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为什么说“叛逆”的孩子更有力量

2021年05月12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为什么说“叛逆”的孩子更有力量已关闭评论 阅读 1,51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欧韶艳)

这次,我们来聊聊自体客体的概念,以及孩子叛逆期的动力机理和解决方法。

 · 01 · 

自体客体,就是 “你是我的一部分”,很多妈妈所说的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就是这个意思。

“你只是我的工具”。

父母容易把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他的一部分,甚至把孩子当成实现理想化自己的客体。

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父母希望孩子去完成他们没能做到的事情。

比如,一个妈妈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没能学钢琴。

她就要求孩子去学,并且还要孩子弹得很出色。

这时,她就把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但随着孩子长大,自我意识更强烈的时候,他就会不愿去扮演自体客体。

结果,冲突就产生了。

所以,很多父母说孩子原本很听话、乖巧,现在却很“叛逆”,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图片

 · 02 · 

孩子叛逆期的动力机理,其实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需要去认同自己的价值。

第二,他希望摆脱控制,以一个独立的姿态存在。

第三,他要获取自我掌控的权利。

叛逆期的产生,还有一个很多人不愿意去承认的原因。

乱伦焦虑,其实也是叛逆期的诱因之一。

孩子需要跟异性父母间保持一定距离。

就好像你是个女生,原本爸爸很爱你,也可以抱着你亲亲搂搂。

可是到后来,你慢慢长大,经过青春期、发育成熟了。

你会发现父母和你都有些焦虑,特别是你和爸爸有些太过亲密的举动时。

母亲和男孩亦是如此。

因此,假如父母在家里穿得很暴露,是可能会让孩子很焦虑的。

叛逆期,很多时候和青春期是重叠的。

有人说过,孩子在5岁左右时,其实就开始叛逆了。

他要和父母保持距离,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

那时,他对性已经有一个意识了。

到了12岁左右,他具备了性的能力时,如果妈妈还是要和他很亲近,那么冲突就会发生了。

在这过程中,一方面是对父母投射过来的理想化的对抗。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图片

 · 03 · 

父母与孩子间的不同频,实则是必然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 “不同频”呢?

孩子的成长过程,跟父母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常跟爸妈说,他们成长的年代、看到的世界,和我的成长历程、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而我孩子看到的世界,又是另一种。

社会在高速发展,我们的认知产生了差异。

因此,“不同频”,或者说代沟,其实就是这样。

假如父母要求孩子跟自己一样,这本身就是一种极端自恋的表现。

它剥夺了孩子的自我。

有些富一代和富二代间的冲突很大,也许就是因为这个。

另外,有的父母会希望孩子像自己,觉得自己的方式是对的。

这时,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就会感到失落。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总觉得孩子的方式不行。因为我们的自恋,承认孩子行的同时,就意味着我们不行了。

很多时候,孩子也是在维护父母的关系。

举个例子,有个男孩家里很富有,但他常去超市偷几块钱的东西,被保安抓起来,还要被送到警察局。

他的父母觉得很丢脸,很不解。

男孩说了一句话。

他说,“平时看都看不见人,只有这个时候你们两个人一起出现。”

这就是男孩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父母的关系,维护一个家庭的稳定感。

当孩子的贡献不被看见时,他就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来获得注意。

所以,我们要去“看见”孩子对这个家的贡献,肯定他的价值。

另一方面,价值不被肯定的孩子,会去努力取悦父母。

但由于亲子间的“不同频”,孩子所做的可能不会得到父母的肯定。

就好像电影《你好,李焕英》里,贾玲希望去取悦妈妈,希望妈妈笑。

她用自己的方式,帮妈妈买彩电、赢排球比赛。

可最后发现,妈妈对她的期望,只是健康快乐而已。

图片

 · 04 · 

最后,我们还要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对方。

父母 “看见” 最真实的孩子。

孩子也 “看见” 最真实的父母。 

如果我们能做到 

角色归位

权力归位 

价值归位

意识到父母和孩子是分别独立存在的两个个体,并且保持真诚的沟通,就可能做到同频。

叛逆,是因为被控制太久的反抗,是孩子用尽全力成为自己。

同频,是需要彼此看见,父母看见真实的孩子,孩子看见真实的父母,而真诚,是任何关系的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