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的结构
心理疏导的结构 |
---|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推荐者:邱立里 |
(中国全民健心网记者邱立里推荐)心理疏导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疏导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影响,形成了心理疏导的独特结构。总结起来,心理疏导主要有如下结构: (一)咨询—指导结构 咨询一词源自于拉丁语“Consulatio”,它的基本涵义是商量、交谈、劝告。在中国古代,咨询一词是分而言之的。据《书.舜典》记载“咨有十二牧”,这里的“咨”是商量之意;《书.舜典》又载“询于四岳”,这里的“询”是询问之意。《韦氏词典》则将其解释“是一种磋商的行为,磋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情的商讨、有关意见的支持,以达到增广见闻,获取建议的目的”。心理疏导过程中的咨询是心理疏导主体通过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教育对象提供的一种帮助。帮助教育对象解除心理与思想上的困惑。指导即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直接指示教育对象做什么,怎么做,想什么,怎样想,应该往哪个方向,应该怎样操作,都一一指明,甚至给予现场示范。 咨询—指导结构是就是心理疏导主体通过对与教育对象通过交流、沟通与协商,直接地告诉心理疏导客体如何说某些话,做某件事或以某种方式行动。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其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和克服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目的。这种结构把心理疏导直接看作一种咨询与指导的关系,把各种东西直接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结构要求心理疏导主体必须要合理运用咨询与指导的技巧与策略,一方面要求心理疏导主体通过倾听掌握心理疏导客体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心理疏导主、客体双方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在心理疏导客体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而且尽可能以建议而不是权威、命令的方式提出(尤其对自主性强,逆反心强的客体)。 (二)说理----开导结构 心理疏导中的说理,是通过说理的方法使人达到豁然醒悟的境界,使教育对象的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在说理的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要根据教育对象的阅历和不同的教育层次,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说服、劝慰、解释以及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帮助他们将某些不良情绪适当地宣泄出来,达到心理平衡,情绪平和上使其能够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事情的发展与真相。在开导的初始阶段,心理疏导主体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与思想的实际状况,巧妙运用各种策略与技巧使其吐露真实想法,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以使他们的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换句话说,这种结构要在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诉求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通过说理对教育对象进行说服、解释、鼓励、安慰、劝告,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对象进行情绪调节,.正确应付消极情绪,有效进行思想转换。 说理—开导结构对说理的技巧比较高。要说服对方,理是基础,但是光有理是不够的,在具体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教育对象寻求思想上的共鸣,使教育双方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基本一致的体验。借助感情共鸣,可以消除对方的对立情绪,赢得对方的信任,营造融洽气氛,从而为说服铺平道路,使对方的心理上愿意接受教育者的劝说或主张。另外,教育者还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激发教育对象的某种情感,使其心理与思想向教育目标发展。说理开导切忌以“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态度,居高临下,以势压人。 (三)对话—分享结构 对话本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分享指的是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共同享受的意思。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对话是一“真理的敞亮”,“思想本身的实现”,和“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对话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主客体的角度看,对话是一种超越“它”(世界),与“你”(世界)建立起来的一个精神上的相遇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话只能发生在“我一你”之间,是“我一你”精神上的相遇,这个意义上的对话是以灵魂的相互转向、精神上的相互回应为基本特征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话则是以一种开放、自由探究的理性精神,共同追求知识、真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和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和重建,是新思想、新观点的生产与创造。一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对话是在人际交互世界之中以人类相互交往、沟通、理解的实践旨趣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其目标在于通过对话,培植社会共感,从而促进社会的有机团结与有机整合。因此,根据对话的哲学涵义,从心理疏导的特点出发,笔者认为,心理疏导视域中的对话是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在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交谈和商讨、倾听和接纳而进行双向的沟通、理解,实现精神互通、共同提高的过程。 心理疏导的对话--分享结构,是指心理疏导主体采用对话的方式,帮助心理疏导主、客体双方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与思想共享,从而引导和启发心理疏导客体理顺思想障碍,端正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觉悟。这种结构强调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双向、平等、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灌输与被灌输、教训与被教训的关系。因此,这种结构要求心理疏导主体要有较高的对话技巧,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种结构尊重了心理疏导客体的积极作用,注意发挥心理疏导客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心理疏导主、客体的关系更加充满信任。但是这种结构,要注重对心理疏导的方向性把握。 (四)启发—引导结构 启发的本意是指开导指点,使其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对于启发·,朱熹注曰,“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心理疏导中,启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理,促使教育对象进行思考与领悟。在具体的心理疏导疏导过程中,启发又可以通过情感启发、推理启发、直观启发等多种方式,来促使对方产生领悟与思考。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客体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取向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当心理疏导客体思想、情感、行为受到内因或外因的影响,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心理疏导主体就要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心理疏导中的引导,不同于教导与指导,它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它强调的是教育双方地位的平等,相互合作和心理疏导客体的自主建构,强调心理疏导客体的主体性,而心理疏导主体只是心理疏导客体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要实现对心理疏导客体的正确引导,心理疏导主体首先就研究客体,了解客体,熟悉客体的思想现状,只有在了解客体、熟悉客体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对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否则,就达不到科学、正确引导的目的;·其次,心理疏导双方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只有当心理疏导客体和主体双方处于一个真正平等的地位,当心理疏导客体能感到同主体之间良好、信任、亲切的关系,他们才能从心理上不知不觉、真正愿意接受心理疏导主体的启发教育。所以,在引导的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要有意识地克服权威意识和权威作风,从“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理解、尊重、爱护心理疏导客体,这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 具体来说,心理疏导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心理疏导客体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应积极帮助客体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与发展等各个目标,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他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激发和提升客体参与心理疏导的过程,积极建构思想品德的要求。那么这就要求心理疏导主体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疏导客体的实际情况,尊重其差异性,并尽可能地满足客体他们的心理疏导需求,“使个体从无道德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需要”。同时,心理疏导主体要帮助客体积极挖掘、思考他们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疏导过程,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 第三,引导心理疏导客体积极反思。不仅要对心理疏导客体具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品德行为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还要对客体思想品德建构过程反思进行引导。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人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是人有意识地认知、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及其结果的能力,它能使人清新地认知、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及其结果,从而使自身更理性、更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活动。启发—引导结构既看到了心理疏导主体的主导性,又看到了心理疏导客体的主动性,调动了心理疏导双方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启发一引导结构,是以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两者互动为基础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既突出了心理疏导主体的主导性作用,又强调了心理疏导客体的积极主动作用,注重心理疏导个体的全面发展。这种结构是适应和服从主、客体共同的需要建构起来的。因此,启发一引导结构是一种科学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心理疏导主体和心理疏导客体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心理疏导主体针对心理疏导客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疏通引导,即让心理疏导客体畅所欲言,又进行科学地引导,帮助心理疏导客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欢迎登陆中国全民健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