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教师情绪的管理与调控

2016年10月09日 心理教育 教师情绪的管理与调控已关闭评论 阅读 80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推荐     
                       攸县渌田镇中学    谭仁林
                        中学高级教师       邮编:412317
   【内容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恐、惊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是构成良好班级的必要因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前、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尤其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呢?教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情绪作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我想谈点心得,希望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教师   情绪   管理   调控

一、 课前酝酿积极情绪——让自己进入状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方面。它产生于人的认识和活动过程之中,并影响认识和活动的进行。心理学家赫布曾说过:“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最高;在唤醒水平较低时,主体或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从事应当进行的活动时,操作效率最低。”因此,不管教师还是学生,课前课间能自动自发地酝酿积极情绪,让自己进入状态,既可以改善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让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教师也非完人,总会被生活中的琐事牵绊。但即便如此,教师也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利用课间,一定要将自己的情绪调节为最佳状态,否则,势必会影响到下节课相关知识的传授。
    1、给导火线事先浇上点水。教师课间情绪的酝酿对课堂影响极大,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干扰教师对课间情绪的酝酿。例如,有的学生上课铃响过之后才急急忙忙跑进教室,忙乱中翻开书桌找东西,还找不着。此时,教师切不可勃然大怒,厉声训斥学生,因为全班学生几十双眼睛正紧紧盯着你的一举一动,教师的反应直接影响到自己和学生的上课情绪。相信一通火发过后,除了宝贵时间的浪费和学生的沉默甚至不满之外,还会造成自己情绪失控,影响教学过程。如果教师想要有一堂高效率的课,那么就需要事先把自己那根极易引燃的导火线浇上点水。
    2、用幽默赶走自己的不良情绪。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事实上,教师的课间情绪对于教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课时的心情,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主体性,更是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也有息怒哀乐,不可能每节课走进教室时都是心情愉快的。心情不好去上课,肯定会影响课堂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那么,怎么能让自己心情舒畅呢?其实,在上课前一两分钟,看到什么就把握机会用诙谐幽默的口吻和学生们聊上几句,由此可以释自己之怀、笼学生之心、融师生之情。短短的一两分钟,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前教师要“有备而来”。
    课堂是否高效,与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准备充分与否,与教师的课堂情绪又有直接关联。对教学内容毫无了解,就会手忙脚乱,情绪压抑;对教学过程没有设想,就会毫无章法,情绪失控。
    1、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本身,它包括课上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了解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是了解其难度和复杂度,从而以一种轻松地心态去面对。只有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教师,在课堂上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掌握。
    2、充分预设教学过程。合理舒畅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师生耗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是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情绪的一个重要成因。没有一个好的过程设想,就不可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想自己在教学中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就应该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安排,必须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个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方案。有了合适的教学方案,精神压力小了,精力耗费少了,教师的课前情绪酝酿自然就会变得顺畅。
    3、利用课前五分分钟设置“音乐欣赏”。人在心情不佳的时候往往喜欢听一些比较悲伤的音乐,这样可以产生一种共鸣,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疗伤的作用。即使再怎么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其中或优美或哀怨或激昂的曲调所感染。因此,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课程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而且也能抑制自己不良情绪的发作。
    4、用“智力体操”激发练好情绪。课间休息结束后,教师应该尽快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课堂教学的开始。老师采用“智力体操”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体操”的内容很多,形式多样。例如:积累词语、句子,讲笑话,成语接龙,背古诗词,将课外读物,讲身边故事、校园新闻,讲电视中的精彩片段,自编通话故事或小童谣等等。课前三分钟“智力体操”不但可以给师生酝酿一个良好的可见情绪,在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上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二、情绪管理的重点——让学生会学
    埃德加·富尔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他的话精辟地指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想象和思维习惯。
(一)、兴趣导入,跳动情绪,让学生爱上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把他们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使他们观察敏锐,感知活跃,注意力集中;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或自己主动更新学习方法。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记忆才能持久而准确,思维才能敏捷而开阔。
    1、提升对学生的期望值,增强偏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期望值就是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激发学习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并对其产兴趣。指导偏科学生对自我进行心理暗示,也同样会推动他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促使他们对该学科真正感兴趣。
    2、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实现目标的快感。达成一项目标总会给人带来乐趣,而小乐趣的累积就会逐渐形成兴趣。对于任何学科都一样,在学习之初,给学生制定一些小的、容易达到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在不断进步中提高学习信心,就能很好地克服学生偏科厌学的情绪,最终使他们对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明确学习目的和结果,间接建立兴趣。老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某学科,明确该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只有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某一学科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帮助,学生才会主动去认识该学科的价值,进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
    4、实施兴趣迁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这种认识倾向会使人对有趣味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探究冲动,并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因此,要使学生会学,首先就要使学生对此有兴趣。
(二)、激活学习方法是关键。
    教师教书育人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一种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因此,光靠积极情绪的激发是不够的,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重视,使学生“会学”才是情绪管理的重点。
    1、指导阅读,使学生感受学法。阅读是学生学习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也不可能讲解得面面俱到,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也必定是有限的,因此要想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就需要指导学生广泛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必要的指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好处。
    2、注重过程,让学生探索学法。思考方法是学生学习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指导学生领悟和掌握以知识为载体的思考方法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是学生体验和探索学习方法的必经之路。
    3、启发联想,教学生运用学法。联想是拓展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的基石之一。学习的价值就在于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能否指导学生合理地联想到有用的信息,是教学的关键。经常引导学生根据条件信息或目标信息展开联想,推断出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技能。
    4、以互动为动力,以问题为土壤。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认知程度,获得深刻体验。在学生有了独立见解后,这种“合作”过程,不仅能使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三、情绪的控制力——围绕课堂重点控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课堂上也要有一定的教学秩序,那就是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课前作好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组织都不可能有效地实施,情绪管理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同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有效约束,不能放任自流,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正常的课堂纪律。
(一)、以“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为原则。
    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来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也就是要把握好对学生情绪控制的力度,帮助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在保证课堂气氛活跃的基础上,围绕重点进行一些有效的约束。
    1、切忌放任自流,把课堂搞成一锅粥。
     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中,教师必须要掌握一些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技巧,如暗示、提问、幽默、创设情境等有效维持良好教学的必要手段。没有“有效约束”的课堂,表面上学生看似获得了自由,却也让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学习情绪低落。
    2、重点控制,制定课堂规则。
    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能够围绕课堂重点进行有效控制,这就要求建立好课堂规则。这里所说的课堂规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它具有规范、指导和约束课堂行为的效力。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管理的好方法,并将这样的方法固定下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就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就会形成情绪上的稳定性,也就增强了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从而使课堂松紧有度、张弛有法,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质量保证。
(二)、抓住课堂重点,点燃思维火花。
     课堂是教师生命和智慧得以闪光的平台,也是学校教研文化得以形成和凭借的载体。只有抓住课堂这一核心,围绕重点进行有效地控制,才能引领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提高教师自    身的整体素质。开放课堂是新教育改革的根本,而能否在开放的课堂中抓住重点却是新教育改革下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只有抓住重点,进行有效约束,才不至于使课堂陷入混乱;只有抓住重点,进行有效引导,才不至于忽视学生的思维亮点。对于学生的“生成现象”及时进行“约束”,是课堂重点控制、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的绝佳时机。如果发生事先没有预设的情况时,教师一句话带过,或硬生生地加以否定,那么学生好不容易燃起的“思维”火花,就会被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扑灭,要想再点燃就很困难了。而要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就应该具备进行“有效约束”的手段。作为教师,可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1、情绪“约束”调控。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做小动作等现象,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情”是进行有效约束的最好办法。譬如,当教学重点进入“清新爽朗”基调时,教师能以愉悦欢快的情绪去引导学生,就能很好地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当教学重点转入“哀愁悱恻”基调时,教师能以沉郁凄凉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富有感情地讲解课堂重点,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
    2、响鼓不用重锤敲。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重点,把自己声音的音量、声调和节奏加以有效地组合变换,把声、色、情融为一体,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影响,学生就能听出教师的“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用心。
    3、以眼为窗,传情传神。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眼神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专心听讲。教师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会使学生触目会意,无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还是启发、释疑、小结、强化,教师都要擅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学生,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目无学生。
情绪的控制力是教师围绕课堂重点进行有效约束的一门艺术。当课堂教学能够时时注意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绪就会逐渐养成。
四、掌控情绪管理规律——让学生的正面情绪更持久
    正面情绪不一定会让你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它会使你变得积极、冷静、清醒。保持正面的情绪去认识问题、面对问题,自然会慢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正面情绪更持久,使他们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掌握课堂情绪节奏应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深刻领会课堂教学节奏。
     所谓节奏,即音乐中的音符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而课堂节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控松紧、快慢变化的规律。课堂节奏要具备如同音乐般的轻重缓急,绘画似的浓淡疏密。音乐之美源于它的抑扬顿挫,书画之美则有赖它的错落有致,那么课堂之美何尝不体现它的张弛有度呢?
    1、课堂也需要“留白”。教学如同音乐、书画一样,属于高超的艺术,其艺术性不仅表现于巧妙地解决各种问题,更在于展现其课堂之美。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律动的、变化的、富有节奏的,像一段美妙的乐曲!“紧锣密鼓”的一环扣一环虽然看似很合理,但毕竟人会有一个“疲劳度”的问题。一堂课里既没有过渡也没有变化,就会失去节奏感,容易使人疲劳倦怠。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的高度集中,何况新知识还需要学生的内化迁移。学生一旦摄入大量的信息,脑袋装得满满的,就会迫切要求老师放慢节奏,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整理消化,把新知识融入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停顿,学生不仅前面的知识学不扎实,还会给后面的学习造成困难,从而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合理的课堂应该像一幅国画,既有密不透风的浓墨渲染,也应该有疏可跑马的大片“留白”。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这样的课堂才让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2、松紧有度,才是课堂情绪调节的理想境界。课堂节奏既不能“一平如水”让人昏昏欲睡,也不能“紧锣密鼓”让人疲于奔命。松紧结合、张弛有度才是课堂的理想境界,这不仅能带给学生美的、愉悦的享受,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正面情绪更持久,教学节奏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按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分散”规律来进行。一堂课中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使学生的用脑达到合理,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疏密有致的教学节奏,使教师的信息输出呈现一条柔和的曲线状态,既有大容量的信息输出,又有短暂的停顿。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就会有条不紊,而且能在短时停顿时对信息进行加工。讲求课堂气氛、节奏,要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活动达到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好的课堂情绪节奏应该是既炽热又静谧,既活泼又紧张;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宫殿里舒心的散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节奏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饱览秀色,乐而忘返。
(二)、调整“课堂节奏”的关键步骤。
    课堂上具有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必能给学生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使他们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除了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简练、形象生动外,还要特别讲究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讲究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旦达到一定的境界,就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情绪节奏,使学生牢牢地被吸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要疏密相间。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的教学内容,会带给学生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奏,保持旺盛的精力,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多少适宜,难易适中,轻重适度。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什么时候以讲为主,什么时候以练为主,什么时候讨论;何处引导,何处点评,何处设疑;悬念如何设置,文眼如何体现,板书哪些内容;何时何处运用电化教学,何时何处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凡此种种灵活运用,合理搭配,就能构成课堂教学方法的节奏。因此,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又要让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
课堂节奏的调控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老师们要认真分析,用心研究课堂情绪管理规律,更好地把握课堂情绪节奏,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拿什么调动学生: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  胡涛主编.—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ISBN978-7-5621-4185-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