发的一种行为——腼腆。一个人在家或在教室话还比较多,和熟悉的小朋友也还玩得来。但一遇到大人,就算是很熟悉的邻居,孩子都是低着头,躲到父母身后或者不说活,在学校读书,不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碰见老师和同学只是笑,一遇到陌生人就紧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在公共场合感觉十分不自在,如表演节目时,熟悉得很的台词一下子全记不得了,紧张得半天开不了口。
【心理探微】
1、腼腆和害羞可以说是一回事,都是因为孩子与人相处时,因敏感或有胆怯心理而引发的一种交往障碍。害羞或腼腆的孩子不爱说话、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故而见陌生人就想躲避。
2、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孩子与人交往时,由孩子的个性所致。一般地说来,个性比较内向,比较胆小,生性害羞,腼腆,不爱和人说话,缺少自信心的孩子,也多害羞、腼腆。
3、父母及老师平时的不经意的“暗示”。也会助长孩子的“腼腆”,如“在公共场合说“这个孩子腼腆”就无形地给孩子的心理暗示,从而让孩子更害羞、腼腆。
【聚焦群体】
1、处于不熟悉的环境中的孩子。
2、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的孩子。
3、个性胆小,不爱与别人说话,个性敏感且自卑,缺少自信的孩子。
【教育策略】
1、父母和老师要主动让腼腆或害羞的孩子独自活动,一、如客人来时主动招呼并递送饮料;超市购物或公交车购票,可让孩子“代劳”,去人多热闹的地厅玩耍,尽最多让他与陌生人交流。
2、要安排一些年龄小的同学与其玩耍。因为在与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一起玩耍时,大孩子会处于主动地位,不管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王”。渐渐地,就增强了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
3、父母和老师要主动培养孩子的特长,如唱歌、跳舞、演讲等。不时地在小组、班级、学校等场合“表演”,从而增强孩子们在生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信心。
七、胆小
【事件回放】
一个小女孩看见一个小男孩把一只小蚂蚁放在她课桌上,她一下就吓呆了。现实中,这种现象比比皆足。如突然听到很大声音,孩子会惊慌的跑到父母身边,见陌生人不敢大声说话,甚至躲在角落里待陌生人一离开,就又变得轻松活泼起来了,尤其对像蜘蛛,苍蝇。恐龙、鳄鱼等动物更是惧怕。雷雨天气时,孩子更足格外黏人。
【心理探微】
l、胆小时指孩子过于害怕有威慑力的事物,而不敢面对,不能自拔,做事畏缩,顾忌。在同常生活中,当小孩的判断机制进步建立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一些东西感到害怕,进而采取过度防御的行为怕这怕哪的。
2、有些小孩对外界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感知敏感,有时还带有夸张,因此。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怕这怕那的。
3、父母及老师的“这个动物很可怕”的提示,会强化孩子的恐惧感。
4、“鬼故事”强化了孩子的恐惧感和惧怕的心理。
5、打雷就把孩子紧紧地揽在怀里,久而久之,这更加助长了孩子的胆小情绪。
【聚焦群体】
1、个性敏感的孩子。
2、过度保护的孩子。
3、经常受到刺激性语言吓唬的孩子。
【教育策略】
1、老师和家长与孩子一起看科普电影图书,让孩子增加对动物的了解,从而知晓,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意义。
2、带孩子在大众广庭之下与陌生人交流,并当着陌生人面夸奖孩子。陌生人如果付合着表扬孩子,渐渐地孩子的胆小就会消失。
3、不吓唬孩子,更不能用负面事例来暗示孩子,要开诚布公地给孩子讲道理,启发孩子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老师、新同学、新朋友。
八、单亲家庭的孩子
【事件回放】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打击是最大的。因为孩子最恋的“家”是有父母的“家”。舍此之外,孩子无法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如果离异的父母给孩子种上“仇恨”的种子。那么,孩子的日常生活就会在“阴影里”渡过。学生李洋,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是个生意人,无暇关顾他,无奈,父亲为小李娶了一个“新妈妈”当父亲外出时,小李就跟着“新妈妈”一起过“日子”,但小李从心底里不喜欢这个“新妈妈”,他老是对继母搞恶作剧;弄得继母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后来,他爸爸把他委托给他的大姨妈管。他也不安心,总是想念着自己的母亲。在学校读书,总有同学嘲笑他父母离婚的事,他只是干瞪着眼,不说一句话。在课堂里他也是一言不发,有时别人向他借卷笔刀,他对别人笑了一下,老师看见了,以为他上课和别人取乐乱笑,就被老师罚了站。他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喊叫“我没有不守纪律,都是你们看不起我。”这个书都不读了。
【心理探微】
1、父母的离异,使小李的家庭残缺不全。从而对家庭失去了安全感。而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他甚至直接决定孩子对自我潜能的挖掘力度。离异的家庭导致孩子没了归属感。其安全感会直线降低。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对环境适应力也很差。从而形成“心灵”的“空虚”,感情的彷徨。
2、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压力非常大。离异中的父母都在“各奔”前程,根本无暇照顾“孩子”,而失去“宠爱”的孩子最易受到心理伤害,而且是“暗伤”——表面“幸福”其实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孤独;慢慢地孩子的外貌变了,心变狠了,手段变残忍了,一种“报复”的心态纳然而生。
【聚焦群体】
1、父或母亲成了“爆发户”而离异的孩子。
2、父或母一方过世的家庭的孩子。
3、父母亲孩子托咐亲戚、朋友管教的孩子。
【应对策略】
1、离异的父与母亲要与老师一道重点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要能适应新环境、新关系、新气氛。
2、要帮助孩子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
3、要真诚地给予孩子的“爱”,不要随便对孩子施舍“隔心”的爱。因为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阴影,对外部环境也十分敏感,只有你能帮他找到了“家”的感觉,他就有了归属感,同时也有了安全感,这时,他才会相信“真爱”。
九、生气
【事件回放】
小学阶段的孩了们非常爱生气,在与同伴玩耍时,因意见不一致,孩子马上停止游戏,不理睬对方并马上离开游戏现场,躲在一边生闷气。老师课堂上批评了孩子,孩子马上拉下脸米,不理老师,进而做另一科目的“作业”,与老师“对抗”。综合看来,孩子生气有以下几种情况:有哭鼻子的、有撅嘴巴的、有面色阴沉的、有摔自己东西的、甚至有“过失”打人的。年龄越低,表现越突出。
【心理探微】
1、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同伴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又由于课内外做错了事而受到批评时,孩子心理就承受了挫折,反映到脸部就形成了生气、哭闹等负而情况。
2、孩子的控制能力较差,加上强烈的自尊心,所以一旦受挫,就会产生挫折感,从而生自己的气或生他人的气。
【聚焦群体】
1、敏感、脾气暴躁的孩子。
2、自尊性极强的孩子。
3、好动的孩子。
【教育策略】
1、身体接触法。不管孩子为什么事情而生气,家长和老师都要拥抱他。身体接触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平息孩子的怒气。
2、转移注意力法。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所以恰当使用就可平息孩子的怒气。比如拿出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或者带孩子出去走走,或边把孩子从“现场”领走,一边走一边讲述孩子的许多“完美”,让孩子“破涕为笑”。
3、做“生气操”。当孩子生气时,父母或老师可与孩子一起做“生气操”。具体方法是:父母或老师与孩子对坐在课桌两边,或站着,先摇摇头,再甩甩手,一边甩手、摇头,一边说“我不生气”。这样做可帮孩子宣泄不良情绪。
4、发泄法。准备耐摔的东西让孩子生气时摔打,或者给孩子笔和纸让孩子通过画画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