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无所依靠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我是一个15岁女孩的妈妈,我的孩子从小特别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也好,就是性格有点内向。上初三以后,她经常和我说不想上学了,我认为可能是面临中考,有些压力,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一次我发现她偷偷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臂,我终于意识到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现在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我说,我非常担心,我到底该怎么办?——无助的妈妈
上文呈现了部分家长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认识,震惊的同时又感到无措。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为什么会伤害自己呢?青少年自伤行为并不少见。当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身体机能与感受力不断增强,内心世界也变得丰富敏感,但大脑和情绪处理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遭遇一些负性事件时,诸如人际关系欠佳、学习压力过大、父母缺少情感关怀等,青少年如果不能很好的应对,深藏在内心、无法表达的情感与困顿就会通过行为被直接外化出来。自伤的孩子常无法说明自伤原因,往往回答“控制不住”,“想让自己感到舒服些”,“想用流血或者疼痛感到自己的存在”等。
01面对自伤冲动,青少年应如何自救?
寻找方法,安抚自己
自伤不是唯一缓解压力的方式。在情绪还没有到达痛苦的高点时,你就可以开始安抚自己,通过听歌、跳舞、画画、玩游戏、跑步、抱抱玩偶、洗个热水澡等。如果你想用疼痛和流血来减少空虚感和不真实感,那么你可以尝试握一块冰块在手里,感受手部皮肤明显的温度变化,注意控制时间,以免冻伤。
在你感到委屈、需要倾诉时,可以找身边亲近的小伙伴聊一聊或尝试给亲近的人写一封信。如果你很难向家长或者其他人表达出你的内心感受,写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日记是你独立的世界,“畅所欲言,为所欲为”的冲动都可以放在这里面。隔一段时间,可以再回头看看,也可以写个小点评。总之,这是你的世界,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平时怎样说话就怎样写。
通过体育锻炼缓解负性情绪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自控能力,降低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锻炼方式有很多种,如八段锦、骑自行车、广播体操、乒乓球、跳绳、瑜伽等。选择你喜欢的,坚持去做,每天打卡激励自己,每周至少3次,每次要大于20分钟,且至少保持10周。
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
当出现负性情绪时,不用刻意控制自己的悲伤。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大哭,可以使悲痛、紧张、恐惧、压抑等负性情绪,酣畅淋漓的宣泄出来;同时,眼泪还可以把这些负性情绪所产生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释放压力。大声喊出自己的痛苦,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哭喊过后,你可能觉得似乎有那么一条缝隙可以让温暖和光亮透进来,努力发现并记住通过那条缝隙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寻求帮助
当一个人难以支撑的时候,一定要寻求帮助。可以向家长、老师、朋友寻求温暖及排解痛苦的方法。你还可以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去和专业人士聊聊,也许他们更加能理解你的感受,也能帮你走过这段阴暗,一点点努力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02面对自伤行为,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
有自伤行为的孩子似乎被困在痛苦的迷宫里,在一次次寻找出口的路途中被荆棘划得满身伤痕。他们需要成人的关注和爱护。家长应该怎么办?
整理心情,耐心应对
对家长来说,发现孩子自伤后,内心会经历一个从震惊到内疚到焦虑再到烦躁的情绪变化过程。震惊,是因为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自伤行为,感到困惑不解;而后又开始内疚,认为自己做得不好、粗心疏忽才会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进而转为焦虑,害怕孩子会自杀,担忧孩子的未来;然后是密集的鼓励开导,希望孩子改变,如果孩子没有改变,家长可能会变得烦躁,认为孩子是无病呻吟,放任孩子“自伤”,甚至“恶语相向”。如果家长此时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会更加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整理心情、接受现实、接纳孩子的现状,不过度自责,保持耐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提供情感支持
研究表明,家庭情感温暖是减少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保护因子。父母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人”。当孩子出现自伤时,他的痛苦往往已经难以忍受,除了自残,想不到更快速、更有效的办法了。而这些难以承受的痛苦背后,往往是孩子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努力看到这些痛苦背后的需求,理解和肯定孩子需求的合理性。父母的肯定,能给予孩子很多内心能量。
防范再次发生自伤行为
当孩子出现自伤时,家长要表示理解,孩子自伤是为了缓解痛苦,但对自伤行为本身要表明态度,鼓励孩子减少自伤行为。可以和孩子一起达成减少自伤行为的协议,建议孩子将自伤工具(比如刀片)交给家长或者其他信任的人保管;鼓励孩子当出现自伤冲动的时候,告诉身边的人,在他人陪伴下度过最痛苦的时期;帮助孩子学会采用其他健康的方式缓解痛苦,而不是通过自伤行为。
寻求专业帮助
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发生自杀的风险较其他人高,家长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及时处理。单靠家长个人的力量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带孩子尽快到精神科就诊,让精神科医生对其精神状况及自杀风险进行专业评估,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并且规律复诊。在一段时间内,家长都需要和医生、老师,甚至更多的人合作,来帮助孩子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耐心陪伴成长
解决孩子自伤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消除行为,更重要的是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只有当孩子心理成长了,有更积极健康的方法用以调节情绪,能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自伤行为才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建议和孩子一起寻找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如:倾诉、放松、转移注意力、运动等。和孩子共同分享过去的美好,一起建立关于自己、关于未来的美好希望,共同构建值得过的生活。
如果青少年能在“自伤危机”中寻找到安抚自己、缓解痛苦、宣泄情绪、获得帮助的办法,那么危机就是转机,是成长的契机。如果家长能在“自伤危机”中科学认识、冷静应对,并以此作为加强亲子沟通的桥梁,就一定能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全文转载于:精神卫生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