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16个关键方法

2021年08月24日 心理教育 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16个关键方法已关闭评论 阅读 1,53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欧韶艳)

人在成长中,每一次新的场域、新的情境、新的选择、新角色转变、新起始,都是人生中的偶然或必然的重要事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这一切就成为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特别契机。

在当下,由于分年龄教学和分科教学导致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却比较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衔接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

衔接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陌生环境中克服不安、疑惑、无助、恐惧、自卑、不确定性、不可把握感;另一方面是通过环境变化、身份变化、学习任务变化、社会影响、传统文化的潜在作用,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和自信,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并合理规划人生。

图片

但是,衔接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基于学生的心智、认知、情感、道德、思想、思维等现实水平和可能性,结合新的学习环境、学校文化、学习内容和相应的学习策略、班规校训进行课程化的教育。

比如幼升小衔接教育中,要尊重幼儿身体发育、性别认识、游戏化学习、社会交往自我中心、培养良好习惯、依恋老师和家长的“现实水平状况”。凸显游戏化学习的特点,积极创建“我—你—他”的关系,侧重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教育才是智慧的。

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小学毕业的学生处于青春早期。身体生理发育主要特点就是由不成熟变得日益成熟,出现三大变化——一是身体外形的变化,二是内脏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因此,学生才出现恐慌、危机意识、烦恼、两面性、秘密、半幼稚、记忆力强等特点。

那么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就要注意:第一,让学生产生成熟感,并促进不断发展。第二,促进自我意识发生质变。第三,促进认知能力明显发展。第四,促进学生独立性。第五,进行心理干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地进行矫正。

在尊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做法基础上,笔者梳理了16个关键方法,给大家一点参考。

做好衔接教育的16个关键方法

1. 迎新仪式。迎新具有很强的塑造力,通过启蒙仪式的互动中使新生看到自己在这所学校将要扮演的各种角色。具体来说,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学生成长概况的基础上,科学谋划,设计出有特色的迎新课程。通过迎新仪式活动,让学生从新的角色进行自我概念重构——发现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以及自己能够做出什么贡献。

通常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头脑风暴、激活周、访谈、音乐会、教育剧场等)影响学生的预期,利用活动(座谈、项目式学习、探险、异质小组、非正式合作、同伴互助)等,让学生总结自己、告别过去、梦想未来。

活动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向高年级同学学习、访谈、交流,真正了解到学习经验究竟意味着什么,并主动打破学习舒适区,重新认识学校、班级、团队和学习的观念,适应学校新的文化生活。

2. 教师团队辅导。负责衔接教育的教师由既往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和未来的新教师共同组成。教师之间建立起理解、智性和连续的普遍联系,形成较为结构稳定且有共同目标的共同体,为学生的准备性学习和适应性任务共同规划、分类指导。

3. 提供咨询。为解决个体的差异化诉求,应该由学生的既往学校和升入学校的专业人员,或者校外教育咨询服务机构,组成咨询团队,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学习准备解疑释惑,帮助他们在身体、心理、语言、社会身份、自我认知方面得到新的的提升。咨询团队可进行抽样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写成正式报告,并进入到学校决策或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中。

4. 生涯规划与指导。可以根据高校改革、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所需的人才特点,结合有关分析报告、职业白皮书、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兴趣、特长给予一定范围的指导。

5. 家长和同伴帮助。教育过程中,保护和保持学生心理安全是首要任务。而家长、同伴对学生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家长要从儿童、学生的心态和身份出发,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帮助。同时,孩子们还要谦虚地“倾听”学长、学姐的学习成长故事,听取建议,汲取教训,有效地转化为行动。

6. 提供资料。这里的资料不全是就读学校的宣传资料,而是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分门别类的指导性手册或规范性的文本、图片、影视、视频资料。资料会“萌发、兴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学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与自己的生活与自动发展“连接”,与他人、学校、班级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连接”。

7. 衔接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内、跨学科、社会实践、思维方法、学习策略、方式和方法、自我反思、道德澄清、团队合作、心理调试等。由学科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目标、有秩序、有重点地实施任务驱动或大概念问题驱动的课程。

8. 自我认知。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是自我认知的不断成熟、准确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产生“心流”,有效迁移,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发展并进一步激励自己成长才是不二法门。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改善自己,至关重要。

9. 研学旅行。让学生自行研学或通过研学活动进入可能就读的学校,感受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优势学科、人才培养专长、学生学习能力素养要求等,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量巨大的学业定向激励。

图片

10. 校园文化解读。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体征,涵盖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学校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是凝聚剂,可以把所有人的行为协调起来,共同发展。

研究表明,好的学校往往都存在一个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的“社会契约”。因此,指导学生正确解读校园文化是促进文化认同、赋予其身份意义、促使其自觉自主行动的良好策略。解读的形式越多样越好,越深入人心越持续有效。

11. 交友会。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同伴之间的影响力远超老师、家长对其的影响力。帮助学生正确结交朋友是促进学生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人与人诚信、和谐的措施之一,更是学生在保守秘密、分享秘密中不断走向认同、成熟的互相教育、互设主体的重要方式。

新的学校成员在陌生的、需要重构关系的群体中,总是不安全的,如何帮助学生交友,对促进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成功学习甚至处理危机都意义非凡。耶鲁大学研究儿童问题的权威人士詹姆斯·库默认为,必须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让他们感到自己有价值的环境,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敞开心扉去接纳其他人。

12. 学习论坛。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互教互学、体验学习、共同分享、互鉴共进,是最高形式。学校或教师可以给出指导建议,或者帮助学生成立由他们自己主导的学习共同体,展开学习、辩论、展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越多越好。

13. 组建社团。社团是基于学生共同兴趣和专长组建的能力互补团队,其核心是团队精神、领导力培养、合作能力培养。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丰富多样的社团促进了学生时期的高度发展和品质形成。

对刚刚到校的新生,学校可以通过共同探讨社团名称、使命、价值主张、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文化建设、社团特色建设、阶段性和中长期的工作设想及社团课程评价等,让每个人准确定位和工作担责,在实践中提升学习品质,发展能力。学校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活动,逐步实现社团课程化。

14. 共同阅读和写作。在到新学校就读之前,通过网络组织新学生有计划、有主题地进行共同阅读和写作,也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当然阅读不能是琐碎的,而是主题阅读、组文阅读、整本书、经典系列阅读等;写作的形式多样,力求真善美。阅读和写作,是学生实现自我塑造的核心力量之一。

15. 义工服务。在进入新学校之前,可以尝试组织新生报名参加学校学生会主导的各种义工活动,比如救济募捐、走进社区帮忙、担当文明小使者等。不仅能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于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意义重大。

16. 欢庆典礼。新生到来,无论对学生自己还是对学校,都是一件具有生命里程碑意义的美丽事件。美丽的事件需要亲和力和热烈的氛围,需要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的“欢庆”,这就是典礼仪式。

典礼仪式的潜在教育意义,就是赋予人某些社会角色并使之价值化、理由化,使人主动进入角色。美国教育家博耶指出,“在基础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也应该有欢庆的聚会,所有的学校成员——从校长、教师、其他工作人员到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聚会的主体,人们欢聚在一起,彼此在交流和对话中更加熟悉,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典礼仪式是建立信任、认同、奋斗文化的特别课程,充满着好奇、期待、疑惑、猜测、兴奋、新颖和张力。庆祝,则应该是学校文化典礼重中之重的仪式,和赋予学生生命成长的绝佳礼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