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2021年03月29日 心理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已关闭评论 阅读 74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编辑:张童敏)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时间。
安全感来自于生命不成熟的时期,也就是婴幼儿时期。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小的时候有礼貌,懂规矩、听话、乖,长大了就有出息。其实这句话最核心的精髓是:一个孩子的人格水平决定了他/她一生的成就。人格水平中,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我们再强调一下说,安全感就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这跟我们之前讲人格的时候,我说人格就是一个人遇到人、遇到事儿的时候的第一反应。这句话和安全感说的是同一个概念。

当父母的要了解这个规律,要清楚知道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盖房子、修路都要用到混凝土,就是用干水泥、水、沙子、石子,把它们搅拌混合在一起,作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建筑行业简称“砼”。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就像混凝土,刚刚搅拌好的时候想把它塑造成什么形状都可以,方的、圆的、长的、扁的、三棱的都可以。这个时候如果没弄好可以立刻扒掉重来,因为它还没有成型。混凝土塑造好形状,固定一段时间,一旦凝固成型了,再想改动形状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它非常坚硬,非常结实,只有用强大的外力(比如铁锤、电钻、风炮)打碎才行。但是打碎后的这些渣块,已经不可能再回收使用了,必须重新去找新的混凝土材料来制作想要的东西。
所以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抚养者就是要抢时间,争分夺秒。

形成安全感的第二个要素是人物。
安全感的定义中说了,安全感与孩子的依恋对象有直接关系,从自然规律上来讲,依恋对象最早是母亲,因为孩子是在母亲的身体里孕育的,出生以后要依靠母亲的乳汁来存活,要在母亲的保护和照顾下一天天长大。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孩子才会把母亲的替代者当成依恋对象,比如说祖父母、保姆、亲属、收养家庭的父母、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个依恋对象会逐渐从母亲扩展的父亲,然后才是其他人。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首先要明确母亲在抚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这个位置是天赋神授的,其他人不要去跟母亲争这个位置。有的老人看到年轻人生了孩子,就说:“我反正闲着没事,我也比你会带孩子,来来来,你快去休息,你快去工作,孩子就交给我带吧。”这是不合适的,违背了自然规律,对母亲和孩子都不好。不管是谁,哪怕再会带孩子,都不要去跟母亲抢这个位置。做母亲的也不要谦让:“你喜欢带孩子,那你就去带吧,我就不带了。”这不是客气的时候,这个位置千万不能谦让,更不能偷懒:“反正我也挺累的,有人带孩子我乐得省心。”抚养刚出生的孩子就是母亲的活儿,谁都替代不了。婴幼儿时期母亲被替代了,孩子长大以后安全感就容易差,人格就相对弱。当然要排除极特殊的情况,比如说母亲有身体疾病、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不正常等,这是迫不得已的替代。
只明确母亲的位置还不够,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还要全力帮助母亲做好这个工作,帮助母亲发挥这个位置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又带来一个新的现象。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除了把情感都投注在孩子身上,还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这又阻碍了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从小在父母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照顾下长大的女性,第一次当妈妈的时候,非常害怕承担这个责任,就拱手把这个任务转交给其他人,可能是老人、月嫂、保姆等。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相对于事业的成功,女性把精力和时间投注在孩子身上是低价值的,甚至是没有价值的。这个观念也让很多女性选择了尽快把母亲的功能移交给他人,自己尽早回到职场,以免丧失了自己原来的价值。
我们在专业资料、专业书籍、专业培训和咨询工作中看到很多案例,都证明了一个安全感不够的母亲,容易养育出安全感不够的孩子。所以我们说第二个要素是人物,最关键的人物就是母亲,母亲的角色不可替代,母亲的作用不可替代,母亲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安全感的质量。
女性在决定当母亲之前,除了评估自己的身体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评估一下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自己有很多安全感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处理好,或者没有稳定在一个相对好的水平,在考虑生孩子的时候就要特别慎重。不是说身体上能生孩子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有的时候心理比身体更重要。
安全感的要素第一是时间,第二是人物,第三就是关系。
重要时间是在婴幼儿时期,关键人物是母亲。确定了这两个要素,只是具备了形成孩子良好安全感的硬件,还不足以保证孩子能形成好的安全感,因为还需要让硬件运转起来的软件,这个软件的就是关系。在重要时间和关键人物的互动关系,才最终决定了孩子安全感的质量。

在孩子小的时候,母亲跟孩子之间什么样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大概有这么四个程序。

首先,要敏感。
母亲必须要敏感,才能及时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
很多女性当了妈妈以后会变得很神,孩子在房间在睡觉,门关的很严实,妈妈坐在客厅里,突然会觉得有些不对:孩子可能醒了。妈妈赶快走过去,一开门,发现孩子刚刚醒过来,眼睛看向妈妈。其他人会觉得这妈太神了!明明一点声音都没有,你是怎么知道孩子醒了?这就是敏感,是做妈妈的本能。她感觉到了房间里气场的变化,或者是那种母子连心的潜意识能力让她知道孩子的状况。
有的母亲在这方面的功能是非常糟糕的,孩子可能在房间里都哭的稀里哗啦,大小便把尿布都泡透了,她在客厅还不知道,她可能忙着看手机、看电视,或者忙其他的事情,这就是不敏感的妈妈。这些母亲不能及时地捕捉到婴儿发出的信号,孩子会非常吃亏。

第二,要准确解读。
妈妈捕捉到了孩子发出的信号,推开门走到孩子旁边,但是这个时候妈妈不知道孩子要什么,因为读不懂孩子发出的信号。比如孩子在哭或者咿咿呀呀的,妈妈不知道他/她是想吃?想喝?还是想召唤别人来跟他/她玩儿一会儿?还是很难受想要换一下尿布?只是捕捉到了信号,但是读不懂信号,也是不行的。要想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就要在敏感的基础上,满怀热情不断地尝试。这不是什么高科技,只要启动了妈妈的本能,多试几次就搞清楚了。
第三,要回馈。
捕捉到了信号,读懂了信号,妈妈还要给孩子一个准确的回应。比如说妈妈读懂孩子的尿不湿脏了,就要赶快给他/她一换,给他/她擦洗的干干净净,然后再安慰安慰他/她,孩子就会觉得很舒服,你知道我的需要,你真是我的知心人。
第四,要有一个确认的程序。
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妈妈要确认自己做的准不准。比如孩子哭,妈妈估计是饿了就喂他/她吃,孩子吃了以后就不哭了,很舒服地又睡着了,那就可以确认妈妈的这个回应是非常正确的。有一位新手妈妈,孩子一哭她就喂奶粉,一哭就喂奶粉,结果把孩子喂的消化不良。这就是缺了一个确认的环节。
这四个程序——捕捉信号、准确解读、及时回馈、确认,不断循环,不断重复,孩子的感觉就越来越好。他/她会觉得我需要的时候,一定有这么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妈妈),能够及时地来到我身边,及时地理解我的需求,及时地帮助我解决问题。在这样一天一天的互动关系中,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安全感。

大概一岁以后,父母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这个安全基地也是从每天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安全基地能够让孩子安心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孩子知道我后面是有人的,是有靠山的,那个安全基地的大门是永远对我敞开的。当我感到难受、感到痛苦的时候,我就可以跑回去休息休息,充充电;当我受到惊吓的时候,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慰,可以让我的身心得到滋养。养育孩子的核心理念,就是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提供一个心理上的安全基地。
随着孩子逐渐越长越大,他们就可以离开安全基地到更远的地方去冒险,冒险的时间也会不断增加。所谓的冒险就是探索新世界,跑到这儿看看,跑到那儿看看,尝试尝试这个,尝试尝试那个。父母提供的安全基地越安全,对孩子的需求反应越及时,孩子就会愈发自信。父母总是积极地鼓励孩子的自主性、探索性,及时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表现得情绪稳定,更能够把握机会。孩子说我想去做一个什么事情,父母觉得这个是可以的,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就说:你去做吧。然后就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她,孩子就会更有信心,更专注,做得更好。
两三岁的孩子到公园里去,看到很多新奇的东西,树、石头、水、花草,就想去摸一摸,试一试。这个时候孩子会先回头看一眼自己的妈妈或爸爸,如果父母这个时候用鼓励赞赏的眼光看着他/她,孩子就会大胆去尝试;如果父母这个时候一看孩子往那个方向走,马上就大喊:“停下,不许跑!那个东西脏,那个东西会伤到你!”孩子就会被吓到,以后就不太敢去尝试。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今后遇到新奇的、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有一定挑战性的东西,就不太敢去尝试。大家就会说这样的孩子安全感比较差。

人不管处于哪个人生阶段,在困难来临的时候,如果能确信自己的身后一定会站着一个或多个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值得信赖的人,那他/她就是最兴奋、最快乐、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极限的人。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淡定,就会相信这个人的安全感是比较好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说的都是安全感比较好的人。
父母的这些能力需要学习。因为所有这些养育孩子的细节都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不是说有人告诉如何如何操作,就能马上做到,对我们这一代父母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在小的时候,成长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包括受到我们父母的条件的限制。如果按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很多人的安全感是不够的。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形成安全感的好环境,就需要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去学习,去改变。所以我们成人的安全基地,可能是自己在原生家庭得到的,也可能是我们在后天为自己创造的新的安全基地。
最后,我把鲍尔比爵士的一段话送给做全职妈妈的女性,或者没有做全职妈妈,但投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养育孩子方面的女性。不管现在是否被理解,总有一天你们的付出会得到很好的回报。
鲍尔比说:投身于物质商品生产的人会被计入社会的经济指数中,而在自己家庭里投身于培养健康快乐、自力更生的孩子的人,却不会被计入社会的经济指数,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颠倒的社会。
我把这句话通俗地翻译了一下:养娃就是挣钱,养好娃就是挣大钱。
希望每一位妈妈和爸爸都能够在育儿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方法,科学的规律,同时能够享受育儿的乐趣,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一个充满了安全感,同时充满了探索能力,创造性和开放型的,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发挥自己全部才能和潜力的孩子。

(文章来源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