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于建议实施全民健心工程给全国人大的建议

2016年03月11日 健心新闻 关于建议实施全民健心工程给全国人大的建议已关闭评论 阅读 88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委托全国人大代表2016年3月提交全国人大  
    
 一、面临的问题
        早于1993年,国家卫生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已上升到13.47‰(不含神经症)。据调查测算,目前各类重性精神病人约1 600万人以上。另有14%左右的人存在轻型精神障碍,包括能够确诊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存在抑郁等心理障碍的人数多达一亿以上。另据1999年调查,我国的自杀死亡率为22.2/10万人。按此测算,每年自杀人数多达28万,多为心理痛苦所致。有关研究表明,心理真正健康的人群只是少数,约有70%的人处于或随时可能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我国国民的心理素质亟待提高,不少人存在自卑、脆弱、孤僻、依赖、懒惰、自我中心、偏执、任性、暴躁、冲动等性格障碍;有的缺乏应有的自我认知能力、心理应变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情绪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行为自控能力。一旦遭遇不良刺激,就可能恶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乃至精神失常,容易引发自杀、攻击等行为,进而毁了自己,伤及无辜,连累家庭、单位及社会。同时,由心理问题引发或强化的身心疾病也日益增多。例如: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癌症等躯体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在情绪影响下恶化。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躯体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然而患者往往接受的仅仅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1999年11月11日就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的报告》指出:“精神障碍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现阶段,国家缺乏大样本的权威调查资料,但这些方面的问题有可能更加严重。每个行业的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也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心理障碍与因心理因素引发的问题行为出现低龄化趋势,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严峻,校园暴力欺凌现象增加,中年人的心理压力、职业倦怠、抑郁、焦虑情绪突出,老年痴呆等老年精神障碍多发。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精神卫生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敏感度越来越高,精神心理问题与社会安全稳定、与公众幸福感受等问题交织叠加等特点日益凸显。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心理应激事件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时有发生,精神卫生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据预测,21世纪,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有关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由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刺激客观存在,国民的心理素质水平亟待提高,社会心理支持与心理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心理卫生知识没有普及,人们的心理自助意识与能力欠缺,求助意识薄弱,以致人们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人的生命的全过程都可能偶尔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这一心理现象不仅影响人们个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也会破坏家庭、单位、组织的和谐、稳定;而且还将阻碍社会心态的优化,威胁社会的安定,制约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实现。
      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高度重视,独自或会同有关部门下发了多个相关文件,制定过多个有关规划;国务院也曾建立过精神卫生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国家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组织部、监察部也曾制定有相关文件,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促进全民心理健康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像全民健身工程那样的全民健心活动,以致社会对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素质提高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远未普及,广大居民的自我健心意识与求助意识薄弱、自觉参与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保健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自身心理状况缺乏准确了解,不少人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强烈,大量的心理问题被掩盖,因得不到及时发现与干预而恶化;心理卫生工作多集中在重性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对轻中度心理问题的防治以及全体国民心理素质的提升重视力度不够,以致心理亚健康人群因难以获得必要的心理帮助而容易恶化为心理障碍;心理卫生工作没有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之间的合力不够;社会心理环境不理想,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与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心理发展服务的需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面对人们大众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素质提升的强烈要求,如果不用科学的方法去满足,迷信、算命、巫术、“法轮功”那样的非科学的或伪科学就容易乘虚而入,加重心理问题的恶化甚至危害社会的安定和谐与科学发展。

二、提出的必要性
       为落实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精神,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落实精神卫生法,为五个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心理素质基础与正能量;特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发起:设立全民健心日,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这里的全民健心是促进全民的心理健康,全民健心工程是以优化全民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以面向全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结合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全面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全体居民主动参与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将不仅为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生幸福奠定必需的基础;而且有益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的安定、和谐、文明及可持续发展,为其他五个文明建设提供必需的心理资源;同时,也是新时期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创新的必要举措,对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具有独特的功能。可见,全民健心,是一项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按照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观念,大健康提示我们,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卫生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身体疾病的医疗,也需要重视全民的心理卫生,因为既要健身也要健心,全面健康才能促进。大医学要求我们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心理健康的促进不仅要重视心理疾病患者的矫治,也需要加强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全民心理素质的提升;不能局限于某一群体或某一年龄阶段,应该面向各行各业的人们,并且贯彻于全民生命的全过程;不仅要重视心理卫生服务,而且要多管齐下。
因此,应该将健心工作视为全体国民、各个部门与单位以及各级政府的必需品予以具体实施。
   三、具体对策建议
(一)将实施全民健心工程纳入健康中国建设规划
      将促进全民心理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放到与全民健身工程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中予以全面规划、推动、落实、考核。建议卫计委在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全民健心,逐步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二)恢复《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建议卫计委联合教育、综治委、发改委、民政、财政、宣传、文明办、文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安、司法、质监局、共青团、工会、残联、老龄委、科研等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全民健心工程领导协调机构,明确专门负责部门与负责人,出台相关的文件加以具体部署,明确各有关部门在推动全民健心实践中各自的具体责任与任务,建立联动机制。
(三)设立“全民健心日”
       虽然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但是实际上参与的仅仅为精神卫生界的少量专业工作者,关注的主要为精神病患者,广大的心理亚健康人群以及需要提升心理素质的广大居民难以从中受益,其影响力受限,因此,亟需设立面向全民,关注全民心理健康,易为人们接受、乐于参与的“全民健心日”。
鉴于5月25日已经成为了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日,建议卫计委联合有关部门向国务院倡议将5月25日作为我国的全民健心日,加大宣传力度,面向全民普及心理保健知识,营造必要的舆论氛围,帮助全民树立或强化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素质提升的意识与能力。
    (四)明确全民健心的目标体系
明确重点培育哪些心理素质,预防哪些心理问题。设立各阶段的具体指标体系:例如,具体要培养哪些性格品质,提升哪些心理能力。明确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心理保健意识拥有率、心理保健能力提升率、心理疾病减少率,心理问题主动求助率、心理疾病的及时发现率、就诊率、康复率、缓解率等,并及时加以评估、考核、激励。
   (五)建构全民健心工程的实践机制
为了实现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的目标,需要多管齐下:
1、调动全民参与健心的积极性
    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必需依靠全民的积极参与。
    ① 帮助全民树立健心意识。指导人们通过听讲座、阅读、体验、感悟、学习等活动树立或强化健心意识,形成自我健心的能力。
    ② 指导人们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健心活动。学会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休闲、健身、交往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③ 引导人们学会心理自助并及时求助。有意识地自我营造积极心态、自我缓解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④ 鼓励开展人际之间的心理互助,从自己做起,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理解、包容、鼓励、欣赏、感恩、悦纳、同情、关心、爱护以及合理的开导、提醒乃至善意的批评等。
2、向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调动全民参与健心的积极性,提高人们的健心意识及能力,需要面向全体国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①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同时尽快普及向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及各个年龄阶段,面向全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贯彻于人的终生。
    ②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育心、护心、乐心等健心意识,增强心理的自我保健与心理素质的自我提升能力。帮助人们学会自我营造良好心态,能够自我预防、自我识别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适,在必要时主动求助。
    3、尽量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建议各级管理者:
    ① 注重以人为本与心理疏导,将人文关怀深入于“心”,落实于人们心理需要的合理满足,将心理疏导与教育及管理、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
    ② 通过改善民生以减轻人们的生存压力,加速民主化进程,丰富精神生活,提供先进文化等正能量、注重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扬优抑劣。
    ③ 将人们合理的心理需要的满足纳入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目标体系,将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指数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
    ④ 在重大决策出台前,对有关对象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进行预测与预警,纳入风险评估,做好心理辅导,减少心理的伤害。
    ⑤ 优化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优化生活环境,优化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尽量减少人为的心理伤害。 
    4、提供必要的社会心理支持
    加强社会心理支持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必要举措。
    ① 积极倡导心理互助。心理互助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相互帮助,体现在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悦纳、相互共情、相互信任、相互感恩、相互提醒、相互开导、相互倾听、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等。
    ② 形成心理帮助机制。各级干部要学会做群众的知心朋友与心理顾问,社区需要组建心理志愿者队伍,使人们心中的不快有处宣泄、苦恼有人倾听、忧愁有人排解、困惑有人解释、压力有人缓解、委屈有人理解、困境有人帮助、心理矛盾时有人参谋、行为冲动时有人提醒,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特别要加强处于逆境、弱势群体、遭遇不幸等人群的心理帮助。
    ③ 建构心理支持机制。建议将心理帮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与学雷锋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助心为荣、助心为乐的氛围,将心理帮助方法的指导纳入学校教育、职工培训、公务员考核、技能提升继续教育的内容,将心理关怀作为争先创优的评价指标。
    5、完善心理卫生服务网络
    心理问题的干预需要由心理卫生专业人士实施。
    ① 加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与心理专科门诊的建设,改善精神病医生的工作条件,提高其待遇,充分发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作用,充实队伍,加强培训,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就诊率与康复率。
    ② 将心理卫生工作前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各单位及社区应建立心理服务中心(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添置科学的心理评估工具与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建立单位心理辅导、社会心理咨询、医院心理治疗的互通网络与转介机制。
6、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与支持
    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需要大批的各类专业人才参与。
    ① 重视全民健心工程的研究,建议卫计委将“全民健心工程理论与实践策略研究”作为专项课题,委托有关专家开展深入探讨,对全民健心的功能、目标体系、实践机制、保障机制、实施策略、评估方法予以深入研究,以保证全民健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② 大量培养心理服务的专业人才。鼓励师范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讲座)讲师、(个人及单位)心理顾问、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社会心理工作者等,为社会及单位提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明确各种心理服务人才的专业要求,根据实际能力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服务。与此同时,对参与培训与服务者由政府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为其创造必要的服务条件,设立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③ 建议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关政府部门应资助有关的全民健心的公益网站以及心理服务的公益机构、社会组织与热心人士,鼓励单位购买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服务等项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