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编辑:李晓娟)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得我们正在度过一个非常特殊暑假。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危机事件会更脆弱。特殊时期,家长不仅需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面对疫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哪些应激反应呢?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尚小,不能完全明白具体事件的由来和成年人焦虑的原因,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大人们的焦躁,容易出现哭闹增多、粘人、食欲差、睡眠差等变化。
学龄儿童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他们仍然无法像成人一样思考,对接收的信息的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容易变得紧张、烦躁、害怕、反复与家长谈论或询问疫情等。
青少年则最常出现的是情绪低落、焦虑、担忧、愤怒等情绪,也有可能会出现攻击或冒险性行为,同时青少年容易受到个别现象或言论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影响其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世界的看法。
如何应对孩子的应激反应?
01 向孩子解释这一特殊时期
目前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延迟开学,各个家庭取消了原有、外出游玩、走访亲戚朋友的计划,被迫宅在家中。对于小学年龄阶段和幼儿阶段的孩子,帮助他们理解现实疫情,能减少他们的很多困惑和由此带来的情绪波动。
(1)解释前先关注孩子的感受
原来假期计划被打乱,孩子无法像以前一样出去逛公园、逛游乐场、买好吃的,他们会感到沮丧,孩子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有些孩子可能会哭闹发脾气。这个时候首先保障孩子处于一个安全空间里,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并且去帮助孩子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感受:比如“你很想出去玩,却不能出去玩,心里很烦躁吧”;“你哭成这样,是感到很难过吧”等等。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家长要用语言协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慢慢引导他们学会语言表达情绪,不要去对小孩的感受进行评判,而是去理解他们,接纳他们。
(2)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
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不同的孩子喜欢不同的动画片,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把病毒和防护措施比喻成动画片里类似的角色,根据剧情,把角色和现实功能联系起来。比如把病毒比喻为“看不见的小妖怪”,把医护人员比喻成“天兵天将”,把口罩比喻成“防护盾牌”等。
02 家长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疫情期间,长时间被迫呆在家中,很多父母也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可能也会出现焦虑,烦躁的情况。孩子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体验和观察这个世界,家长的不良情绪可能会“传染”给孩子。此外,心理学中“踢猫效应”讲到,如果一个人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趋使他选择弱者发泄,故孩子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出气筒,所以家长应保持自我觉察,当意识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接纳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调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宣泄方式,比如运动、听音乐、与亲人朋友倾诉。我们也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比如看些自己喜欢的书或电视节目,避免过多地浏览疫情相关报道。
03 避免信息过载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消息的处理能力是不同的,特别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反复接触这些信息也是一种应激来源。故家长对于孩子接触的消息和进行科普时候一定要进行筛选和过滤,选择一些权威的报道和官网的报道,不信谣、不传谣,给孩子提供关于疫情必要和可靠的消息,同时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的讨论疫情。让孩子心存希望,相信不好的会过去,这场战役我们必将取得胜利。
04 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目前疫情仍在发展阶段,虽然各大中小学幼儿园都已经延迟开学,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放任孩子。保持孩子规律的生活作息,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持生活的一贯性和稳定性,能帮助孩子保持心理稳定。在安全前提下,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一个每日计划,让孩子宅在家中的生活变得更有目标,更有意义。建议多安排一些像下棋、画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类的活动或亲子游戏等,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合理安排好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孩子好奇的话可向孩子示范手机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的功能,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控力不足,容易沉迷,家人应做好模范作用,将手机里的游戏删除,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其他兴趣爱好。
7-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与孩子协商规定手机的时长、次数。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吼骂、甚至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05 指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在教育孩子情绪管理之前,家长应先认真反省下自己,自己有没有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在教育孩子时候,有没有把孩子当出气筒,有没有情绪失控。指导孩子情绪管理首先需要教会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进而接纳他人。当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让孩子知道这些感受都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不对,也没有什么可耻的。比如当孩子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感到很烦躁时,你可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感到很生气,爸爸妈妈也因为长时间呆在家里也有跟你差不多的感觉,那我们一起来做点让自己开心起来的游戏吧。”
(文章来源: 知乎gangwanj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