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与老年父母的相处之道——学着理解

2021年11月05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与老年父母的相处之道——学着理解已关闭评论 阅读 867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编辑:李晓娟)

如果父母年老后难相处,如何陪伴他们而不再彼此伤害?

致那些难相处的父母

只盼他们的苦痛

能稍微得到理解

                                  ——Grace Lebow

一个嫌东嫌西的父母让人很难招架,你会本能地想自卫或反击,这么一来,父母的攻击力道加强,你也不假辞色地还击,于是开启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事,彼此只有更加气恼与受伤。

别对父母以牙还牙,那没有效果。换一种不抵御、不批判的策略来回应。下次当妈妈骂你,深呼吸,让那些刻薄的语句从你背后滑落。可是,一辈子已经习惯那样反应,改得了吗?你可以的。只要你了解妈妈其实身不由己,那些行为反映的是她严重缺乏自信,而为了驱走这种自卑,她让自己相信周遭人的缺点更多,所以她陷在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中,总是贬低旁人,尤其是最亲近的人。这就是她面对世界的态度。你若开始抵御,会马上加深她的自卑;反之,你若默默承受,她获得了自信,就会放你一马。

难相处的父母格外抗拒改变,因为那会摧毁他们终生的自我防卫。

不妨先做好最坏的打算,设想每次碰面,父母就会对你出言不逊。根据经验假设一个情境,然后揣摩你将如何回应。举个例子,想像你去探望母亲,她一见到你就说:“你这条领带和西装完全不配,你是色盲还是怎样?”以往,你大概会马上反击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觉得这条领带很适合。” 现在,你可以这样讲:“妈,也许你说得对,回家后我该把卧室灯光调亮一点。”

另一招是转移焦点。例如我们有位客户某次去探望她母亲,碰到这样的欢迎词:“亲爱的,你这双鞋子在哪里买的?真丑!”

这位客户没像往常那样觉得被人身攻击而启动防御模式。她早已做好准备,于是四两拨千斤地说:“噢,我也不记得了,妈。我倒是很喜欢你脚上这双鞋呢,你在哪儿买的?”

她母亲这样回答:“你喜欢吗?记不记得有一次,你爸爸带我去海边度假?我在那儿一间很可爱的小店看到……”

如此一来,这位客户把谈话焦点从自己转移到母亲,而且是转到一个让她发光发亮的地方。

设想各种可能被父母批评的情境一一准备好良善的答复。有时也可以找人演练一下。

被父母批评的感受尽管很糟糕,但还有更糟的:父母很需要某人的帮助,却总以批评浇对方一头冷水。下个例子就是如此。客户贝丝告诉我们,她婆婆莫莉怎样批评她的看护伊莲。

有一次我去探望她,她跟我说:“那个肥婆,成天只知道吃和看电视。”我婆婆讲这些话时完全没压低声音,反而拉高了嗓门。我都快昏倒了。伊莲也只能忍耐。我猜这不是婆婆第一回当面讲这样伤人的话。“妈,你怎么这样说呢?”我跟婆婆说:“你知道她帮你做了好多事情。如果你再这样,她会走人的。”

“那我要谢天谢地了。”婆婆气呼呼地回我。

贝丝无法想像,伊莲怎么受得了这种欺人太甚的雇主。莫莉有糖尿病,儿子发现她会忘记吃饭,便雇请伊莲来帮忙打理家务、采买和煮饭。

贝丝的先生说,从他有记忆以来,妈妈就是这个样子,后果也不难想像:她没有朋友,家人对她也都敬而远之。现在问题更大,若留不住看护,她的健康会出问题。一辈子毒舌的毛病,有办法解决吗?

要明白父母批判和挑剔的性格已经根深柢固,身为子女,不妨卸下武装,以理解的态度与他们相处。

我们告诉贝丝,他们夫妻可以采取几种应对方式,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先了解到,莫莉不像一般人有自我审视的内在控制,她一感到压力,便马上口不择言。这类型的人自我形象低落,欠缺判断能力,自我控制很差,完全不知如何面对老化;随便一个普通毛病,如短期记忆丧失,他们都视为天大的缺点。由于他们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因而必须把矛头指向他人。

像莫莉这样超爱批评的人,甚至不晓得自己有此毛病——她欠缺理解此事的情感能力,也无法理解看护对那些言词会作何感受。所以,别帮看护讲话,那只会火上加油,让她说得更毒。试着告诉她,批评看护是不智之举,会惹得看护与她对立;相反地,若善待人家,人家会加倍对她好,这才是聪明之道。

除了在婆婆身上下功夫,也别忘了帮看护打气。把她拉到一边,解释婆婆根本身不由己,这是她一辈子的毛病,她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时时赞美,感谢看护的耐性与付出。一旦伊莲了解这位老妇人无法自我控制,她的内心十分痛苦,就不会把那些难听话放在心上,反而能给予同情。

为何老人家抗拒改变?

多数人都以自己的独立精神与自主生活为傲,老人家也是一样。他们可能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与子女不同,就像你有时也不赞成小孩或朋友的意见。你有自己的做事方式,不希望别人来告诉你该怎么做。

有时候,老人家拒绝听任子女安排,不啻是种健康自主的表现。也许子女总是太过坚持,一味地认定父母听他们的话才会比较好。

先评估父母所涉风险程度,若属高风险,你要介入;若不是,就放手。你若无法自行评估,就请专家协助。

想搞懂这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像自己是个老人,也许八十几岁,或者更老;可能失去了不少东西,包括眼力、听力、活力、行动力,却仍尽最大可能适应这一切。当然啦,比较迟缓是在所难免的。当孩子暗示你“这样”不妥,他们才知道怎样最好,想必你大概也要不高兴了。接受人生所流逝的东西,难道还不够令人心烦吗?还得忍受这些“万事通”子女吗?不过再想想,或许你也同意,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健康着想,是该做些改变了,于是尽力做出调适。

再假设你是之前那位桃乐丝的母亲。这辈子你努力对抗忧郁,自有一套坚固的防御机制,拒绝任何可能危及这个机制的改变。现在年纪大了,健康变差了,孩子来劝你,生活方式得做个大调整。光是这个念头就让人焦虑不已,你当然会百般抗拒。

健康的老化,需要调适性的自我认知——我虽然无法做这个那个了,但我还是可以找到别种东西。这不是所有人都办得到的事。那些难相处的人更难承受岁月带来的流逝,他们对老年的抗拒超乎常情,因为老化对他们的自我平衡造成了重大威胁。所以,桃乐丝的母亲无法适应眼前的改变,她的僵固让她无法理性并作出判断。要她看清生活无法自理的事实,就等于要她承认自己已彻底失败。

不要费力去改变父母,而是试着理解父母。即便无法知道父母行为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但理解父母的行为背后有他们的背景因素,这个理解更重要。这能让你懂得父母并非任性妄为或者存心找茬,他们其实是不由自主的。也许母亲一生饱受某种人格障碍之苦,尽管如此,她仍然不断想办法加以控制,度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但随着迟暮而来的身心俱疲,终于这个包袱使得她难以负荷。

有这个认知之后,你就能以崭新的角度看待父母。你会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生气,并且比较有同理心。你会学着不再耗尽心力去改变父母,而是寻找有建设性的,实质性的方式去接纳他们。因为,改变意味着跳脱过去的自己,这很困难,我们应该学习尝试新的方法,有“创意”地生活。

(文章来源:心理提升课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