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过多的担忧和批评,其实是一种“诅咒”
(全民健心网编辑:屈露露)
不含敌意的坚决,
不带诱惑的深情。
作者:南小希
作为心理学临床工作者,我们在和青少年开展咨询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孩子吐槽他们的家长:
- 我永远成为不了我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挂在嘴里的话一直是“你看看人家xxx……”。
- 我好像做什么事都是错的,他们总能从我做的事情中挑出让他们不满意的理由。
- 他们永远把我当小孩子,觉得我这也做不好、那也不会。我不想他们替我包揽所有的事,也不想让他们干涉我太多。
……
听起来,这好像是孩子心中普遍的烦恼:
感受不到肯定,
时常被贬低,
总是被过多干涉和担忧。
更有甚者,在一些家庭里,有一些苛责对孩子的心灵是有很深的伤害的。
有一个女孩小A说,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受尽嘲笑和讥讽。比如说,家人会狠狠地指责她的性格,经常因一件小事就拿她的性格不好说事,以不适应社会为由强迫她改变,并表示都是为她好。
会拿她和别的性格开朗的女孩相比,并说“有我这样一个性格的女儿,真是苦不堪言,甚至说因为造孽才生下我。他们要求我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会社交……”
1
为什么有人总是喜欢
贬低自己的孩子?
太多父母喜欢贬低和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这表面上爱孩子的行为,其实暴露了父母在养育上的一些问题。
首先,父母过多负面评价,是将自己过多地卷入了孩子的行为。
在一个系统比较健全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不需要追求一致。
但是,在边界不清晰的家庭,每一个个体都缺少独立性,会高度追求一致性,希望消除区别和差异,彼此没有界限。也许,这是很多父母内在边界模糊不清的表现。
其次,如果父母总是批评自己的孩子,总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去塑造孩子,是出于内心的焦虑。
父母担心孩子不符合社会要求和人际原则,担心孩子的竞争力会比较弱,实际是在担心孩子,其实是一种过度的爱。
他们无意识地想替代孩子去生活,希望孩子像自己这样,或者像他们心中想象的那样去生活,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可是,这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独立性。
另外,没有办法对孩子表达赞许和肯定,可能是父母对自身情感的屏蔽。
有些父母很吝啬表扬孩子,甚至还趁孩子高兴的时候泼冷水。这可能跟成年人自己的内在世界有关。
和孩子说“你很优秀”,“爸爸为你而骄傲”,这是一种能发自内心和孩子情感交流的状态,是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分享爱的能力。
但是,很多父母没有能力去分享情感、在情感层面进行交流。这里面当然有深层次的动力学原因。
也许,家长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对立面,也就是在潜意识里面把孩子看成竞争对手,总是不自觉要想办法打击一下。
这是一种自恋受挫的表现,在释放这样的信息:你要是优秀,我就教不了你了,我无法再训斥你了,我就不能批评你了……
对很多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挫折。
2
过多的批评和担忧,
其实是一种诅咒。
很多时候,父母越是批评和贬低孩子,孩子的表现就越不好。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要非常小心。因为这看似苦心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诅咒”。
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沟通中存在一种“双重束缚”,使结果适得其反。
以上文的小A为例。
小A经常被父母批评性格内向。可是,如果孩子努力地表现开朗的一面,父母又会说不够,或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开朗。
于是,这会导致孩子更不开朗。
由于孩子更不开朗,父母就更批评她。
父母不明白,正是他们过多的要求,才使孩子变得不开朗和内向。父母觉得批评孩子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感觉被伤害。
很多家长都在做这样的事: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在心理层面不断挫伤孩子,使结果越来越糟。
这就是亲子教育的陷阱。而这样的陷阱是掩藏着的,无影无形,却让孩子时刻体会到挫败。
同时,父母的批评和担忧会使孩子过度认同父母。
孩子会试图让父母满足,这就忽视了自己的需要,压抑了自己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慢慢地选择自己怎么生活、以什么方式来生活,父母的介入干扰了孩子的自然成长,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接纳,并削弱了孩子做决定的心理能力。
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具有主导权。可是,过度认同父母会导致“让权”,让父母对自己的介入太多,反而又把全部的责任推给父母。
这会让孩子放弃自我决策能力,转而依赖父母。
于是,孩子表面上一直在服从,内心却在不满、痛苦,结果更有压力、更弱、更不能做决定。
于是,有些孩子通过顺从父母,让自己与父母卷入一种负面循环关系,使结果越来越糟糕。
最终,父母会认为自己的预见是正确的:孩子果真被自己的个性给害了,这时候,为了帮助孩子,他们甚至会再加一把劲,结果反而火上浇油。
其实孩子不是被自己的特质给害了,而是被父母的执著观念害了。
3
怎么才能正确的夸奖孩子呢?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不能总是批评贬低孩子,夸奖孩子总是对的吧?
其实,夸奖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胡夸”。
首先,夸奖不只是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态度。
如果父母信任、认同孩子,对孩子表现出的兴趣、单纯因孩子健康快乐的存在而感到满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但是,如果父母总喜欢说“你必须好好学习”,这虽然在表达关心和督促,却让孩子感受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那么,学习在生命本身的意义之外就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孩子对学习厌烦就会是早晚的事。
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罢,都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自我感。
可是,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即使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孩子,也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母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
他要花出精力来处理这种分裂的感受,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成长与学习。
其实,不要无条件夸奖孩子。
语言上的夸奖,和自己是否真的被接纳,孩子是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差异的。
夸奖孩子的某一方面,往往意味着否定孩子另外一些方面。所以,接纳、欣赏孩子本身比语言的夸奖更有效、更有说服力。
夸是寻求孩子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但是接纳、欣赏却可以在价值差异的基础上存在。
语言上的夸奖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
但是接纳信任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这真的给父母提了很高的要求。
著名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一句非常有高度的话: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我们爱孩子,可是当我们的亲子关系中存在诱惑时,便是将孩子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剥削性的。
而没有诱惑的深情,指的这样一种亲子关系:既相互需要,又能够尊重与理解彼此的不同,在爱与矛盾中不断地成长。
(文章来源:儿童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