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是家庭软暴力

2016年06月03日 心质培养 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是家庭软暴力已关闭评论 阅读 73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姚振东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这样说话:
 
你真是个自私的家伙!
你总是喜欢巧言令色!
你简直笨得像个猪!
我看你这一辈子完了!
谁见你都不会喜欢你!
你看你有多丑!
你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什么事交给你都放不了心!
………………等等等等
 
      这些话你以为就是话吗?不是,是利箭,是烙铁,是诅咒!
 
      它们会从孩子的心伤到骨子里,而且将长久绑架孩子的心灵!
 
      01 看《疯狂动物城》时,最让我心疼的动物就是狐尼克了。
 
      狐尼克小时候想当一名小骑警童子军,保护弱小维持和平就是他的梦想。他的妈妈支持他,骑警队员们也答应了他入队。很可惜,在他参加入队仪式,宣誓着忠诚、勇敢时,那些欢迎他入队的草食动物们却粗暴地扑倒了他,给他套上了嘴套。他们始终认为狐狸就是狡猾的,永远不值得信赖。
 
      “狡猾”这个标签彻底打在了小狐尼克的心里,他哭着下了决定:既然别人都认为我是狡猾的,那我也就没必要再做什么改变了。
 
      长大后的狐尼克确实成了狡猾的混混,他到处坑蒙拐骗。要不是遇到兔朱迪,他就永远是一只狡猾的狐狸,过着坑蒙拐骗的日子,离自己的梦想和本真越来越远。
 
      有多少孩子正在经历着小狐尼克的遭遇呢?
 
      毛毛没有和刚认识的阿姨打招呼,就被妈妈说太内向。自从妈妈这么说后,毛毛确实越来越内向,见谁都不爱说话了。
 
      亮亮只是一不小心打破了花瓶,就被爸爸骂惹祸精。自从爸爸骂完他后,亮亮确实变本加厉,捣乱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贝贝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就被父母定性为成不了气候。自从父母评价他不成气候之后,贝贝确实越来越差劲,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标签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像一个预定的模子,扣在谁的身上,谁就会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长为标签形容的样子,哪怕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你给孩子贴上的标签是勇敢、善良、永不放弃呢?在这样的模子下,他们是不是也能变得勇敢、善良,永不放弃?
 
 
      02冉宝入园时需要按照幼儿园要求补打预防针,不过在打预防针之前要先抽血化验。冉宝是不怕打预防针的,但是从没抽过血。
 
      很多大人在抽血时都不能淡定,何况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我实在不想瞒着她抽血的事儿,靠骗把她带去医院。也不忍心在她毫无防备时按住她,让她一边哭着一边抽血。
 
      直到看到了一则献血新闻,我才有了沟通灵感。新闻报道对献血人员的赞美和认可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要是让冉宝带着荣誉感去抽血,她是不是就不会反抗了?
 
      我和冉宝讲了献血的故事,告诉她献血的人都是英雄。冉宝听后很动容,虽然她还不了解“英雄”到底是什么,但是她完全能体会到献血是一件会让所有人都觉得了不起的事儿,她也想当这样的献血英雄。
 
      我鼓励她说:你当然可以献血,但是要在长大之后。虽然你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献血,但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强壮,这样你的血就有更多的力量帮助病人打败他们身体里的坏蛋了。如果直接把厉害的“士兵和武器”添到血液里面去就更好了。
 
      冉宝高兴得直拍手,问我怎么补充士兵和武器。我告诉她:只要打个预防针就好了。不过打预防针之前需要先抽血化验。接着我就跟她讲了怎么抽血,告诉她虽然有一点点疼,不过能看到自己红红的血。
 
      冉宝就是在我一口一个“献血英雄”的称呼下昂首挺胸地走进了医院。她不哭不闹地坐在我的腿上让护士阿姨抽血,甚至都不需要我 去帮她固定手臂。
 
      抽血之后,冉宝自己按着棉签举着胳膊,大踏步地走了出来。此时此刻,她骄傲得双眼发光。虽然只是抽了一小管血,但是那副自豪的表情仿佛自己已经是个献血英雄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期待会成为自我成就的预言。
 
       “献血英雄”这个标签就是我对冉宝的期待,这也成了冉宝自我成就的方向,她正朝着成为“献血英雄”而努力,用她自己的方法,学习着不再挑食,好好吃饭,努力长大。
 
      03 给孩子贴标签,实际上就是对孩子进行角色塑造。他们会按照你给他设定的角色去表演,演着演着就成了真。
 
      你给孩子塑造了坏角色,他们就按照坏的角色表演,你给孩子塑造了好角色,他们就按照好的角色表演。让孩子变“坏”的其实不是贴标签的行为,而是你给他贴了“坏”标签。
 
      如何避免给孩子贴“坏”标签?
 
     1.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的不好行为定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这样的期待使得他们特别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好。再加上大环境导致的竞争过于激烈,家长们对孩子的“坏”行为更加难以容忍,经常急躁,一发现孩子哪不好就急于下定论。
 
      要想不给孩子贴“坏”标签,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一次两次的行为只是偶然,绝对不代表他的全部。
 
      哪怕不是偶然,是孩子所呈现的一贯行为,你也要坚信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改变它们。人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坏习惯坏品性已经形成,也可以纠正。 
 
      2.不要以为开玩笑时说的话就不会对孩子造成坏影响
 
      发现孩子打破杯子,就来句“笨手笨脚小姐”。
 
      看到孩子一身泥的进门,就来句“邋遢大王来了”。
 
      你用开玩笑的口吻亲昵地唤着你给他们取的新昵称,这会让孩子误解你喜欢他们这样的行为,他们也就更热衷于表演这样的角色了。
 
      3.面对孩子的坏行为,学会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述他的行为,而不是用角色符号定义他的人格
 
      孩子把果汁撒床上了,整个床单都脏了。
 
      你需要描述他的行为:果汁洒床上了,把床单都染了。我们需要赶紧洗床单,不然就洗不掉了。
 
      你不能定义他的人格:你这个惹祸精,就知道给我添麻烦。
 
      其实孩子也不愿意做“坏事”,当坏事发生时,我们要把事情引向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引向责难和否定上。
 
      4.不要说“又这样”、“总是”、“永远”、“改不了”这样的话
 
      这些话会让孩子破罐破摔,产生我永远这样再也不会改变的认同感。经常说这些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协助孩子们努力表演“坏角色”,你把他们本来可以改变的道路彻底封死了,让他们的角色永远没有剧终的时刻了。
 
      你需要切断每件“坏事”之间的关联,不要把孩子和自己逼进不可打破的“宿命论”里。你要换一种说法,直接表达自己的困扰,然后和孩子一起想个办法解决问题。
 
       比如:大军给爸爸打电话,让爸爸把他的作业本送到学校,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忘带作业本了。
 
       这个爸爸没有说:你总是丢三落四,永远也改不了。
 
       而要说:跟老板请假,从公司急急忙忙跑回家拿课本,又急急忙忙给你送学校,这实在让我很疲惫,我太生气了!今天晚上我们需要好好想个办法,让你记住带作业,也顺便让我别这么累。
 
       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和自己,生活中出现糟糕的事情很正常,哪怕接二连三的出现。不过没关系,糟糕是可以挽救的,生活是可以改进的,好好想一个办法就行了。记住,没有定性,一切都可以好起来。
 
       如何给孩子贴“好”标签?
 
       1.孩子的往事就是他们的好标签仓库
 
       有一天,我跟冉宝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她一岁多发生的事儿:她吃完橘子之后,没有把橘子皮扔在地上而是扔到了垃圾桶里,非常有规矩。
 
       我对冉宝说:你是一个懂规矩的孩子,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是。
 
       第二天下班回家后,我发现家里的凳子、杯子、拖鞋、冉宝的玩具都摆得整整齐齐。冉宝爸用手指指冉宝,示意这一切都是冉宝做的。我用不可思议的眼神望着冉宝,她得意地说:我可是个懂规矩的孩子。
 
       任何一句空洞的赞美,都比不上孩子亲生经历的往事更能带给他鼓励。那本来就是他自己,他会更努力地去做自己很小就会做的事儿。
 
       家长就是孩子成长的回忆库,这座回忆库里面又有一座“好标签”库。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告诉他们那些往事,让他们知道:他们本来就很好!
 
       2.当个能演戏的好家长
 
       你鼓励孩子要学会为别人着想,光夸他体贴还不够,你还得配合他,让他真的去做关心别人的事儿。
 
       你对孩子说:妈妈在做饭,请你帮爸爸倒杯果汁。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给爸爸倒了果汁,爸爸很高兴,夸奖孩子真体贴。
 
       你把韭菜递给孩子,你说:妈妈很忙,帮我洗洗菜吧。孩子帮你去做了,你热烈地亲吻她的脸颊,夸他真会为别人着想。
 
       孩子慢慢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他越来越愿意这么做,到最后甚至不用妈妈提醒就主动去帮助别人了。
 
       当不了好编辑的演员绝不是一个好家长。你要会引导孩子,为他们定义人设和剧情,然后再做好配角让他们入戏,让孩子在你为他塑造的角色中越演越好,最终成为你给他设定的样子。
 
      3.要像孩子已经成为自己期待的那样对待他们
 
      你夸孩子是家务小能手,就不能在他要求帮忙洗衣服时拒绝他。你要像他已经是洗衣能手那样,把脏衣服放心地给他,然后说一句:那就全靠你了!哪怕他洗不干净你也要完全依赖他。
 
     如果你拒绝他去洗,那就是在否认他是个家务小能手,孩子以后就不会相信你夸他的话了。
 
     家长的行为永远比语言的力量大,孩子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对他。
 
     如何把曾经的“坏”标签撕掉?
 
     1.别再像以前那么对他
 
      孩子演“坏角色”演得尽兴,那是因为家长都按照孩子“坏角色”的设定跟他对戏。想要揭掉孩子原本的坏标签,家长首先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和他们相处。无论语言和行为都要大变样,让孩子们察觉到不一样了,自己没法再按照“坏角色”演下去了。
 
 
      2.转变孩子看待事物的视角,让他们更加积极
 
     很多孩子根本不用别人给贴标签,他们自己就喜欢给自己扣帽子。
 
      丽丽帮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结果少买了好几个,一下子沮丧起来。她认为自己是个笨蛋,什么事儿都做不好。
 
      这时候,家长就不能再指责孩子了,他们已经钻进了自己给自己打造的“坏角色”里,你要帮助孩子出戏,让他们换一个想法。
 
      你可以这么说:其实犯错误只是提醒我们有些事情还不太了解。忘买东西是不知道购物前需要列一个购物清单,下一次去买之前先列好清单就不会忘了。
 
       爱自责的孩子,一般都对自己要求很高。你需要帮助他们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把事情做好上,而不是自我批判中。教他们积极的思考方式、给他们机会重新再来。当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自信就会增强,从而就更容易从原来的“坏角色”中脱离。
 
       3.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
 
       孩子会犯错,会犯很多次,但是你还是要相信他,让他知道过去了就已经过去了,明天会是新的一天,你也会变成新的你——可以不再犯错的你。
 
       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不好就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犯了一次错误之后停止,那他们的记忆就永远停留在失败之中,这种挫败感会因为遗憾变得更加厚重。家长要帮助孩子发现改进的方法,然后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信任能让孩子变得更勇敢,更努力。
 
       引用经典育儿书籍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没有自私的孩子,只有需要体验慷慨带来快乐的孩子;
 
      没有懒惰的孩子,只有缺乏鼓励、需要有人相信他正在努力的孩子;
 
      没有笨拙的孩子,只有举止需要被人接受、需要多做练习的孩子;
 
      孩子——所有的孩子——他们的优点需要被承认,缺点需要被忽略或改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