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习近平倡导进取、敬畏、平常之心

2013年03月11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习近平倡导进取、敬畏、平常之心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0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江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张世会
                                                      2011年06月22日10:2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1年4月上旬,习近平同志围绕“十二五”规划贯彻实施和党的建设,在安徽调研座谈时强调,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杨善洲同志、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习近平同志倡导的这“三种心态”,既是围绕“十二五”规划贯彻实施和党的建设,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作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如何落实执政为民的题中之义。

  一、领导干部落实执政为民,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要始终保持进取心

  进取心,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也是一种人生追求,更是一种不满足、不放弃、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领导干部落实执政为民,要始终保持进取心,做到“三个树立”。

  一是树立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和国家的事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因而说,党和国家的事业,实际就是人民的事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人民事业的责任主体,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在对待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上要时刻保持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增强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使命感,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把应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把应完成的使命完成好,始终保持进取心,做到不负党心、不违民心、不愧良心。

  二是树立追求意识。追求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追求是朝向目标积极努力、不懈奋斗的行动。有目标,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动力。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有令我们想去追求的东西。领导干部最大的追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人民的生活幸福。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人民的生活幸福,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不管困难再大、任务再重、矛盾再多,都要有一股激情蓬勃之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到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敢于攻坚不怕风险、善于突破不怕挫折。敢想事、能干事、干成事,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是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是建设创新型政党和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创新是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实执政为民的有效办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当地、当时的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按照人民的意愿向前发展。

  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进取心的初始动力,追求意识是领导干部进取心的内生动力,创新意识是领导干部进取心的不竭动力。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责任意识、追求意识、创新意识,才能在对待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上,落实执政为民,始终保持进取心,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领导干部落实执政为民,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要始终保持敬畏心

  敬畏心,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敬重与畏惧。领导干部的敬畏心,是一种修养和境界,是一种成熟和智慧的表现。因此,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领导干部落实执政为民,要始终保持敬畏心,做到三个“敬畏”。

  一是敬畏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和控制力。权力具有两面性,权力既有必要性的一面,也有危害性的一面。看不到权力的必要性,就容易走向无政府主义;看不到权力的危害性,就容易走向权力崇拜和专制主义。权力又是一把“双刃剑”,权力用好了可以造福百姓,用的不好就会危害百姓。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曾经说过 “科学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人下地狱,关键看什么人掌握它”。用这段话来诠释权力,也是颇为恰当的。权力既能给掌权者提供施展抱负的平台,也能给掌权者掘下葬身的坟墓,是福是祸,在于掌权者对权力的敬畏。这就必然要求权力伦理的构建——以敬畏心对待权力,以敬畏心对待权力是基本的权力伦理要求。

  二是敬畏人民。人民既是个政治概念,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人民又是个集体概念,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在我们国家,人民既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人民又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我们党的执政权来自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委托权,体现了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受委托者必须做到,一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二是忠实地为人民办事。如果受委托者做不到这两条,人民完全有理由解除这种委托关系,收回自己的权利。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执政的职责,敬畏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重托与期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是敬畏法纪。人类需要社会秩序和维护秩序的权力,同时需要规范和制约权力的法纪,这将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命题。法纪是指法律和纪律,法律和纪律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协调人民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领导干部敬畏法纪,是对公平正义的守护,是对道德良知的坚持,是对执政为民信念的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领导干部敬畏法纪,不应只是迫于对违法违纪必受惩治的畏惧,更应该是出于自身的一种责任感和自觉意识,出于对人民赋予权力的珍惜和对自我人格的尊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法纪范围内履行职责,严守党纪国法,严守为官底线,严守法纪红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上述“三个敬畏”反映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行为准则,体现了廉洁从政、以德为先的从政道德要求。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做到上述“三个敬畏”,才能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份之想,常思贪欲之害,做到警钟长鸣。

  三、领导干部落实执政为民,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要始终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指一种超然的态度,对一切功名利禄都泰然处之,是心中最原始美的境界。对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平常心,就是对个人名利以及职务高低保持一种平和豁达、尽责心安的态度。因此,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领导干部落实执政为民,要始终保持平常心,做到“三个淡泊”。

  一是淡泊官位。古往今来,一个有序的社会,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管理系统,而这个管理系统就是由一个个的“官位”有机组合而成的。然而,“官位”意识一旦异化,就会导致“官本位”。“官本位”是我国封建社会遗留的政治文化糟粕,是一种自私自利、腐朽没落的人生理念 。“官本位”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当成一种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官本位”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与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南辕北辙。“官本位”意识的产生,不是“官位”惹的祸,而是拥有“官位”的人,是以官为本,还是以民为本的问题。我们讲淡泊官位,就是摒弃“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意识。“官本位”与“民本位”是相对立的,“民本位”把人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官为轻,民为重,官是为民服务的。我们党历代领导人都重视和倡导“民本位”思想,从毛泽东提出的“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到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到江泽民的“立党为公”,到胡锦涛的“执政为民”,从根本上把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位在“民本位”上。

  二是淡泊名利。对待名利,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逐名利,一种是淡泊名利。追逐名利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是一种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豁达客观看待一切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并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也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的哀叹。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名利的,他们眼中的淡泊名利不过是一种平庸和玩世不恭;淡泊名利又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名利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名利;淡泊名利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自觉淡泊名利,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名利,情操高尚的人甘于淡泊名利。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应具有淡泊名利的胸怀、淡泊名利的境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心中装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心中装着人民,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淡泊名利的情怀书写高尚的人生。

  三是淡泊物欲。人的物欲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一种是欲求。需要是生理性的,是人为了维持生存对物资的本能要求;而欲求则是心理性的,是对物欲的无限追逐。需要是应该合理满足的,欲求则应该予以节制。人若过分地追求物欲,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欲望深渊,这无休无止的欲望,就是人类所有罪恶及悲剧的最终来源;人若过分地追求物欲,就会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甚至铤而走险,最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淡泊物欲是一种智慧,人的欲望无穷尽,而世间的物资有穷尽,以有限的物资满足无穷的欲望,即使用其一生去追逐也是欲壑难填。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他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叱咤风云,怎样钱财万贯,最终也只能孑然一身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朴实的人生哲理,用通俗地话说,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若能认清这些道理,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因此,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淡泊物欲,执著信念,不为私,不为己,不贪图享乐,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生命之花在淡泊宁静中傲然绽放。

  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三种心态”,就是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进取心做事,以平常心做人,以敬畏心规范和约束自己做好事、做好人。竖看历史,横看周围,真正执政为民,被人民和历史记住了的人,都是始终保持了进取心、敬畏心、平常心这“三种心态”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