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年后返工:收起委屈、藏好情绪、拒绝内耗

2022年02月10日 健心资料, 心理保健 年后返工:收起委屈、藏好情绪、拒绝内耗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2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春节假期眨眼而过,打工人的“节后综合征”一下子冲上热搜。

网友们纷纷开玩笑:

给我年薪百万,什么节后综合征不治而愈。

没放假的时候,“见工作就不舒服”的病就已深入骨髓。

但有一位网友却有着清醒的认知,他说:“没有谁喜欢上班,但态度决定高度。我们越是消极和抵触,工作只会越糟糕,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中。” 新的一年,改变工作现状,从改变态度开始。

学会收起委屈,藏好情绪,拒绝内耗,把工作做好就是对生活的最好疗愈。

01收起委屈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出:“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可能一路顺风顺水。

在吉利汽车初创时期,创始人李书福用价格优势打开了国内市场。

吉利却成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众人戏谑:“开吉利车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

而且,因为吉利模仿其他汽车,总被人诟病“抄袭”。

李书福很是憋屈,曾酒后号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六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可他没有沉溺于自怜的情绪中,擦干眼泪后,他开始实施全方位战略转型,收购国外整车和零部件厂商,最后把沃尔沃纳为旗下的创举,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

工作中注定要经历许多挫折,你兢兢业业地加班加点,领导却还嫌弃你不够努力;你真诚待人,同事却勾心斗角,让你背锅。

可一个人越是成功,所要咽下的委屈也就越多。

我有位朋友在大厂就职,上一年年终拿到了股权奖励,让我们心生羡慕。

但事实上,他刚工作的那几年也是非常难熬。

因为部门小领导跟另外一个员工私交甚笃,所以每次都把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分配给他。年终绩效评定时,却常常把A级绩效留给那位员工。

他对领导的做法也心生不满,但心中却明白,这家公司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平台,所以该做事时他仍一丝不苟地完成。

管理学上有一个“蘑菇定律”:

职场人会有一段不受重视的时期,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工作中,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弱者才会凡事诉求公平,强者自己消化委屈。

人生风雨无数,学会吞下抱怨,扛住磨难,日拱一卒地精进,一定会迎来春光明媚。

02藏好情绪

有一年,“股神”巴菲特犯下严重错误,创下了他担任总裁以来的最低营收。

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上,巴菲特自我反省道:

“当市场需要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时,我却陷入了情绪上的波动。”

高手都懂得极力克制情绪,他们明白任情绪发酵,是工作上的一个大忌。

对领导而言,你情绪不稳定,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容易捅出大篓子。

对自己而言,一味地沉浸在坏情绪中,只会降低工作效率。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写过一个故事。

他实习的医院有一位教授级的医生,虽然医术高明,但很喜欢指责助手:“手脚太慢了。”“快点儿,工具拿牢些。”“你眼睛往哪儿看呢?”...... 很多实习医生一听到被安排到要当他的助手时,就闷闷不乐。

手术前,他们情绪紧张不已,生怕又挨骂;

手术后,又负能量爆棚,心情非常糟糕。

其中有一位S医生却与众不同,不管教授如何指责,S医生总是态度诚恳地应和下来,然后专心致志地学习教授如何做手术。

手术结束后,他把批评忘得一干二净,舒舒服服地泡个澡,继续和同事们谈笑风生。

就这样,S医生成了同辈医生中手术方面进步最快的一位。

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在办公室上写着两行字激励自己:只带脑子,不带情绪。

收拾好心情,才能驾驭好工作。

与其成为情绪的奴隶,不如摆脱情绪的枷锁,把工作做到极致。

03拒绝内耗

有一张图片,把精神内耗阐述得淋漓尽致:图片

在工作中,拖累我们前进步伐的,往往不是能力水平,而是自我拉扯。

当被老板批评工作没做好时,就一个劲儿琢磨老板的话,陷入深深自我怀疑中。

当接到一个重大的项目时,自己愁肠百结,唯恐把它搞砸。

如此胡思乱想,浪费的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曾看过一个短片《先干了再说》,讲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都陷入窘迫。

失业的小伙子担心的是:疫情前辞职了,还能找到工作吗?

餐饮店老板忧虑的是:三个月没进账,店还能开下去吗?

如果一直瞎操心,势必对处境毫无帮助。他们在短暂纠结之后,纷纷开始行动。

小伙子在没找到合适工作之前,做了一名网约车司机;

餐饮店老板带着所有员工,卖起平价蔬菜…

最后他们都熬过了自己认为最难的那一关。

很喜欢罗翔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对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

陷入毫无意义的揣测中,会掣肘自己能力的发挥;缠绕着各种念头,内心只会徒增负重。

作家洪晃曾是一位重度拖延症患者,有一次她在准备一个PPT,已经心中策划出了大纲,但行动迟迟没跟上。

为何?

她觉得自己不擅长做PPT,既怕自己做不好,又怕做出来不会被认可。

种种思虑缠绕着她,想得越多越不敢开始。

最终,计划就沦为了一纸空谈。

罗辑思维CEO李天田曾说:“人生总有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

清空纷杂思绪,做好眼前事,你会发现那些焦虑会在行动中烟消云散。

小结

马东曾在《十三邀》里,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谈到一件事。

他在招聘和考核员工时,最看重的品质是“事在人先”。

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我们要懂得抛去一切无用的情感,专注于工作本身,才能获得长足进步。

(全文转载于:洞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