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汉仕主持的国家课题结题,提出“全民健心”
肖汉仕主持的国家课题结题,提出“全民健心”的对策 |
---|
作者:《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 来源:投稿 推荐者:中国全民健心网 |
据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网站报道,由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肖汉仕教授主持的“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经专家鉴定,国家社科规划办审批,通过了结题论证,并被评为“良好”等级。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这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基本掌握我国新时期居民的精神(心理)健康的现状,情绪体验与心理压力变化情况,揭示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并从社会学视角探索社会心理支持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农民以及农民工、青少年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进行拓展研究。
这一研究不仅对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建构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机制,维护居民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心态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研究内容:
“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办立项后,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方案,按期顺利开题,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具体分工。由于精神健康也称心理健康,本研究选择国际通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并根据中国人的理解在有关用语上进行了适当修改,选用了正向情感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以及自编情绪体验量表,此外认真设计了问卷调查表,经检验有关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都达到应有的要求。
按照不同经济水平选取了湖南、广西、上海、山东、甘肃五省市区作为研究地区,课题组成员在培训的基础上分赴五地,采用分层、偶遇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及心理测量表1500份,回收1437份。收集了几十万个数据,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先后召开专题研讨会5次,有关子课题根据研究需要还另外进行了相关调查与测量。本研究采用实在研究法、测量法、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
该课题对以下11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我国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现状,
2、我国居民情绪体验现状及其差异,
3、影响我国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性因素研究
4、人际关系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
5、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服务期望,
6、维护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心理支持机制
7、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8、全民健心的必要性、途径及功能研究。
9、.农村嬗变过程中的农民精神贫困问题,
10、对农民工的偏见问题,
11、青少年非致命性自杀的差异研究
12、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最终形成了系列论文16篇,分别在中国社会医学、中国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国行为医学、中外健康文摘、中国教育学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学理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专业刊物发表。
(二)主要观点:
1、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趋于严重化
(1) 精神健康问题更加严重
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并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缓解,反而越来越严峻。使用SCL-90测量统计的结果显示:2008年12月我国居民精神症状的各个因子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具有可比性的1986年的相关研究结果,分别高出0.35~0.62分,其中偏执、敌对、焦虑、抑郁、恐怖尤为突出;样本中有34.5%的居民存在轻度及以上的症状;5 %以上精神症状达到中等严重程度。
可见,我国新时期居民的精神健康问题相对以往显得更加严重。精神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经济状况差、文化程度较低、居住在农村、社会地位较低、丧偶、60岁以上、失业的居民的精神健康问题相对更为严重,属于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2)负性情绪体验与心理压力突出
使用正、负向情感量表以及自编情绪体验量表测量的结果显示:总体心情比五年前更好的42.7%,觉得心情更差的33.1%,12.1%的居民经常感到苦恼。人们的紧张、抑郁、焦虑、恐惧、苦恼、烦躁、愤怒等负向情绪体验,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反而在部分居民中更加频繁、更加强烈。57.9%居民觉得心理压力比以前有所增大甚至大了许多。
经济状况不好的居民的乐观感、满意感、信心感、安全感、幸福感均显著低于生活富裕的居民。在不同居民之间的比较表明,男性、老年人口、离婚、文化程度低、失业、居住在农村、经济贫困、社会地位低下的居民的幸福体验相对较少。在各种情感中,人们的快乐感、人缘感、充实感、公平感较低。
有关调查与现实表明,居民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焦虑、抑郁、愤怒、牢骚、烦恼、悲观、失落等消极情绪较为普遍,心理压力较大,不少人的挫折感、不公感、郁闷感较为强烈。这一心理现象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与不良行为甚至群体性事件。它不仅影响居民的心身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而且也容易引发个体和群体性不良行为,影响社会心态的和谐,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因素是影响精神健康的重要原因
使用精自编社会因素问卷,研究发现社会性因素是现阶段居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中社会适应状况、主体所处社会状况的优劣、所拥有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自身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状况、受他人尊重程度、主体社会认知的理性度都与精神健康问题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4)居民的心理帮助需要强烈
对于现代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服务期望的调查研究表明:91%的居民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但只有20%的居民愿意接受有偿心理辅导,不少居民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与病耻感,有50%及以上的居民分别希望在心理矛盾时、处于逆境时、遭遇挫折时、受到委屈时获得心理帮助,48.9%认为在遭受天灾人祸时,25%希望在受到欺负时得到心理辅导。40%以上的居民内心希望得到理解、鼓励、支持、开导、启发、肯定、安慰等社会心理支持。
2、维护居民精神健康的对策建议
(1) 全民健心 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受着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需要建构一个全方位优化、全员参与、责任明确、功能互补、相互沟通的社会心理支持新机制,以形成合力。
每个居民在一生中都可能偶尔遭遇心理健康问题,精神问题的预防与矫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重视、面向全民、全民参与、全方位优化、全面的心理教育与服务。
要想遏制心理问题严峻化的趋势,实现国家十七部委提出的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需要实施全民健心。
全民健心是以优化全民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以面向全体居民,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与服务体系、全体居民主动参与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全民健心,是一项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不仅为居民心理健康、人生幸福、社会适应奠定必需的基础,而且有益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与文明。因此,不应该将其当做奢侈品,也不应仅仅作为装饰品,应该将其视为群众与政府的必需品,党中央与国务院将其提上党委与政府的议事日程,实施全民健心工程,为建设幸福、和谐的社会奠定必需的心理基础。
(2) 建构全民健心的机制
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劣、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有无、精神卫生服务的质量以及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心理保健能力的强弱、加上自身对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是否有效利用。为了达到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的目的,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需要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部门协作、全面动员、面向全体、全民参与、全方位优化、全方位渗透、全方位服务。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必须多管齐下、全民应该积极参与。不能依靠单纯的行政手段或居民的自发行为;不能单纯依靠卫生厅等某一个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不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限于学校,需要落实于各行各业、贯穿于全体居民的终生;不宜局限于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防治,还要注重居民心理素质的优化,将维护心理健康与促进心理发展有机结合。
① 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注重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深入于“心”,落实于居民心理需要的合理满足。
通过改善民生以减轻居民的生存压力,通过加速民主化进程,丰富文化生活,在管理法制化的同时也注重人性化,最大限度扬优抑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优化社会决策、管理、教育与服务,减少劣性刺激,增加良性影响。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居民合理心理需要满足的双赢。
将居民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需要的满足纳入社会管理的目标体系,将群体的满意度、幸福指数纳入各级管理者的考核指标。
在重大决策出台前,对有关对象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进行预测与预警,纳入风险评估,做好心理辅导,减少心理伤害,以预防群体性问题行为的发生。
由于与人们的心理体验直接相关的往往是所处的微观环境,如,所在单位、社区的文化、岗位满意度,工作场所、家庭气氛、居所环境的优劣,非正式群体压力,以及交往对象、工作对象对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一切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情境。心理环境不仅指有形的硬环境,还包括无形的软环境。例如,规章制度的人性化;压力的适度化、家庭关系的和谐化、朋友关怀的心理化、群体生活的民主化、人文环境的温馨化、家庭气氛的轻松化、交往互动的文明化。
② 面向全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维护是全体居民终身的需要,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或青少年阶段,应该贯穿于所有居民生命过程的始终,落实于各行各业。在加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的同时,需要尽快普及向全社会,面向全体居民实施心理教育,弥补心理卫生常识的欠缺,帮助其树立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居民的性格品质,培育自知、自信、自强、自律、善良、合群、认真、负责、乐观、坚强等健全人格;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强化心理适应能力,如心理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压力管理能力、行为自控能力。通过开设适量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媒体宣传等形式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全体居民拥有心理不生病的智慧,实现自我预防、自我识别、自我调适、主动求助,学会心理保健。
③ 组织居民开展心理互助
居民心理互助是指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相互帮助,体现在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悦纳、相互共情、相互信任、相互感恩,避免相互冷漠、仇恨、鄙视、贬低、讽刺、拆台、计较、讨厌、怀疑、抱怨。
各级干部要学会做群众的知心朋友与心理顾问,组建并利用心理志愿者队伍,使居民心中的不快有处宣泄、苦恼有人倾听、忧愁有人排解、困惑有人解释、压力有人缓解、委屈有人理解、困境有人帮助、心理矛盾时有人参谋、行为冲动时有人提醒,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这一系统的建构需要社会将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以助人为荣、助心为乐的氛围。将心理帮助方法的指导纳入学校教育、员工培训、公务员考核、技能提升的内容,将心理关怀作为争先创优的评价指标。
④ 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一方面,重视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发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作用,以提高精神障碍的康复率。另一方面,需要将精神卫生工作前移,深入到基层单位及社区,建立各级心理服务中心(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扶持,培养专业心理服务人才,尽快建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服务体系。单位内部的党、政、工、团、妇、少等各部门要结合本职工作,开发本职工作中的心理支持的资源,全方位渗透,有机结合开展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保健辅导。在学校、企业、事业、机关、社区等单位内部需要建立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
⑤ 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全民健心有赖于全民积极参与。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宣传等形式,树立培育心理素质与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调动全体居民的积极性。自觉加强心理修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心理互助活动,主动寻求心理支持。
为将这一创新性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建议:
1、成立政府全民健心工程领导小组。
2、成立全民健心研究与指导的专业机构。
3、建议将5月25日(吾爱吾谐音)作为全民健心日。
三、本项目研究特色:
1、定性与定量结合
该课题在大样本实证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研究。研究过程从样本选取、研究工具的选择或设计、数据处理、分析研究都尽量建立科学的基础之上,整个研究过程力求严谨、认真。
2、研究内容全面
不仅对新时期居民的精神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而且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形成的社会性因素进行了研究,对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干预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探讨。在对全体居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还重点对青少年学生、妇女、农民、农民工、公务员、教师等具体群体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与建构。
3、提出了维护居民精神健康的全民健心机制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促进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心理支持机制这一重要问题,总结概括出完善的机制,得出了新的认识。
这样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① 将促进个人心理保健与建构良好社会心态环境的优化有机结合,克服了重个体、轻社会的局面。
② 兼顾人们的心理问题预防、矫治与心理发展多层次的需求,克服了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
③ 将心理自助、相互帮助、单位心理支持、社会及医疗机构的专业干预以及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有机结合,避免了单纯依赖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局面。
④ 将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卫生学、教育学等学科有机整合,突破了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缺陷。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丰富社会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特别是发挥社会心理学在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提出全民健心的理念。对于客观认识我国新时期居民的精神健康现状,以及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相关研究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一研究成果的运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被单位与居民采用,其中“关于开展全民健心的建议”得到了中共湖南省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办公室的肯定,被收入专报,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论文“维护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心理支持机制研究”被中国社会学会专业网站选刊。“维护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学对策”获湖南省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特等奖。研究成果被有关研究论文引用。
五.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欠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该研究由于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加上该课题研究的难度较大,在样本选取的数量与质量上尚存在不够理想之处,使得部分群体的样本代表性受到一定局限。
尚需要进一步对各种不同居民群体进行更具体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的社会支持机制探索需要进一步深化。
项目批准号08BSH048
项目名称:“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成果名称: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杨艳群、李美英、刘亦民、彭国胜、丁腾慧、何欢、戴颖、戴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