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更容易得“空心病”?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比你想的更重要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全民健心网、健心学堂编辑:于梦娇)
我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在我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在最近的5 到10年当中,我发现“空心病”从大学生群体逐渐向高中生、初中生甚至个别小学生蔓延。
“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即明明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创伤,生活和个人条件优越,但内心却无比空洞、迷茫、压抑。
我们都知道,很多心理问题,背后的深层成因往往和家庭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说父母离异、早期的创伤、抚养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出现“空心病”?在这里,我想先跟大家聊聊更深层的成因。
“空心病”的几个特征
我先跟大家描述一下空心病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从症状上来讲,“空心病”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与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甚至外表上看上去跟其他人并无差别。
第二,强烈的孤独感。
这类孩子会感到非常的孤独,他们觉得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似乎没有真正的联系,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虽然其中有的人很在乎非常优秀的成绩和表现,也会因此而努力,但当达到目的后,内心还是空荡荡的。
第三,渴望外部认同。
患有“空心病”的孩子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但他们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刻意维持他人眼中的美好“人设”,但与此同时又觉得很辛苦、很疲惫。
第四,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很多“空心病”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多次电休克治疗,都没有效果。因此,我认为生物学因素并不是“空心病”的主要因素。
第五,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空心病”是难以通过改变负性认知来解决的,甚至也不是探讨孩子的原生家庭、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
“空心病”的中国文化疗愈
“空心病”缺的是什么“心”呢?在我看来,缺的就是“良心”。
湖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多年来都在做青少年的良知研究,他曾经提出中国人的良心就是“八心”,即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和诚信心。
“空心病”是价值观的问题。治愈“空心病”,需要用文化去疗愈。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八心”和我们青少年测出来的“空心”成负相关。当一个孩子缺失感恩心的时候,他的空心病就严重了,他缺失孝敬心、责任心,就会是非不分了。我们正因为缺了感恩,孝敬、责任等“良心教育”,才使得我们的孩子没有充分地发展和发育。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造成了孩子内心的空虚。
所以,所谓的“文化疗愈”,是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中国社会里,升级孩子的心灵,而不是只用学习成绩或者金钱来评价一个人。
当我们能够回归本心、人性和良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自然会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不要让孩子成为社会焦虑的
“最终承受者”
“双减”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盲目内卷”、“无意义内耗”的消极状况。但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家庭和学校更需要减轻焦虑,不把压力传递给孩子们。
当我们孕育我们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当父母的心态应该都是:老天爷啊,你给我一个健康的孩子,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就行了,我就希望有一个健康的普通的正常的孩子就行,我就开心死了。
当我们看到孩子第一眼的时候,我们抱着自己的孩子,看着就觉得心里乐开了花,都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但是这样的一个父慈子孝的状况,似乎持续不了多久。因为很快,我们就被“忽悠”得焦虑了。我们是怎么产生焦虑的呢?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开始,也从“学区房”“课外补习”开始。最后,孩子成为社会焦虑的最终承载者。
家长要想一想,你是想要一个健康幸福、跟你亲子关系非常和谐、终生相爱相伴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虽然上了名牌大学,但是和你的亲子关系恶劣,并且觉得人生毫无价值、无意义、不幸福的孩子。
你希望你的孩子变成什么样的?
最后,我想跟各位父母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当中,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了高尚的灵魂,才有美好的未来。
(文章全文转载于:家校共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