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如何识别校园霸凌?

2021年10月06日 信息之窗, 心质培养 如何识别校园霸凌?已关闭评论 阅读 1,24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我国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定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共同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而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屡屡闯入大家的视野,是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大问题。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相当于每3名学生中就约有1人,曾遭受校园霸凌。我国情况同样严峻,最高法院统计了2015-2017年全国法院刑事一审审结案件,发现57.5%的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11.59%的校园暴力案件甚至导致受害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警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学校、专业人员、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重视校园霸凌问题的识别和应对。

今天起,将连续推出三篇系列文章,与您分享关于校园霸凌您必须知道的三件事。

实例洞见

Case 1 “她像一片叶子飞入黑夜”

小A是个比较胖的女生。每天,她都会哭泣着捡起被扔进臭水沟的书本和文具。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欺负她,即便曾经有同学试图帮助她,也被一起孤立。她曾无数次想要跳楼自杀,却被班里的男生抓住脚踝摔在地上,揪扯头发并狠狠嘲笑:“长得这么丑,怎么有脸死?”

此后,小A不断留级,同班同学都上了大学,她仍无法毕业。直到有一天,她突然从教学楼高层跳下,像一片叶子掠过黑夜,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Case 2 是真相还是谣言

事情发生时,王同学刚上高中。班里两名男生打架,碰倒了她的桌子,桌上的茶杯也碎了一地。当时,她什么也没说,但同桌开玩笑:“王某某这个茶杯价值三百万,你们惨了。”起初,大家都没当回事,没想到过了几天,学校贴吧开始传出谣言:王同学的茶杯被人不小心打碎,她却故意刁难,偏要让人家赔三百万。

自此,这件事一发不可收拾,只因有心之人开了个头,很多学生便开始跟风,不停地讽刺、谩骂她。他们表示早看不惯王某某,并嘲笑她“平时只用诺基亚老人机,穿的衣服也是十几块、几十块的地摊货,是不是裤子也值300万?”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她被不间断地辱骂和羞辱,甚至有一帮校友在贴吧煽动她去死……

Case 3  当被霸凌者成年

小凡说,这段经历永远地改变了他。

在被霸凌之前,他阳光、积极、向上。但从10岁开始,仅仅因为“看上去不够阳刚”,小凡平均每周都至少遭受一次霸凌。如此噩梦持续了5年之久。

他说:“后来,这段经历永远地埋葬了我,我没有办法维持任何长期关系。因为我无法处理任何冲突,也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总是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即便在工作中,我也不觉得自己和同事是平等的,我以自己为耻,特别抗拒和同事建立朋友关系……”

您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 

☆ 如何识别校园霸凌 ☆

1.霸凌是什么?

霸凌是由群体或个人,故意、反复、长期地对无法轻易反抗和保护自己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其最本质、最核心的特点是恃强凌弱,使用权力控制受害者,以满足自己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

教育部等11个部门2017年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明确了校园欺凌有三大要点:一是欺凌的范围,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事件;二是欺凌的构成要素,包括个人和群体单次或多次,主观、故意的,以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损害另一方的财产或身心健康;三是强调其不等同于学生之间的正常打闹。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出现,“网络霸凌”也浮出了水面——这指个人或团体通过电子或数字媒体反复传递敌意或攻击性信息,意图对他人造成伤害或不适的任何行为。研究显示,20%~40%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网暴。相较传统霸凌,网络霸凌的施暴者往往更为隐匿,受害者社会性暴露的可能与后果都更为严峻,且网络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消除伤害更加困难。

2. 一场霸凌可能涉及哪些群体?

霸凌实施者:顾名思义,是对无辜者施行迫害行为的人,他们往往对某类人或事存在偏见或刻板印象,且存在过度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恋水平(我最独一无二)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我即正义)。从小遭受父母体罚或目睹父母之间暴力行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倘若学生在学校里缺乏被表扬的经历、结交有暴力行为的同伴,或不制止曾目睹的霸凌行为,在未来他更可能成为一名霸凌实施者。

霸凌受害者:容易遭受攻击的学生通常与他的同伴在某方面有较大差异(如,身形、声音等)。家庭环境也和成为受害者密切相关,受害的男孩在家庭关系中往往与父母过分亲密或受到过度保护,而女孩则往往遭受着长期的情感虐待。即便如此,这些因素也不该成为被霸凌的理由,受害者始终无辜。

霸凌目击者:包括三类。

i. 协助者和起哄者:他们也许不是霸凌的直接发起者,但会帮助霸凌者实施霸凌,甚至直接参与霸凌。有时,目击者会进行间接霸凌,如在霸凌现场大笑或对霸凌者表示支持,以此鼓励霸凌的继续。

ii. 局外人:他们是霸凌现场不表明任何态度的“看客”角色,也有可能是不知如何帮助受害者。实质上,沉默本身就是对霸凌行为的纵容。

iii. 反抗者:这类人会安慰被霸凌的同学,甚至直接对抗霸凌者。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学生不止扮演一个角色。在一个场景中的受害者,很可能是另一个场景中的霸凌者、协助者、起哄者。

3. 霸凌有哪些表现?

言语上

嘲笑讽刺(阴阳怪气)。

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

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

威胁 、恐吓、强迫他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敲诈勒索,非法侵占他人的个人财物。

行为上

故意忽视或孤立: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不停地打断,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

暴力行为、肢体攻击:这是校园霸凌最常见的形式,却常常被误认为是“小孩子正常的打打闹闹”。

4. 霸凌有哪些危害?

霸凌实施者自身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很多滥用药物和酒精,成年后则会对配偶或子女施行家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霸凌受害者的不良后果有:

1.躯体不适:如失眠、头痛、胃痛、免疫力低下等。

2.心理异常:陷入低自尊状态,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还可能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经常处于警觉性增高、愤怒、敌意和易激惹状态,严重时出现回避或攻击行为。

3.社会功能受损:出现社交困难、学校适应困难,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迟到、早退,严重者甚至走上旷课、辍学的道路。也可能相反,出现反社会行为和道德疏离,开始吸烟、酗酒、使用毒品,日后发生暴力犯罪等。

若不对当前霸凌日益严峻的发展态势加以制止,则青少年极有可能在“朋辈文化”的影响下加入霸凌的行列,甚至导致霸凌成风,影响社会稳定:

1.可能增加青少年对霸凌的漠视和容忍,错误地相信用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2.降低青少年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利于友爱、互助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3.消磨青少年对人的关爱和善念,或发展成利己主义;

4.使青少年丧失公平正义理念,或助纣为虐,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失去见义勇为的能力。

5. 如何区分正常的打闹与霸凌?

是否有力量上的不对等性:霸凌是绝对强势者对于无抵抗力的弱势者的单方面压迫,正常打闹的双方力量常常是基本平衡的。

是否存在时间上的持续性:霸凌常有预见性和持续性,可能持续数个月、一年,未加干预时甚至是长期性的;而孩子们的打闹多非蓄意,且很快结束。

校园霸凌不局限于肢体上的冲突,还包括言语侵犯、孤立和冷暴力、网络上的霸凌等形式。

正确识别校园霸凌,是坚决抵制校园霸凌,减轻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伤害的第一步。

(全文转载于:心理卫生686)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