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与技能

2014年02月20日 健心资料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与技能已关闭评论 阅读 1,37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一、心理咨询概述
 
(一)定义: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是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学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促使当事人自我成长、适应压力与挑战,使自我作适当的改变,最后达到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目的。心理咨询是当前学校心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的理解:  “三个打鱼人”
第一阶段:跳入水中救人,并实施人工呼吸予以抢救;
(心理治疗,艰巨而充满意义,被救者也感受着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第二阶段:去上游劝说人们不要在此游泳,并插木牌警告;
(心理咨询,只是对“来咨询者”发生作用和影响)
第三阶段:教人们游泳。
(心理教育,找到了根本原因(水性不好),并着眼和致力于从教会人们水性这一根
本原因上来解决问题。)
(三)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误区:“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化”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化”
项 目
思 想 教 育
心 理 咨 询
角 度
政治理论、伦理道德、法律规范
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医学
方 式
宣传、说教、批评、表扬、
提供榜样、纪律约束
尊重、共情、倾听、接纳、
参与、鼓励、指导等
目 标
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
强调潜能开发和个性完善,助人自助
   典型事件:学生发生偷窃等严重违纪行为后
思想教育:落实事实,分清责任,宣讲纪律,提出要求
心理咨询:陈述事实,引导作自我心理轨迹描述,感受表达,给予支持和鼓励
二、心理咨询的对象、形式及学生常见问题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学生、家长和教师)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发展性咨询);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心理健康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形式
    1.按性质分:发展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咨询
    2.按规模分:个体咨询、团体咨询
    3.按时程分:短程(1-3次)、中程(1-3月)、长期(3个月以上)
    4.按形式分:面对面、电话、书信、专栏、互联网等
(三)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类 :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厌学(动机缺乏或不足),考试紧张、焦虑等
 2.交往类: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同学交往、异性交往中的困惑、矛盾、挫折等         
3.情绪类:焦虑、抑郁、恐惧、烦躁易怒、极不稳定等     
4.自我意识类(个性发展):自我同一性困惑、认识偏差、自我中心、自卑、自负、逆反心理(越限发展)等
5.青春期困惑类:性心理困惑、体像烦恼等
6.其它:网络依赖(成瘾)、适应不良等(多种因素导致)
发现:学习和交往问题是主要诱因,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三、心理咨询的原则
咨询原则是指导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咨询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般要求,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保密性原则               
(二)自愿性原则(非强迫)
(三)助人自助原则             
(四)平等尊重原则
(五)理解支持原则             
(六)科学性原则
(七)发展性原则               
(八)启发性原则
(九)重大决定延期原则         (
十)对来访者负责原则
四、有效咨询的要素
(一)咨询员素质
  1. 丰富的理论知识: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2. 娴熟的助人技术(如诊断、建立关系、沟通、影响技术等,见后)
  3. 良好的人格特质:自信、自知、有勇气、心胸开放、温暖、通情、接纳、尊重、真诚、客观、非支配性等(调查:你认为心理咨询师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
练习1:请用“是”或“否”回答
1.你对他人真的很有兴趣吗?
2.遇到挫折时,你是否比较容易心烦意乱,无法集中注意力?
3.你能否耐心地倾听他人诉说和你相反的观点、意见,而不会排斥、不耐烦?
4.你批评他人时是否按自己的价值标准?
5.对别人说话时,你能否抓住“重点”?
6.当你倾听别人倾诉时是否希望别人赶快讲完,然后就可以尽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7.别人陈述问题时你是否专注?
8.当别人告诉你隐私时,你是否会表现出好奇、震惊或惊讶?
9.当你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感到迷惑时,通常是否有强烈的愿望去深入寻找?
10.对于你喜欢的人,你是否容易只看到他的优点,反之,对不喜欢的人,是否常看到对方的缺点?
11.别人是否认为你能理解他人的心情?
12.如果你的意见和求助者有出入,你是否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
13.你能否化解对他人的不满而不会使自己感到不舒服?
14.你是否经常主动的给别人一些忠告或建议?
   15.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你更愿意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
16.如果与你打交道的人让你感到不舒服,你的情绪就会低落,甚至可能回避?
计分表(与之一致可计1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2
×
3
4
×
5
6
×
7
8
×
9
10
×
11
12
13
14
15
16
×
评 价:
13分以上:你已经具备了有效地帮助求助者的基础。特点是热心、诚恳、有理解力、有条理,较为客观,有自信心。
10分以下:需仔细衡量自己所提供的帮助是否得当。
(二)当事人的条件
 通常有三种情形:自己愿意来的;他人规劝来的;家人或朋友来作咨询。
1.强烈的求助动机
2.积极的自我探索:被帮助者必须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充分投入于解决问题的历程中。 
3.真诚的自我了解与承诺:探索之后,要能有更深层次的自我了解,然后知道什么对自己最有利,能有意愿与准备度,承诺作改变或改善自己的缺陷。
4.勇敢而坚持的行动:当自我与问题能被充分讨论与探索之后,只有被帮助者采取行动,才能期待个人的成功,咨询才会产生效果。 
五、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及常用技术
(一)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1. 最初面谈阶段(初诊接待、搜集资料)
  2. 问题探索、澄清阶段(分析资料、综合评估、鉴别诊断、确定目标)
  3. 制定方案、实施干预阶段
  4. 效果评估、结束咨询阶段
在《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中指出,心理咨询分三个阶段:
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信息,进行诊断,确立目标,制定方案等
咨询阶段:帮助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巩固阶段:总结和提高。一次咨询结束时,要做好小结和下次咨询的准备,包括布置家庭作业,商定下次咨询的时间和主题;整个咨询结束时,要做好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还要做好追踪研究。
简言之:开始、进行、结束三阶段,在日常咨询活动中使用(如在学校中常见的单次即结束的咨询)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
  1.发 现 人:老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生活辅导老师)、家长、同伴(同学、朋友)、学生本人
  2.发现途径(可逐渐建立预警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③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④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⑤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⑥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l         情绪变化(情绪突变或超出平常的强度,持续低落,感觉对学习、生活没有兴趣、不关心);
l         学习状态(成绩突然下降、作业潦草或不交、听课时状态持续低迷);
l         交往活动(过于退缩或尖锐、或与某类人关系突然紧张);
l         言语表达(包括说话和文字。变得很多话或少语、有无重复性语言、是否有清晰的逻辑等);
l         行为表现(偏常,如攻击性强或退缩性明显,违纪现象频发等);
l         身体状况(查不出病因的长期生病、特殊时刻(如考试前)就生病等);
l         心理测验(如对EPQ人格测验中的P分过高者应适当关注等)。
 
(三)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要了解多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及表现,才可进行科学准确的鉴别诊断)
1.    学会探索:会谈中,寻找引发人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
全面收集资料,列出全部问题( 7个“W” ):
“who”:他是谁?详细了解求助者,如性格、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
力、家庭背景、目前生活状况等,尤其是掌握求助者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与发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原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有关。
   “what”:发生了什么事?要了解事情发生的细节。
   “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事情以前是否发生过,次数有多少?情况如何?
   “where”: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why”:为什么会发生?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表层原因、深层原因?
“which”:与哪些人相关?父母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等,与求助者关系如何?
“how”:事情是如何演变的?事情发生后,求助者是如何认识的,情绪、行为如何反应,有无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有了什么变化?
 
思路: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并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
案例:一女学生说在校上课或做作业都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家一个人时好一点。
表面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属学习类问题
深层:在家和在校的感受有差异(与学校因素有关)
经会谈后,“觉得前面的男生喜欢自己,总是回头看自己,所以经常分心。”
 
表现形式
 
恋爱
家庭
心理成
长发育
情绪情感反应
社交适应
人际关系
躯体疾病
其他
问  题
严重程度
轻中重
 
 
 
 
 
 
问题的
一般原因
生物学原因
认知原因
社会原因
 
 
 
 
 
 
问题的
具体原因
躯体情况
本人的人格因素
具体压力特点
 
 
 
 
 
 
生物学因素(是否有躯体疾病、疾病与心理行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生理年龄的影响、性别的影响)
社会性因素(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如家庭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家庭背景等);临床表现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社会文化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认知因素(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事的持久偏见事例;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归因倾向;有无“老眼光”;价值观有无偏差等)
 2. 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l         鉴别病(不正常)与非病(正常)的三原则:
   (1)主客观世界相统一原则(有无自知力)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有无正常意识、情绪反应)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有无突变)
一般心理问题:在近期(1-2个月)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效果较好(如交往受挫、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自信不足、青春期体像烦恼等)。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近2-6个月,痛苦无法自己摆脱,并影响到学习、生活等社会功能,出现泛化(即痛苦情绪可以由与最初刺激相似的刺激引起)。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归为这一类。
 
附:关于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神经症等)
(1)病程: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3个月到1年为中程,评分2;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
(2)精神痛苦的程度(参考近3个月的表现):可以自己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2分;自己几乎完全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刀或陪伴甚至异地修养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参考近3个月的表现):能正常生活,有轻微妨碍者,1分;中度社会功能损害(工作或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不得不减轻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尽量避免某些社交场合,2分;重度社会功能损害,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安全回避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3分。
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高于6分,神经症;4-5分,为疑似病例。
 
3. 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
第一步,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最关心、最困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涉及隐私及敏感问题如同性恋倾向时)
第二步,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急于解决的问题不只一个;有无直接联系的问题同时存在;有主次难易;求助者提出首先解决的问题可能与咨询师有差距。)
 
例:我觉得情况糟透了!高中的功课太难,在学校班主任老师总是和我过不去;在家父母不停地念叨说我习题做得太少;连我最好的朋友最近都疏远我了……
咨询员:你提到了几件事:学业困难、班主任老师对你的态度、父母对你在家时做题太少的担心以及和朋友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中你最先想谈哪一个?
 
4.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7)
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
属于心理学性质(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心理发展问题)
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四)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1.建立咨询关系的技巧(会谈):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咨询态度,任何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平台,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2.参与技巧:倾听、询问、鼓励和重复、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3.影响技巧: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
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4.其他技巧:疏泄、识别和处理阻抗、识别和处理处理移情等
 
按咨询的程序,就一些基础、重要的技巧作一些介绍和练习:
 
l         开场(邀请谈话):在邀请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后,跟他(她)打过招呼,请其坐
下,说一些开场白或问她一些问题。目的是告诉来访者:你是受欢迎、被承认的,而且她有权利不回答,也是说咨询老师准备好了倾听和帮助她。问题可以是:“我可以怎样帮助你?” “能告诉我你有什么困扰吗?” “你有什么心事?”
练习5:我的开场白
示例:“你好!欢迎你来到心理咨询室!我是今天的值班老师×××,很高兴能够为你提供帮助。你讲的所有内容,我都会严格保密的。现在,能告诉我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困扰吗?”
 
提示:如果求助者愿望十分强烈,那么微笑和柔和的目光就是最好的开场,他会主动倾诉;如果求助者对咨询老师陌生、怀疑甚至抵触(家长、老师强制来),则需要精心准备、充满温暖和安全感的开场白。
 
l         尊重:意味着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
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其意义在于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程度的表达自己。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保护隐私、以真诚为基础。
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尊重”的观点,并将其列为使求助者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如果求助者感到你要居高临下的改造他们,很可能因感到压力而拒绝你的帮助。
 
l         热情:让求助者从进门到离去,都感到自己受到了自己最友好的接待。
应做到: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耐心、认真,不厌其烦;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微笑、语气、语调等)
热情应是咨询师真情实感的流露,只有对求助者充满爱心和关切,视助人为己任的咨询师,才能最大程度的表达出对求助者的热情和温暖。
 
l         真诚: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老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
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戴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真诚不等于完全说实话(有害于求助者或有损于咨询关系的话),真诚不是自我发泄,应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适度。在咨询初期阶段,真诚的表达只要求“不要虚伪”,在这期间,咨询师可保持静默或避免表达出自己主观的评价。随着关系的发展,可表达对求助者不足、缺点的反馈,但以不损害咨询关系为原则。
    真诚建立在对人的乐观看法、对人有基本的信任、对求助者充满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和的基础上。
 
l         共情:又称通情达理、同理心、同感心、设身处地、神入、投情等。
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②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练习,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实质;③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注意点:①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②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③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④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⑤善于把握角色;⑥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练习2:来访者体验到的可能是什么?
1.     来访者坐在椅子的边缘,绞着双手,盯着边缘;(紧张,不知所措)
2.     来访者笔直地坐着,努力控制着自己,用自以为是的语调抱怨着什么;(抗拒、压抑、自我防御)
3.     来访者坐下,突然哭起来;(安全、放松、痛苦、压抑)
4.     来访者一言不发。(犹豫、痛苦、抗拒、自我防御等)
练习3:下列哪种表达最合适?
某学生:“我太胖了!我知道这是我很少朋友的原因。”
第一级:“既然你知道这原因,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善呢?”
(根本说不上对当事人的了解,甚至还有责备、不耐烦的味道)
第二级:“你不用担心,像你那么可爱的样子,不久就会有朋友的。”
        (“开空头支票”,没有体察当事人的苦恼感受)
第三级:“你好像很孤单。你认为自己太胖了,以致于没有朋友。”
        (抓住了当事人孤单、没有朋友的问题给予正确反应,但欠深入)
第四级:“你看到别人都有朋友,而自己却没有朋友,因此感到沮丧。另外,你对自己的外表――太胖了,也感到不满意,是不是?”
       (不仅对当事人说话的明显内容,而且对当事人内隐的情绪情感,如沮丧、对自身形象不满等也给予了准确体察和反应)
 
作为咨询师,至少要达到第三等级的同感(即抓住主要问题给予正确反应),否则就可
能出现下列情况:当事人觉得咨询员不理解自己,感到失望,自我表达就会减弱,甚至终止,很可能以后不再来咨询;咨询员没有同感,甚至对当事人批评和不耐烦,导致其身心受到伤害,咨访关系不能继续发展;咨询员抓不住当事人问题的关系,会提供不适当的方向和资料。
 
    练习4:你该如何反应?
我觉得世界上的人都好“假”的……本来我不是这样的,我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好朋友,所以每次都很投入,很真心的对别人好。可是,她居然会“背叛”我,还和别的同学一起玩,而且其中还有我特别讨厌的一个同学,根本就不顾及我的感受……
共情:你很真心的对待朋友,也希望她能象你一样珍惜这份友情,可是她却没有做到,还和你不喜欢的同学交往,这令你很失望,难以接受,对吗?
 
l         积极关注: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
者拥有正向价值观。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尤其对那些自卑感强或因面临挫折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者,咨询师的积极关注往往能帮助他们全面的认识自己和周围,看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态度,从而树立信心,消除迷茫。
但要注意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分消极,应立足实事求是,将积极关注贯穿咨询的全过程。
 
l         倾 听(参与性技巧):在咨询中听比说更重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的听,
并适当表示理解,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如点头、词或短句等)来作出反应。要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不但能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并观察其声音高低、速度、音调等)、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能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以促进探索和澄清。把自己当“空瓶子”,听懂和发现是重要任务。
练习6:不同叙述传递的不同信息(事件:自己的自行车与他人的车无意中相撞了)
第一种:自行车撞了(客观描述); 
第二种:我撞了他的车(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无委屈,但可能有自责、后悔);
第三种:他撞了我的车(认为是他人的责任,可能因责任认定而产生矛盾,可能是常推诿的,具攻击性);
第四种:真晦气,自行车撞了(有强烈的宿命论色彩,凡事易认命)。
 
易犯错误:急于下结论,轻视求助者的问题,干扰或转移求助者的话题,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价,不适当的运用咨询技巧(如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等)。
 
l         询问:分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开放式询问常用“什么”、“如何”、“为什
么”、“能不能”、“愿不愿意”、“哪些方面”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在最初的会谈阶段非常重要。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用来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或控制求助者偏离主题的叙述。
 
l         非言语行为的理解、把握与运用
辅助作用,“讲、听、看、想”缺一不可。
目光注视:直接注视对方双眼,避免看着对方(逃避、隐瞒、不想被打断),扫视(不十分同意或怀疑),说完后将目光移开(没有把握);
面部表情:
身体语言:低头表示陈述的结束,抬头表示问句的结束,较大幅度的体态改变表示相互关系的结束,表示思维过程或较长的表达的结束。摊开双手、解开外衣纽扣或脱掉外套,表达一种真诚、坦白。双手交叉在胸前则表明一种防卫,表示否定、拒绝或疏远。
讨论:搓手――有所期待; 双手绞在一起或反复摆动:紧张而难以接近
  脚踝交替、双手抓紧、咽口水、咬紧牙关――压抑强烈的感觉
  停顿――强调、询问、给求助者提供思考的机会
 
l         识别和处理阻抗
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如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其原因可能是:成长中痛苦、功能性的行为失调(失调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一方面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求助的积极性却并不很高)、对抗咨询的心理动机。其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其表现形式有:
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沉默(最为突出)、寡语和赘言。沉默表现为拒绝回答或有长时间的停顿(将阻抗性沉默与反省性沉默区分);寡语常见于那些被迫咨询及对心理咨询充满戒心的人;赘言则表现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的讲话,其目的在于回避那些不愿接触的现实问题,以免除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和其它痛苦体验。
讲话内容上的阻抗:理论交谈(竭力用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交谈)、情绪发泄(对某些会谈话题有强烈情绪反应,大哭大闹、泪流不止或不自然的大笑)、谈论小事(最轻微和不易发现)和假提问题(无关问题)等。
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等
咨询关系上的阻抗:通过故意破坏心理咨询的一般安排与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安排、诱惑咨询师及请客、送礼等。
应对要点:
第一,  解除戒备心理;
第二,  正确进行诊断和分析;
第三,  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第四,  处理沉默现象(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第五,调整多话状态(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
    
   简易心理治疗三原则:倾听、支持、保证
 
“镜子原理”,是我喜欢用来解释心理咨询过程的一个名词。咨询员就像一面镜子反照出来谈者的矛盾、盲点、期待,或是需求、渴望,或是困惑、挫折、痛苦等,然后帮助来谈者恢复其内心的平衡。只有来谈者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否则他是无法从困境中走出来的,无论咨询员用说服的或建议的,指导的或非指导的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的,甚至引起其内心的反感与怨恨。可以想见这一面镜子需要经常保持明亮,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但咨询员的这面镜子,又如何保持明亮?不仅是一时的而是时时的?那就是成长,成长,不断地成长。
――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 张宝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