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舌尖上的心理学——运用积极心理干预技术优化

2015年01月13日 心理保健 舌尖上的心理学——运用积极心理干预技术优化已关闭评论 阅读 83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时隔两年,吃货们翘首企盼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现已正式开播。《舌尖上的中国》为大型美食类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和上一季不同的是,第二季更偏重于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开播以来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菜,一道顺着我们的身体记忆、味觉记忆被深深印刻在心里,背后有着一个动人故事的菜。舌尖上不只有美食,还有丰富的心理意义。本文分享的“舌尖上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技术,能帮助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通过食物味觉的记忆引入到有影响性的心理事件情境中去,并通过个体的语言表达、情绪表达与团体中的支持性关注等心理技术以达到优化个体的心理环镜

(本文选自《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2014年第2期《舌尖上的心理学——运用积极心理干预技术优化心理环境》)
 
一、味觉与记忆符号
        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里,有一些由味觉勾起的回忆,一杯咖啡或一块薄饼的味道,都会引出一段往昔的故事,或尘封已久的生活场景。具有非同寻常的味觉记忆不止普鲁斯特一人,其实任何人皆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一般人对与某种味道有联系的往事只能述其大概罢了。
        一个人平时喜吃什么,或厌吃什么,味觉的记忆当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其实他爱吃的食物,未必就是什么奇珍美味,而厌吃的食物,也未必就如糟糠般难以下咽,真正决定其好恶的,恐怕是隐藏在味觉深刻记忆背后的难忘的故事或特殊的背景。
        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世界似乎也就相应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人建构意义通过一个个的符号。在所有符号里最影响我们的是胃部记忆的符号。
        最新一期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事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段记忆都是有意义的,而味觉记忆作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特征,是我们最不容易与心理联系起来的一种记忆类型。《舌尖上的中国》很火,各种各样的美食很诱人,但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有那么一道简单却独特的食物,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甚至那种味道,是你之后走遍大江南北都很难再找到的味道。这样的时候,你可以好好顺着味觉去回忆,去寻找“舌尖上的心理”,当你将那个味道的记忆进行良好地解读之后,某一些你一直忽略却深深影响着你的东西,才真正浮出水面,你也将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二、与味觉有关的心理案例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味觉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味觉记忆也是被符号化的是一种象征意义[3]。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感受的背后,隐藏着潜意识层面个体对于影响成长事件的记忆和感受。在临床心理咨询中,也有很多的咨询案例的来访者,他们讲述的故事,也是跟味觉有关的。
        案例一是一位漂亮的女士来到心理诊所,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被“剩下来”的问题。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谈到一道菜的时候,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继续交谈得知,这道菜是她妈妈生前在一个特殊的节日为全家人做的一道菜肴。后来妈妈去世了,爸爸又迎娶了一个后妈,因为相处得不是很和谐,小小年纪她就出来闯荡了。她一直不知道,自己不能很好地经营亲密关系的背后,和这个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咨询中所谈到的这道菜,就是深埋在她潜意识里的情结的具体体现。
        案例二是一个来访者曾经告诉咨询师她记忆中的那道菜是馒头,爸爸做的馒头: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挑起所有的家庭重担,但是父亲从不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悲伤或不堪重负,他用全心的爱呵护着他们。空闲的时候,父亲就会给他们做他最拿手的馒头。后来家庭重组,历经变故,馒头成了她内心的一个结,她曾经怀疑父亲对她的爱,以至于不想回家,自己也无法成立新的家庭。咨询师建议她无论如何都要说服父亲再做一次馒头给她吃,并且将内心的这些感受跟父亲做一个真诚的表达,这是她成长的关键。
        每个人都会有一道菜,在内心代表着独特的意义,解读背后的意义,可以让生活更幸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菜,一道顺着我们的身体记忆、味觉记忆被深深印刻在心里,背后有着一个动人故事的菜。舌尖上不只有美食,还有丰富的心理意义,顺着这道菜,去回味它带给您深刻记忆的原因,去重温那个美好的故事,会让您更清晰自己心灵深处的想法和呼唤。

三、从具身认知角度看舌尖上的心理干预技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前沿思潮具身认知理论也认为,人的情绪记忆有具身的特征。即个体的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认知的内容也是由身体感觉提供的[4]。换句话说,如果依靠食物唤醒了味觉的感受,个体的认知就会被带入到由味觉所营造的关于个体影响性事件的情境当中,可以让个体再经验事件给他带来的情绪体验。在此背景下,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运用艺术心理治疗的各种形式对于个体的心理事件进行呈现、表达和转化,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修复人际关系,成长自我人格等目的。
舌尖上的心理学,是以具身认知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开发出来的一项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转换成为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实操心理技术,通过各种载体和体验式的操作方法,实现了真正的内在转化,并引起人们的内心触动和思考[5]。舌尖上的心理技术通过具体生活化、可操作化的一些步骤流程,将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通过食物味觉的记忆引入到有影响性的心理事件情境中去,并通过个体的语言表达、情绪表达与团体中的支持性关注等心理技术以达到优化个体的心理环境。

四、“舌尖上的心理”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步骤
        1.邀请5-8位好友,找一个厨房宽敞,有足够的公共空间的地方,当然去借用饭店的厨房也是可以的。
        2.预约好时间,事先布置作业,想想自己心中记忆最深刻的那道菜,弄清楚做法(注意是你印象最深刻的味道的做法),进行材料准备,带到约定的地点。
        3.每人亲自下厨,做自己味觉记忆最深刻的那道菜,想尽办法做到最像记忆中的味道。
        4.每上一道菜,由菜的主人首先品尝,仔细品尝的同时,回忆与菜有关的记忆中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其他人听完故事之后,品尝这道菜,并且分享自己的感受。
        5.依次做菜、分享,直到所有人的记忆中的菜都端上来,分享完故事和感受为止。
        6.每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当下的心情,或唱歌、或跳舞、或作诗、或一句话总结都可,做一个结束的表达。
        7.如果你参与完这个活动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例如回到家再吃一次母亲做的红烧茄子,打个电话给爸爸说你想念他做的饺子了,我们都将非常支持。
        8.完成以上步骤,形式不拘。那道菜不是菜,是我们的故事,梳理我们自己,让感动更感动,让创伤成为动力。重温快乐,让不快乐得到表达、升华,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五、干预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1.此计划最主要的目标是寻找记忆中的味道,所以在做菜程序和选材等方面,都尽量让参与者做到最周到,最接近原味,可以发动大家为这道菜去努力准备。
        2.当某一成员做菜、吃菜、分享的时候,其他成员无需给予过多的评价、反馈等,最好的方式是安静倾听,吃他做出的菜,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3.如果过程中有一些情绪流露,例如哭泣、懊悔、愤怒等,都是正常现象,允许成员表达,其他朋友做一些支持就好。
        4.整个过程虽是一个自发的活动,但需保持认真投入的态度,才能使此技术效果最大[6]。

【参考文献】
[1]陈宪年.从感觉到心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8):21-23
[2]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4]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5]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韦志中.幸福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注:此文选自《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4年第2期“积极心理”专栏 《舌尖上的心理学——运用积极心理干预技术优化心理环境》,作者韦志中(秦皇岛市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究院)、余晓洁(广州市海珠区韦志中幸福心理研究所)、周治琼(广州大学心理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