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三个儿子都被斯坦福录取,她提出了父母必须去做的五件事

2020年12月11日 心理教育 三个儿子都被斯坦福录取,她提出了父母必须去做的五件事已关闭评论 阅读 92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陈美龄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知道。

在70年代,她是与邓丽君、翁美玲齐名的歌星。1955年出生的她,长相甜美,嗓音动人,当年真是“红透半边天”。

但她却在歌唱事业最火的时候,离开歌坛去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

1986年,陈美龄嫁给她的日本经纪人。

之后她竟然再次告别歌坛,带着大儿子、怀着二儿子来到美国,攻读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

而在她潜心的教育之下,她的三个儿子也先后进入斯坦福。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些陈美龄的育儿心得。

01

让孩子拥有梦想

陈美龄一直对儿子们说:“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哦。” 

她认为,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而陈美龄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做梦的过程。

当时,尚在舞台的陈美龄想要到多伦多大学学习更深入的教育学知识,奈何演艺圈工作繁重,抽不开身。

她的父亲就对她说:“钱财、名誉如流水,发生点什么就会被夺走。但知识不会,一旦印入脑子,就一直在那儿,你要继续念书。”

父亲的一句话让陈美龄鼓足勇气,下决心为学业暂时退出演艺圈,实现自己的梦想!

父亲的这句话,影响了她的一生。

陈美龄告诉孩子们:“钱虽然很重要,但太依赖金钱会被它控制。即使没钱,还是会有很多快乐。”

为了自己读书的梦想,陈美龄放下了工作,也没有了收入,但她就教孩子们玩儿那些不需要花钱的游戏,告诉孩子们:“金钱就是全部,有钱就是万能”,这个世界总给人这样的错觉,但事实绝非如此。

不依赖金钱,不被金钱所支配,只有拥有梦想,并努力地实现它,你依然可以愉快地生活下去。

02

让孩子拥有自尊 

陈美龄认为教育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自我肯定,也就是“自尊”。

陈美龄在进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尊”是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词。

“自尊”会带给孩子很多正面的影响: “孩子的人生会过得更快乐,无论什么时候都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自我肯定力高的孩子,不会妒忌别人的幸福,而是会为别人的成功感到高兴。

 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会向比自己厉害的人身上积极学习,也乐意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相反,如果孩子自我肯定力不够高的话,会容易嫉妒,还会给自己施加多余的心理压力。有的孩子,甚至会通过看低或欺负比自己弱的人来获得短暂的优越感,以达到自我满足。”

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尊呢?

陈美龄说: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

陈美龄的三个儿子个性各异,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大儿子处事认真,正义感强;二儿子有艺术气质,情感丰富;三儿子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

作为母亲,陈美龄努力增强他们各自的优点,而非相互比较。

“你怎么不像哥哥学习?”这样的话,她一次都没有说过。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尽量多夸奖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保持自信,接受原本的自我,才能更自由地发挥潜力。

03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小男孩“咚咚咚”走到厨房,兴高采烈地对正在炒菜的妈妈问了一个问题:

“妈妈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

这位妈妈一下子回答不了,她立即关掉了煤气炉,大声称赞:

“你问得真好!”

然后,母子俩兴高采烈地一起去寻找答案。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便是陈美龄。

陈美龄说:“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因为,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走向伟大:“人会孵出小鸡吗?”

带着这个好奇,小爱迪生便当起了母鸡。

“观察太阳就能知道准确的时间么?”

带着这个好奇, 哥白尼便制造了一具日规仪器。

“人能飞上天么?”

带着这个好奇,莱特兄弟就发明了飞机。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带着这个好奇,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

孩子的好奇心,其实是与生俱来的。 

陈美龄就说:父母的责任是别把孩子的好奇弄没了

她说,为人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时,时常会步入这样的误区:

◆忽视或冷漠对待孩子的“为什么”

◆嘲讽总问“为什么”的孩子幼稚

◆习惯直接回答孩子的“为什么”,而不是引导或陪同孩子找答案

她写道:“儿子3岁多时,有一天晚上,他总站在我旁边定定地看我的椅子。”

我问:“椅子破了?”儿子摇头。

我又问:“椅子上有一只蟑螂?”他又摇头。

“那么你在看什么?”我问。

“妈妈,我要看你站起来时,粘在椅子和你裤子上的口香糖会不会像蜘蛛吐丝那么有趣!”

我大吃一惊站起来,果然,口香糖真的像蜘蛛吐丝一样,一头粘在我的裤子上,一头粘在布椅子上。

我有些崩溃,不过,我没看出他有任何恶作剧的动机。

所以我笑着说:“这真是不错的实验,但是,下次你能提前告诉我吗?”

儿子点头,还说第二天要把“实验结果”跟他的好朋友分享。

所以,好奇心,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

伸开双手,迫切而快乐地想拨开空中的迷雾,窥见迷雾背后的风景。

而父母,不要束缚孩子的双手,也不要蒙上孩子的双眼。

04

发掘孩子的优势

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潜力,父母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

陈美龄就会非常认真地观察她的儿子们。

他们对任何事物哪怕表现出一丁点兴趣,她都会积极鼓励。

比如,陈美龄的大儿子三岁时表现出了对做菜的兴趣,陈美龄就把他带到厨房里,给他一把小孩专用的小刀,开始教他如何做菜。

“刚开始的时候,搬一张椅子到洗涤台前,让他站在上头切切蔬菜什么的,等过一段时间,一起做做蛋糕、派、饺子皮,洗洗东西……”

“只要大儿子说想做什么,我都不怕麻烦让他放手去干。”

陈美龄相信,只要对孩子某个兴趣加以拓展,他的兴趣点将会越来越广泛。

果然,出于对料理的热爱,她的大儿子在五岁左右就几乎读遍了所有的鱼类图鉴书,称得上是一名小小“鱼博士”。

后来,大儿子成为了妥妥的美食专家。

所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擅长的领域,拓展他的潜力,最终将有助于孩子的成功

05

以身作则

“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这是陈美龄的父亲留给她的话,她也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当时,陈美龄在日本非常红,被视作“偶像”,所以每一天工作的时间大约是20个小时。

唱歌、录影、上节目,每天都是这样,非常忙。

迷茫之中,陈美龄在父亲的鼓励下,去多伦多大学攻读教育学。

30岁,陈美龄结婚了,并重返歌坛。

但她并没有像其他日本主妇那样停止工作,而是每次把儿子带到工作现场,甚至还给孩子喂奶。

这在当时的日本社会简直大逆不道。

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对陈美龄进行公开抨击,其中包括女性。

陈美龄回忆说:“那个时候在日本,这种情况很少见,他们的观点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说你结婚生小孩应该回家,为什么要把小孩带到工作的地方。要是你喜欢工作的话,那就不应该有小孩。”

可她依然坚持带孩子去工作,引发的争论之大超乎想象,日本社会甚至衍生了一个词:“Agnes争论”(陈美龄的英文名叫Agnes)

陈美龄的故事也因此登上了《时代》杂志。

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看到了这期杂志,给陈美龄写了信邀请她去美国继续念书。

教授告诉她:“你应该来跟我学习经济学或者教育学,拿一个博士学位。

这样回去的时候,这一个争论就不仅仅是歌手的论争,而是一个可以改变社会的论争。”

这让陈美龄再一次下决心改变自己,她开始放下手上的工作,考GRE、填申请表、找推荐信,最终被世界顶级名校——斯坦福大学录取。

后来陈美龄生下的3个儿子,全部考入她的母校斯坦福大学,轰动一时。

陈美龄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梦想”不是一碗鸡汤,而是你选择了那条不容易的路,让孩子看到,你能做到。

以身作则,这就是陈美龄的教育。

如今,陈美龄还在示范着如何做一个母亲。

“每逢星期日,我们一家人会去书店买些喜欢的书,到茶馆里边喝茶边读书。

读完后,互相谈谈各自读的书的内容,或者交换着看。”

她用独特的姿态适应着人生的新阶段。

比如,面对癌症,用十年时间去抗击。“我患了乳腺癌,当时很难过,但过去了也就没有觉得什么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做不过来,我要死了」,这种念头,一次也没有。”

又比如,成为婆婆。2018年,陈美龄的大儿子与台湾女友在香港设婚宴,陈美龄不时弯下腰为儿媳整理裙摆。

港媒形容她:“不顾婆婆的脸面。”

可她又会如何看待自己呢?也许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当女儿时有点骄骄女的感觉,也会偷懒,但是当了妈妈后,我不想孩子像我一样,所以我改变了很多。我丈夫也改变了,不吸烟了。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儿,你也不要做。”

而你希望孩子做什么事儿,你就去做。

 (文章来源:钱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