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孩子生病有可能是内心冲突引发

2022年02月17日 心理教育 孩子生病有可能是内心冲突引发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4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当小朋友的生活中感觉有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办呢?比如入学适应、分离焦虑、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压力,也会有家庭变故、父母关系、二胎出生等。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孩子年龄偏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或者受制于社会规范,他们的情绪感受无法被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渴望难以实现,于是内心的冲突便转化为躯体疾病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实现内心的需求。

案例分享: 一名9岁的男童半年来总是发烧到快40℃,家人多次带他去医院检查,均无生理异常。家人反映不能跟孩子提上学,提上学第二天孩子就会发烧,如果说不去上学,烧马上就退下去了。最后青少年心理科诊断该小朋友为轻度抑郁,医生表示过早寄宿、学习压力大、同学关系等都是造成孩子对上学感到焦虑的原因,加上一家人都以孩子为中心,以为孩子得了大病,带孩子四处检查,加重了孩子的心理暗示。 这位小朋友遇到的发烧,称为心因性发烧,一般来说查不出有感染、炎症,可能表现为短期或长期发烧,一般的退烧药没有作用,遇到比较大的压力或者非常焦虑时,体温调节失调,在身体上表现出发烧的症状。相关的症状除了发烧,还包括疼痛、呕吐、腹泻、头晕、头痛、四肢发抖、呼吸困难和无力等。类似这种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症状,在中小学、幼儿园等少年儿童群体中比较常见。 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可以做些什么呢?

01排除生理病因 遇到孩子生病,请家长朋友们充分重视。首先、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听从医生安排进行检查、遵医嘱积极治疗。本文后续所有建议,均是建立在孩子排除器质性病因的基础上。如医院检查均未发现生理病因,可考虑精神、心理因素。现在很多训练有素的儿科医生已经深谙身心交互影响之道,在和患儿沟通的过程中,有时会加入一些适当的问话进行初步评估。例如我家小朋友肚子疼去医院就诊时,儿科医生会问:“最近在幼儿园还开心吗?如果明天去幼儿园的话,你觉得肚子还会疼吗?在家玩的时候疼不疼啊?”

02充分沟通,准确定位问题 

(1)和老师、其他养育者沟通 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怎么样,吃饭、睡觉是否正常,和小朋友的关系是否融洽,近期有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在园期间精神状态如何、心情如何等,尽可能多渠道地了解小朋友在症状出现前后发生的事件。有些小朋友不愿去幼儿园是因为在幼儿园遇到了困难,比如中午不愿意睡觉、感到能力不如其他小朋友而内心受挫,或者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等。如果小朋友请假在家,可以向养育者了解请假在家时的身体症状如何,精神状态怎样,症状是如何缓解下来的。了解的信息越多,越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该如何应对。

(2)和小朋友沟通 平时养成亲子沟通的习惯,建立信任关系,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更愿意跟父母讲,更主动地寻求父母的帮助。小朋友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可以问一些简单的、封闭性的问题,语言表述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以便于他的理解和回答。比如在小朋友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尝试问:“如果开心你可以笑一下或者点点头”、“你现在很想哭对不对?”、“妈妈不在的时候,你哭了,想妈妈了是不是?”等小朋友稍微长大一些,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可以逐渐加入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表达出来。每天可以问问“今天遇到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儿了?”、“刚才你生气的时候,身体有什么感觉?“、”你现在的感受怎么样?“、“刚才发生了什么?如果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打算?”等等。 不管什么时候,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家长朋友们请专注地倾听,最好能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看着他的眼睛,耐心地等他表达完。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当小朋友带着情绪对家长倾诉时,家长切勿立刻驳斥、责骂孩子,否则会影响孩子后续对家长的信任,担心自己不会得到支持,影响表达的信心。

03学习表达情绪  当情绪无法被识别、被体验、被表达,小朋友会更多地选择把情绪压抑下去,情绪处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状态,停留在身体的层面,无法与语言形成良好的联结,也无法很好地纾解。这些无法被识别和命名的情绪感受,会转化成焦虑、恐惧的状态,以及躯体症状。如果孩子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些模糊不清的感受如果能表达出来,也更便于父母了解发生了什么,孩子的困难在哪里。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们可以选择和孩子沟通情绪感受,在鲜活的情景中,让孩子把感受和语言建立起联系,“我看到哈哈大笑,你很开心对吗?”“刚刚咚地一声,宝宝被吓了一跳吧?”、“玩具坏了,你现在很难过是不是?”  等孩子大一些之后,沟通时可以引导孩子去感受情绪、体验情绪,尝试把情绪表达出来,可以给情绪命名,或者把情绪用身体姿势表现出来,用画笔画出来。当然,借助绘本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菲菲生气了》、《茱丽有勇气》等。 前段时间我们家小朋友(A)和他的好朋友(B)发生小矛盾,两个人气呼呼要打一架,于是我们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妈妈:“你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A:“我太生气了,我要打他一顿!” B:“我更生气,我要把你扔下去!” 妈妈:“我感受到了,你们都感到生气,甚至都想动手了。那我们花一点点时间感受一下,当你们生气的时候,你们的身体是什么感觉,生气的感觉发生在身体的哪个位置?” B给我看生气发生在两条胳膊上,挥舞着手臂做出要打架的架势。A比划在胸口,说感觉胸口就像火山一样要爆发了。 妈妈:“哎呀,你们都非常生气,生气的感觉遍布在胳膊和胸口位置。那我们现在来看看你们的愤怒到底有多少吧,如果从1到10分,1分表示只有一点点愤怒,10分代表非常愤怒,你给你的愤怒打几分?” A给自己的愤怒打200分,说:“生气的感觉从脚底板遍布到头顶,从左指尖到右指尖“。B给自己的愤怒打一万分,在面前用手指化了一个巨大的圆圈,表示满满的都是愤怒。

04引导积极解决问题  小朋友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问题,而对应的解决能力还有待发展。面对一些困难,他们有时会感觉非常有压力,往往想要逃避,生病不去学校就是常见的逃避方式之一。这种情况下,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家长们最好予以积极引导,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形成习惯性逃避,让孩子感受到遇到困难并不是他们的错,每个人都会遇到,逃避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你可以陪着他一起解决。 我们家小朋友中班时有段时间总因为肚子疼不肯去幼儿园,通过和老师及小朋友本人沟通,发现是因为那时幼儿园开始让小朋友练习拍球,他已经练习得挺不错了,但是他认为还有两三个小朋友比自己拍的好,自己努力了还赶不上他们,心里有点受挫,因此想要逃避。我们找到这个原因之后,对孩子的受挫感受予以共情和接纳,爸爸讲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练习打篮球的经历,我们也告诉他,当他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他是如何一遍遍努力练习翻身不放弃的。孩子慢慢可以理解很多事情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做的特别好的,但是练习和坚持可以帮助我们持续提升。接下来的两周时间,每天早晨孩子和爸爸一起在楼下练习拍球,并且在这段时间逐渐找回信心。后续孩子觉得不过瘾,又去报了一个篮球班,每周打篮球两次,目前坚持一年多了。

05给予温和且立场坚定的关爱  家长们绝大部分都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当孩子们生病的时候,更是精心照料百般疼爱。这对孩子从生病中康复过来很重要,但是家长朋友们也要注意,如果孩子确实并非因生理因素生病不能上学,不要过于关注、强化孩子的行为。小朋友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因生病而获益的部分,他们会问:“妈妈,是不是我生病了,你就满足我所有的愿望?”、“因为我生病了,所以爸爸妈妈全都请假在家陪我(平时陪伴比较少)”、“生病了就不用上学了,就可以在家玩玩具了”。如果因为生病了就可以不去上学、可以在家多看几集电视、爸爸妈妈的关注增加、得到额外的关爱等,孩子就会知道可以通过生病成功获取自己想要的,后续他们可能也会尝试通过生病面对困难。 家长们应对给予孩子温和的接纳,多引导孩子表达遇到了什么事情、情绪感受是怎样的,和孩子一起尝试解决问题,不要因为生病而给予过多的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允许时,尽量保持常规的生活和学习节奏,正常上学、参与日常活动。

(全文转载于:树洞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