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2021年11月10日 心理教育, 心质培养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已关闭评论 阅读 96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编辑:屈露露)

《菜根谭》中有云:“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意思是,说话知分寸,做事懂进退,才能让别人在刚认识你时感到愉悦,和你在一起久了,也不觉得厌烦。

有的人一开口,便能让人如沐春风;而有的人一开口,却如芒在背使人受伤。

表达是一种本能;而懂得说话的分寸,是一种本事。

做到以下四点,让你远离是非,越活越顺。

01

  • 不懂时,别乱说。

《易经》有言:“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一切祸乱始于语言。

说话不恰当,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给别人造成伤害。

曾听过这样一则笑话:

有一个人宴请宾客,时间已过,客人还没到齐。

情急之下,主人脱口而出:“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听到这话,便有一些客人多心,以为自己不受欢迎,就借故离开。

主人很是疑惑,一脸无奈地说:“不该走的,怎么又走了?”

这时候,剩下的客人心想:“这么说,我们才是该走的人?”

结果客人们一气之下都跑掉了,一个也不留。

这虽是笑谈,却足以窥见语言的力量。说话考虑不周全,容易“好心办坏事”,不仅得罪了他人,也有损自己。

俗话说:“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哪怕在处理棘手和麻烦的事,也要尽量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当覆水难收,只有后悔莫及。

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话都十分谨慎。

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从来不会不懂装懂,信口胡诌。

02

  • 懂得时,别多说。

作家贾平凹讲过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说话结巴,经常支吾半天才蹦出一句话。

有一次,朋友碰到有路人问路,偏偏对方竟也是说话不利索,朋友便沉默不语。

事后贾平凹询问他不吭声的缘由,朋友就说:“他也说话结巴,我要回应了,对方肯定认为我是在戏弄他。”

朋友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动。

当我们心里装着别人时,才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感受。

因为知道对方会难堪,所以,朋友做到理性开口,适时沉默。

徐静蕾在《朗读者》中,她读了史铁生那篇《奶奶的星星》,情绪几度失控,泪流满面。

原来,在深情的朗读中,让她想起了奶奶。徐静蕾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感情深厚。因为奶奶的去世,她曾一蹶不振,陷入人生低谷。

时隔多年,当文字再次唤起她对奶奶的回忆,心依然隐隐作痛。

作为主持人,或许趁机追问,便可挖到更多背后的故事,成为节目的亮点。

但是董卿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看着她,表示理解。

诚如一位作家所说:

不要刨根问底别人的过去,那可能是他永远不想触碰的回忆。

董卿深知,奶奶是徐静蕾心底最深的挂念。若只顾自己的私心去揭人伤疤,是对她的残忍。

明知不问,知而不言,是一种分寸,也是一种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如果做不到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那也请守住自己的嘴。

这是对别人的仁慈,也是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尊重。

03

  • 心乱时,慢慢说。

孔子曰:“纳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做人做事应当机敏、迅速。

但是,说话不同,最忌“抢”。

真正有水平的人,说话前一定是考虑清楚,等恰当的时机再说出来。

有一天,一位学生心急火燎地找到苏格拉底说,“老师,告诉你一件事,绝对让你出乎意料……”

苏格拉底立马打断他:“你告诉我的话,经过三个筛子过滤了吗?”

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

苏格拉底连续问了三个问题:

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这件事是善意的吗?
这件事对你重要吗? 

学生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苏格拉底语重心长的说:“既然不真实,不是善意又不关你事,那就不要随意说了。”

的确,人一着急上火,就容易说错话。话到嘴边先想一想,想好了再说。切莫着急慌乱,随意开口。

《礼记》有言:“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意思是,水越深,水流越是平缓。有修养的人说话缓慢,不急不躁。

粥要慢慢熬,茶要慢慢品,人在恼怒心烦意乱的时候,说的多半是气话、糊涂话,这个时候,不妨冷静下来,有话慢慢说。

缓慢而清晰地说话,既为思考留有余地,让自己准确传达信息。也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亲切,更舒服顺耳。

04

  • 没话时,就别说。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没话也要说话,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如此一来,非但与他人徒增隔阂,还会为自己带来未知的风险。

孔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真正厉害的人不说话则已,一说话一定要击中要害。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古时,张知府家来了一个贩羊的客人,他随身带了20多只羊。

那天晚上,左邻右舍十几个人聚在一起讲笑话,你一个我一个,气氛好不热烈。

但是,三轮下来,客人一个笑话也没讲,在大家的怂恿之下,客人只好憋出了一个有讽刺意味的小故事。

真不巧,客人故事中讲到了烟袋,这会张知府嘴里正叼着长长的烟袋杆。

张知府听完大怒不已,一股脑儿把羊贩子,连同他的羊一起赶了出来。

当时正值三更半夜,客人被冻的瑟瑟发抖,苦不堪言。

《口铭》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经大脑,随意开口,会给自己招惹来祸端。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说出去的话没有把握,宁可不说话,也别多说话。

曾国藩刚刚踏入官场时,为了在同僚面前表现自己,说话口无遮拦,常常因此得罪人。

直到有一次差点丢掉性命,他才幡然醒悟,并给自己立下规矩:谨言,刻刻留心。

后来,他事事谨言慎行,为人处世也求“稳”字。正因为深谙“少言少祸”这个理,也为他以后平定叛乱,发展洋务,增益不少,以致后来一路升迁,成为晚清一代名臣。

慎言笃行,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更是不断修炼自我,走向人生巅峰的正确姿势。

古人云:“知人不必言尽,责人不必苛尽。”

其实,与人相处时,就是需要这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话多话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而说话的分寸感,细微之处透露出来的品行教养才是一个人的致胜点。

人与人交往中,懂或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把握说话的分寸,守住做人的底线。

不仅愉悦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

(文章来源:洞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