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家长如何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这些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
其实早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连幼儿园都难免,很多家长在孩子还在读幼儿园时,就已经开始暗戳戳的“内卷”起来,给孩子报了各种班,学拼音、学算术,要赢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针对幼儿园这种情况,“双减”政策也有重点提出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
在政策出台后,家长如何做?不妨先放下焦虑,重新审视教育本质。
家长应该做什么?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定义。
应试教育,从字面理解,是为了应对考试所进行的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文章纯靠死记硬背,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
从两条定义中不难看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非对立,相比之下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更广,更注重全面综合发展,而且包含应试教育。
“双减”政策的推行,可总结为:减轻教育成本,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到教育当中去。减轻负担不是简单化的“减”,而是要增值提效。
面对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家长可能忧心忡忡,如何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生来都不一样,我们要留心观察,发掘孩子的潜力,因材施教,把孩子的天赋发展成他们的特长。
该如何培养孩子?
其实,在叫停的“课外辅导”政策之下,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想想看如何支持孩子更自由、更幸福、更高效的学习并取得好成效。
其实目前我们应该意识到提升孩子学习兴趣和自驱力,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我们要知道,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创造力、自驱力、探索力、创新力等综合能力开发是最快最高效的时期。
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从良好的习惯培养开始。
• 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
• 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
• 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
• 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
• 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
……
基础习惯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当然,如果能系统化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专注力、口才能力等等,家长不妨有意识地给孩子尝试这一类的素质教育课程。
重视思维和口才的力量
芝加哥大学 Benjamin Bloom 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结论发现3-8岁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黄金期”,8岁之后开始逐渐减慢。而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也就是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会逐渐固化起来。也因此建议家长可以尽早地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据统计,80%的家长都更期望能够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两者也是对孩子未来发展有着必不可缺的作用。
思维和口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思维即指想、思考,也被称作学习能力的核心;口才即指的是说、表达,也被叫做说话的才能。
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思维和口才偏向于授之于渔,让孩子获得学习方法,使学习有条理、有章法,更利于促进孩子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最后,在国家“双减”的政策下,我们将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素质培养。
家长也要去思考,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会考高分、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孩子,还是一个会思考、全面发展的孩子?
(文章来源:心理提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