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心理学视角对“内卷”的一瞥

2021年07月21日 信息之窗, 心质培养 从心理学视角对“内卷”的一瞥已关闭评论 阅读 2,43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想谈论一下“内卷”这个词,觉得非常有意思,但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后发现,在去年到今年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卷”已经成为年度网红词的TOP级选手了。因此,本文不打算以内卷沉重的哲学色彩给大众带来的困扰多添加一层烦恼,否则这样就成了“在内卷里内卷”,故在此,就该词做一些比较浅显的归纳整理以及自己的理解。

作为网络的流行语最早出现在2020年的下半年,各种相应的表情包随之诞生。作为鼻祖表情包的“清华卷王”无疑在大众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记得那是一张怎么样的图吗?

(一个清华学生在跑程序,害怕关闭机盖后导致程序的中断,就只能端着电脑,骑着自行车回宿舍)

吐槽这张图的同时,也引起了值得思索的点:“卷王”大概可以理解为内卷中的完胜将军,清华学子的勤奋以及时间管理都着实让人佩服,但是不是只有用力卷,拼尽全力的卷,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01集体无意识的内卷

从心理学的方向来看,内卷和集体无意识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一所高中,中午午休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大家都会回寝室睡午觉。某一天,学生小D的作业没有做完,又担心回寝室做会打扰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因此留在了教室里完成作业。

同寝室的人发现该同学中午没有回寝室,询问后才知道是留在教室里了,于是该寝室的小A同学寻思着,是不是自己也应该留在教室里学习比较好?小D中午留在教室里学习,说不定就会突飞猛进了吧?肯定会超过自己的啊。

于是,接下来的第二天中午,小A去了教室,随之第三天小B去了教室,第四天小C去了教室。接下来的第二个星期,隔壁寝室也去了教室,随后隔壁的隔壁寝室也去了教室……最后,整个班都在教室里度过中午的休息时间了。

大家都觉得别人去教室里了,自己还留在寝室里肯定是不妥当的,还是和大部队一起行动,因此,有些同学即使在午休时间什么都没有做,也宁愿呆在教室里。最终的效果呢——下午的课程全班大面积犯困,学习效率降低。

不难看出,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或许没有人可以说清楚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但是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像一个异类。可以说,学生的内卷,伴随着越卷越多的无可奈何,也伴随着越卷越多的焦虑。

02如何突破内卷

那么这种内卷有没有突破口,或者怎么才能在内卷中脱颖而出,当一个外卷的winner呢?在阅读了一些材料后,我整理归纳了以下几点:

1、寻找更多元的思考模式。前面学生午休的例子中,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呆在教室里度过午休时间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担心别人利用这一个小时比自己多学了“很多”知识感到深深的后怕啊。那么能不能有“胆大”的同学能够放下这种后怕,换一种思考的方式:“如果我留在寝室里休息,会怎样?”首先可以想想一下这样做了之后,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是什么,接下来想一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自己如果能欣喜的拥抱好的结果,那么坏的结果自己能不能承担?很多时候,或许我们可以跳出本有的圈,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站在外面看看,冷静的分析一下,争取从差异化中找到亮点。

2、减少恶性竞争的意识。阿德勒曾经提出:“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优越感。”但对待优越单一的价值观会导致恶性竞争的产生。在教室午休的案例中,每个同学或许都受到了“学习好才是真的好”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驱使。争先恐后的想要利用这一个小时去多学习一些,多赶超别人一点,但这其实是一种不良的学习互动,是一种“踩踏式竞争”,这样的竞争,极有可能导致每个学生的自我被压抑,学习动力下降。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3、解放物化思维的倾向。内卷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会让人失去感受的能力,在麻木的机械行动中运作。就像在这个例子中,所有的同学都去教室度过午休时间,但倘若问他们一句:“每天中午都去教室,你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我想,这个问题是很少有人会去认知思考和感受的。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源源不断的焦虑感。所有的感觉都变成了可以计量的尺子,大家在争夺中,在比较中,攀比着焦虑,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4、降低恐慌感。恐慌感是焦虑感的副产品,换句话说,在不知所措的焦虑下,掩盖的是对未知的恐慌感,人类总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害怕。在放弃午休的例子中,因为没有人知道在那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别人究竟都能做些什么,可能翻译了几篇英语的阅读理解?可能背诵了一篇古文?可能刷了一套数学模拟试卷?……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这种未知让人恐慌和害怕。为了打破这种未知的恐惧感,同学们选择的方式就是拒绝这种恐惧感的出现,去教室里盯着大家就好了,这样就知道别人都做了些什么,这样或许可以达到某种层面上的安心,但是实际上只是在一个轮回的跑道上继续恐慌着。

5、卸下没必要的危机意识。老人总是告诫我们,应该随时保存危机意识,要居安思危。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做好对危机的把控,那么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迷失在危机的风暴中。这样的想法固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在这样想之前,我们或许需要对“危机”这个词的本身有更加明确的认识,简单的说,就是这个问题到底是不是危机。我们对危机的定义是什么?对于功课繁重的高中学生来说,或许在寝室里睡饱午觉而放弃监视竞争对手的学习进度会成为一种危机,同样由于在没有睡午觉导致下午课程质量的降低也是一种危机。那这两种危机的后果必然要保一舍一的情况下,舍去哪一种更符合现状,就需要开动脑筋去定夺了。

03学生、家长、老师:教育内卷铁三角

关于高中生午休的例子说到这里,忍不住也想多提一句在教育中参与内卷的“铁三角”:学生、家长、老师。这三者像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一样,牢牢的固定住三角。教育内卷的状况自然是和生存环境分不开的。只是在整个卷的过程中大家的分工不一样。有“被迫营业卷”、有“主动提供卷”、还有“自动生成卷”。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只要参与进来,就需要遵循“卷”的安排。

1、“被迫营业卷”—学生。最开始学生都是作为被迫,参加到内卷的队伍中,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内卷生活后,很多学生也认同了这种机制或许是一种筛选的公正办法,毕竟越高阶层,对于学业文凭的要求就越高。“你是毕业于211、985,还是普通的二三本院校?你是本科生还是硕士或者博士?”就是这类似的问题,让有的学生痛苦不堪,后悔当初,也让有的学生扬眉吐气,沾沾自喜。但也确实不可否认这依然是攀登成功高峰的方案之一。

2、“主动提供卷”—家长。家长在内卷中,主要功能是随波逐流。“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条理念像一个紧箍咒一样,死死的箍在家长的头上,给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购买好地段的学区房,在学龄前就开始以开阔孩子的兴趣面为理由,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音乐、美术、语言、思维能力……一样都不落下。听说隔壁的李阿姨给自己的女儿报了少儿编程,那咱们家也得去报;听说同事小刘给自己的儿子买了最新款的智能学习机,那咱们家也得马上安排上……不否认家长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物资时肯定是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一旦孩子没有能提供相应的好成绩作为回报时,家长通常容易产生很强的愤怒和焦虑,从而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

3、“自动生成卷”—学校。学校逃不出内卷是有很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我的小时候,就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直以来如何提高考试成绩牵动着老师和同学的命运共同体。虽然说提倡素质教育已经N年,但是要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却非常的困难,原因还是因为关乎学校生存的“升学率”三个大字。升学率关乎着学校的排名,是否可以被划分为区重点或者市重点,升学率高,政府会加大对该校的拨款,增加和优化学校的设施,大众就相对对这所学校更加信任,更优质的生源会进入到学校,同时升学率也关乎到老师的晋升和职称的评定……学校无奈的不停从各个方向生成内卷。

总之,内卷作为一种循环又封闭的概念,让处于卷中的人都达成共识:“不能在卷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就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的思维模式在不断消磨我们锐气的同时,也是对资源赤裸裸的一种浪费。以至于怀揣着这样的价值观对待教育、对待整个人生,不仅悲哀也过于狭隘。如果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去挤一条独木桥,挤过去就能获得辉煌人生的皇冠,挤下去就是万丈深渊,只能一命呜呼,相信这不止是违背了教育的初心,更是违背了生命价值的本心。打破社会内卷,打破教育内卷,或许还需要从打破一些固化的社会价值观开始做起。

(全文转载于:九州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