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防疫,也要防“抑”

2021年08月22日 健心资料, 心理教育 防疫,也要防“抑”已关闭评论 阅读 1,43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编辑:屈露露)

因为疫情,身边不少同事也接到了延迟返岗的通知,有的甚至需要居家隔离观察。

面对疫情的冲击,我们难免会有一些心理压力或焦虑情绪,有数据表明,新冠疫情开始后,大约有10%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因此,疫情当前,不仅需要身体的免疫,更要做到“心理免疫”,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不良心理,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防止抑郁找上门来。

一、矛盾心理

问题表现:因为疫情,工作学习都延迟了。一方面,感到很开心,希望疫情晚点结束,这样就可以在家多玩几天。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羞愧和内疚,感觉这是在挥霍青春,心里很矛盾。

心理导航: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小人儿”,一个崇尚自由,爱玩、调皮、喜欢偷懒;而另一个却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正义感。此时你的内心,这两个“小人儿”正在激烈的吵架呢!其实,无论哪个“小人儿”,它们的诉求都是有意义的。人人都向往轻松的生活,但是道德感也不可缺少,它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不要因为在家休息就感到空虚失落,甚至自责内疚,允许自己好好享受在家休息的时光,同时也要做好“假期有限”的准备。你可以列一张时间计划表,把你想做的事情合理安排并一一实践,那么当假期结束时,你一定会品尝到充实满足的好滋味!

二、倒霉心理

问题表现: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觉,排队总是在最慢的一队,开车总在最堵的路上;看个奥运会,我看谁谁就输,不看哪场比赛,比赛准赢;不放假没啥事,一放暑假就赶上疫情不让出门。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心理导航: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合理化现象,当两个不相关的事情同时发生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将它们关联起来,并认为其一为因,其一为果。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面对一些“无法掌控”的场景或恐惧时,会自然而然地寻求安全感,特别是一些人就会需要一些额外的“因果关系”,来给自己安全感。这是一种常见而自然的人类心理现象,既不是什么心理问题,更不是什么倒霉的坏运气。因此,我们要站在客观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认清事情的本质,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消极心理

问题表现:工作中,本来有一次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因为疫情取消;刚中签的马拉松赛事,因疫情取消;准备了半年的学术年会,因疫情取消;甚至准备办的婚礼,请柬都发出去了,也因疫情取消了……遭遇接二连三的打击,有些人消极情绪涌上心头,表现为对生活失去兴趣,什么都不想做,失眠、食欲衰退、心情低落。

心理导航: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一时沮丧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及时从消极中走出来。首先,自身要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把因疫情居家的时间,当作一种积极性补偿,可以运用不出门的时间锻炼身体,补充营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干一些平时没有时间干的事情,比如多陪伴父母和孩子。第二,静心思考。减少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多读书思考,静能生慧,行知合一。利用居家时间,对以往工作生活多反思,也可以发展一种有意义的爱好,并付诸实施。第三,认同和升华。认同目前科学防控的措施,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做一些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比如把对于失去机会的沮丧升华到利他的行为中,参与防控的志愿工作等。

四、焦虑心理

问题表现:面对疫情,有些人变得心神不宁,失控感导致敏感、多疑,造就了一颗无处安放的“玻璃心”。在压力下,整个人变得愤怒暴躁,因一点小事就急躁、发脾气,甚至出现冲动行为等。

心理导航:在面对突然的或长期持续的巨大压力时,人们会进入一种叫“应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较往常会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发生许多改变。要及时了解、调整自身情绪,使其随时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疫情期间更好地宣泄负面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如果你正处于这种状态,建议你:①规律作息,保证睡眠,保持一个较好的精神状态。②适当运动,增加身体活力,提高抵抗力,排解抑郁心情。③尝试正念冥想或者“蝴蝶拥抱”,进行自然而缓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压力,改善情绪。④寻求社会支持,和好朋友们电话聊天,或多与家人互动,分享一些有趣的笑话或经历。⑤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帮你改善心情,记得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和干预。

(文章来源:我们的太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