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家庭心理教育的内容

2014年03月13日 心理教育 家庭心理教育的内容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6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作者王希永 关鸿羽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卢梭
     这一节的知识核心点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家庭的身心健康教育、家庭的情感教育、家庭的智能教育、家庭中的人生指导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互相补充、相互协调的。
     强调:在家庭身心健康教育中,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的。一个健康心理的人具有的特征是: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面对现实能有平和稳定的情绪、情趣广泛等。教材中还列举了四种表现,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家庭的情感教育中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为子女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在动手动脑创造新事物形象中,体验到欢欣鼓舞;在探索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情绪高涨;在遇到失败时,体验到情绪不安和失望;在正确解决困难、获得成功后,体验成就感的快慰等。
    (一) 家庭的身心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
    身体健康是在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机体功能和形态上的良好状态。具体是指生长发育良好,形态无异常,各器官、各系统生理机能正常,身体无疾病等。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卫生保健部门可根据各年龄指标进行测定。身体健康还表现在身体的良好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上,即一个人在运动时表现在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协调等方面的素质,和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等基本动作的水平上。此外,健康的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很强,对周围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保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和谐。
    心理健康表现在一个人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和内部心理活动同外部世界的协调上。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他们能面对现实,具有平和稳定的情绪,情趣广泛。心理健康还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上,诸如在入学、谋职、友谊、婚姻等问题上能随机应变、正确处理;心理健康还表现为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智力发展良好,具有创造精神;心理健康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态度积极,冷静沉着,试图运用有效方法解决问题,而不知难而退,气馁消沉;心理健康的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主动热情,尊重、信任、赞美等积极情绪多于畏惧、憎恶、嫉妒等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是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在人生各阶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促进和增强心理健康需要多方面活动内容。如:加强对人体脑神经系统保护及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键服务;参与使心理需要获得满足,情绪困扰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有益活动;改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强化社会组织的心理卫生功能等。
    心理健康是教育的目的,心理卫生保健是教育的手段。就家庭教育来说,加强对子女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工作,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教育内容:
1. 生理卫生保健
    家庭为了保证其正常和幸福的生活,每个成员都应做定期的健康检查。作为家长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子女来说,首先应该全面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对照正常儿童身心发展指标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其次,应针对子女不同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特点,了解他们对能量及营养素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合理膳食,并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再次,家长要注意疾病的防治工作,在定期的、全面的体格检查中,及时发现各种病症的早期症状,采取必要的防治手段;同时,还要为子女制定合理的家庭生活制度,安排充实、健康的生活内容,鼓励子女参加有益健康的体育活动;注意活动中的安全卫生教育;此外,还要注意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做好环境卫生;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子女,还必须进行适时的青春期卫生教育。
2. 家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一般分三个层次。一为初级预防,这是积极的预防,指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地充实和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条件;二级预防是指对子女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防止其发展;三级预防则指预防曾患过心理疾病已恢复健康的患者病情的复发,或减少和排除心理疾病可能引起的残障现象。作为家长,首先要加强对子女的初级预防,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保持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丰富健康的生活内容等。对于二三级预防更不能忽视,如发现子女有心理疾病的征兆,应及早求医,家长积极配合心理保健医生,做好心理卫生工作。
    具中国心理学会年会提供的数字: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青年报公布的数字表明:有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更有24。39%的孩子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提醒我们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时时关注.
高材生变成“废品”
        江西边远贫困山区28岁的汪某,国家某名牌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因儿时家庭关系不和,父母经常吵闹、打架,致使他在恐惧、惊吓、不知所措中长大,母亲喋喋不休的唠叨、父亲过分严厉的管教都给其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其形成了孤僻、离群、自卑、不自信的性格,造成学业有成后出现心理障碍,又因没能及早发现进行早期干预,使国家培养出的高材生,变成了生活中的“废品”。现实生活中,他孤僻;自卑,不敢讲话,一讲话就害怕得罪人,无社交能力,穿衣不符合季节,夏天穿棉衣,冬天穿单衣,并怀疑自己有胃肠道疾病。下班回家后,自觉脑于一片空白,不停地摇头、嘴动。
        心理专家说,汪某早期出现心理问题时,没能及时诊治,终于造成了重度精神分裂症。
        作为国家多年培养的高材生,汪某却无法将自己的才智奉献于社会,这一发人深省的事实,的确值得许多家长认真反思。从汪某的病例来看,问题首先出现在其父母感情不和上。父母的争执让幼小的汪某在不知所措中出现了忧郁。他提醒那些感情不和的父母,应该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即便出现问题,也应该避开孩子来解决,千万不要因此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 家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受认识制约,推动人们有所追求和奋斗的心理驱力,是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使儿童的道德意识升华为信念,形成道德情感,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达到统一的心理动因。家庭的品德教育是紧紧围绕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这四个方面进行的。作为父母,要使子女在家庭中形成精细的、温存的、敏感的、富有同情心的心灵。
     要教育子女不仅用头脑和理智,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心灵去认识外部世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知、情、意、行这一道德结构中,知是道德品质的理智特征,表现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上,也表现在道德是非观念上,如对善恶、荣誉、幸福等的认识,它是道德行为的前提。而且,作为道德品质的情感特征,它具有强烈的驱动力,能激发人们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它调节着个人言行,指导道德行为方向。只有借助情感教育,美化子女的心灵,才能使他们学会做人,正确地去追求人生价值。一个人的高尚情操、良好品德,首先是童年时代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们从小开始就思考好坏、善恶问题,多数是从父母那里去寻求答案。作为父母,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使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健全的个性,发展积极的情感。
    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从家庭中得到直觉的道德形象的情感体验,而且从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身上受到具有社会性内容的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是非观念,善恶标准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养成爱劳动、爱科学的习惯,具有责任心、义务感等。
    父母的职业、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期望,在对子女的情感教育中产生了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研究资料对386名幼儿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及对子女的期望,对幼儿形成积极情感和良好品德均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职业及期望指向等因素,都会转化为对子女的日常要求,并始终反映和渗透在家长自己的行为、态度和习惯上,进而影响到子女的情感和个性。家庭悲、喜剧,究其根源,是“情”的巨大作用,产生于爱子之道。有的家长因溺爱,导致子女堕落,有的恨铁不成钢,爱子极深反而铸成家破人亡的惨案,这皆出于情感,或操之过急,或方法不当。家长对子女情感的投射越强,越一致,教育的影响力就越大;家长对子女的感情投射不足或不一致,反映出的亲子关系就会不正常、不稳定。有资料证明,儿童家庭教育中,交往关系、照护程度、控制程度、约束程度几方面反映的亲子关系与儿童个性发展的相关程度很高。交往过低,或只限于父母交往,不利于儿童社交发展,在人际交往中易产生紧张、忧虑;父母对子女照顾过多,易使儿童行为无主、幼稚、拘谨、过分敏感、易感情冲动;约束过严,儿童行为退缩、依赖性强、易产生紧张和焦虑,也不利于形成儿童自我约束。上述表明家庭情感教育在子女品德、个性形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人们在判断事物是否符合个人认定的真理标准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以理智信条为基础的。在家庭教育中,注意提高子女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发展他们的理智感,使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才能维护真理,反对谬误。一个人具有高尚的理智感,才会成为为正义和真理奋斗的革命者和科学家。理智感的发展是在与他人交往、学习他人经验、掌握社会行为准则中实现的。作为家长要为子女提供交往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化水平。父母和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为了避免使子女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限制子女同他人交往,使孩子习惯于孤独地生活,其结果不但影响了子女个性社会化的进程,也影响了子女高尚理智感的形成。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直接影响情感教育效果及其道德品质发展水平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意识在儿童品德发展和个性形成中具有定向和调节控制作用。当他们意识到个人在社会生活的道德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道德观念将随之提高,并促使他们主动去掌握有关的社会经验和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利于道德判断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的培养,有助于道德情感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 促进子女道德感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感是由别人或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相信的道德标准引起的,诸如对他人做了好事的敬慕感、自愧不如的惭愧感、个人做了好事的自慰感、做了错事的内疚感等。道德感取决于复杂的情感对象是否符合个人的道德信条。当人们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时,也就是说,他们的社交活动得到满足,自尊自信得到肯定,求知求美的心情得到理解时,便会产生积极奋进的情绪体验,由此影响他们的动机、目的、爱好、理想、世界观的形成,影响他们对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节操、正直等道德情感的发展。一般说来,积极进取的心态,促使儿童的道德水准有所提高;消极的心态,会改变儿童原有的品德特征。
    在儿童道德感的培养中,家长的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生活目标、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父母不和、分居离异对子女道德情感的形成会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材料表明,4~6岁的离异家庭与同龄的完整家庭的儿童存在心理差异。离异家庭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控制能力、乐观——悲观情绪均差于完整家庭的儿童,且他们所具有的“问题行为”多于完整家庭儿童。4~6岁是儿童个性奠基阶段,此时所造成的心理偏差会对日后的发展与教育带来很大影响。
3. 促进儿童美感的发展
    美感教育是家庭美育的基本内容。美感是指周围的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中人的言论、行为、思想符合人美的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家庭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美感教育有陶冶情操、塑造心灵的功能。儿童美感的发展是开发智力、启迪创造才能、培养意志、净化灵魂、愉悦精神、增进健康的钥匙。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美的情感教育是以认知为基础,通过想象自由扩展和抒发,与理解的浓度密切相关的。由此可见,家庭以美感为内容的情感教育与理智感、道德感的发展相联系,包括思想美、品德美、情操美、性格美、习惯美、语言美、行为美、风度美、仪表美等多方面的内容。家庭情感教育在促进上述各方面的美感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感受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表达美的能力及丰富的审美情趣等。
    家庭情感教育中的美育,应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婴幼儿期间,以引导他们到大自然、艺术世界中去培养对美的兴趣和爱好为重点,使之注意欣赏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现象,并利用游戏活动促进美感的发展,在丰富生活印象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童年期,则应以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形态的直观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力为重点,加强儿童对情感的理性调节。在少年期,以审美的理解力,广泛的审美情趣、审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为重点。青年期则应以培养青年按照美的规律提高审美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重点,重视高尚审美情感的培养,正确审美观的教育。
4. 促进儿童实践感的发展
    人们在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情绪体验是家庭情感教育的又一个内容。儿童在劳动、学习、运动、游戏等实践活动中,或因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或因掌握了某种技能技巧,也可能通过努力探索取得了满意成果,都会带来积极的愉快的情绪。而枯燥单调、消耗精力、过度疲劳、紧张或毫无成果,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
    实践感的范围、内容、强度有所差别,家庭情感教育应以促进积极、强烈的高级情感为重点。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当前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劳动实践在情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家长,要教育子女把劳动作为人生必要的活动,作为克服困难焕发朝气的源泉,作为顺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受,使子女不仅对劳动过程,而且对劳动成果产生愉快和珍惜的情感。
    为了培养子女热爱劳动的情感,家长必须摒弃包办代替、过度教育的错误态度,树立“人才自古多艰难”的教育观念,对子女适当施以必要的劣性刺激(艰苦的、困难的、劳心劳力的),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实践感范围内,还有一种与创造性劳动有关的情感形态,即创造感。
    未来世界需要创造性人才,应在早期家庭教育中重视创造感的培养。家长需为子女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在动手创造新的事物形象中,体验到欢欣鼓舞;在探索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情绪高涨;在遇到失败时,体验到情绪的不安和失望;在正确解决困难、获得成功时体验到快慰等。
    当今的社会由于社会竟争的日益激烈,孩子的学习压力也日渐加重,情感冷漠方面的引导亟待加强。很多调研结果显示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着情感冷漠的现象。
我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一天高中一年级的涛涛放学回家,看到爸爸趴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但涛涛竟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抱起足球就要出去踢球,就在他要出门时,爸爸用微弱的声音叫住他说:“涛涛,你给我倒杯水吧。”涛涛说:”你自己不会倒呀?”爸爸又说:“你快去把你妈妈叫回来”。涛涛刚才回来时看到妈妈就在菜园里除草,只有两分钟的路程,但涛涛急着出去踢球就边往出跑边说:“你自己不会叫呀。”随后抱着球就冲出了家门。
    天黑了,涛涛抱着球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爸爸已经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医生说,要是早半个小时送到医院也许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一个如日中天的生命就这样离去了;一个家庭倒下了一座山。
    这是多么令人心寒的悲剧呀。假如涛涛是一个有责任心、懂得关心别人的孩子家里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这是值得反思的,难道这样的责任能都是孩子自身的吗?我们做家长的是否教给了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关心家人、如何负起学习以外的责任?
(三) 家庭的智能教育
    家庭智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子女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智力才能,培养技能技巧等方面。
1. 扩大知识领域
    儿童智力才能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实现的。为了发展子女的聪明才智,注意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陈鹤琴先生说过:“教儿童直接与大自然大社会相接触,发现环境中的新事物,认识周围的世界”。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从古至今,周围世界,大自然,大社会是人类智慧取之不尽的源泉。而好奇心则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途径。因此,家长要重视以生活为扩展知识的教材,以培养好奇、求知的愿望为手段,对子女进行启迪智慧的教育。
2. 发展智力才能,培养智力品质
    在人的智力结构中,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是基本因素。培养子女全面、正确、深入、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专心致志、精神集中、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及时、准确、敏捷、巩固的记忆力,广阔、深刻、独立、灵活、逻辑、创新的思维能力,丰富联想,自由创造的想象力,都是发展其智力才能的必要品质。其中,创造力的培养是智力才能发展的核心因素。研究资料说明,富有创造力儿童的特征,反映在下述方面:
    常常专心地倾听别人的讲话;说话和作文时常常使用类比和推断;能较好地掌握阅读、书写和描绘事物的技能;喜欢对权威性的观点提疑问;爱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爱好细致地观看东西;非常希望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即便在干扰严重的嘈杂环境中,仍埋头于自己的研究;不大注意时间;常常能从乍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相互联系;即使走在街上或回到家里,仍然喜欢思考课堂上的东西;
有较强的好奇心;常常自觉地运用实验手段进行研究;喜欢对事情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努力去证明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很少有心不在焉的时候;常常将已知的事物和学到的理论重新进行概括总结;
喜欢自己决定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喜欢寻找所有的可能性……因此,家长在发展子女的智力才能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疑问性、好奇性、创新性、目的性、坚持性、自制性和兴趣性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3. 培养必要的技能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技巧是聪明才智的重要表现,将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运用于问题情境中,则是智力操作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创造条件,使子女有既动脑又动手的机会,并督促子女加强练习,使之在心智与动作的协调下,逐步形成迅速、准确、自动化的熟练动作。家长可以帮助子女经由音乐、舞蹈、绘画、美工、体育运动、弹琴、书法等途径,练习掌握动作的技能技巧,也可以结合子女解代数、证几何等数学计算及语言学习,培养他们的心智技能技巧,这是培养子女聪明才智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子女的技能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使他们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当子女产生强烈的动机,情绪稳定、兴趣浓厚、高度专注之时,掌握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解决问题就比较顺利。
    因此,在家庭的智能教育中,应该同时加强对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才能,技能技巧的掌握,不仅依靠左脑,更重要的要依靠右脑的积极活动。传统的教育主要重在左脑机能的开发,根据现代科学左、右脑分工理论,要提高儿童的图形、空间、形象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发展儿童的观察力、判断力、创造力、自主力及社会适应力,则需要重视对儿童右脑潜能的开发,真正做到人体潜能的全面发挥。这是关系到提高人的智能素质,造就现代化人才,使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大事情。 
 作为家长,关心右脑开发这一新的领域,并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对右脑的实际训练,如加强对左手、左脚的训练;直观图形、音乐、绘画的训练;构思遐想,创造形象的训练等,都能为儿童提高右脑的活动能力和大脑的敏锐程度提供良好条件。
家庭的智力开发给孩子一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田晓菲:13岁出版过两本诗集;14岁考进北京大学英语系。
晓菲两岁时,当爸爸给她朗读诗歌时她就特别喜欢听,还缠着爸爸让爸爸教他,自己常常捧着一边是图画一边是汉字的儿歌集,高高兴兴地边看边念,很快就记住了。这让教育孩子十分细心的爸爸妈妈感到十分的高兴。及时抓住孩子的学习兴趣,决定从儿歌入手,培养女儿学习语言的能力。
在晓菲五岁时爸爸精心挑选了几十首适合孩子读的古代诗词,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什么“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诗中有人物,有意境,有情趣,有故事,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每天教晓菲一首,从念读到理解、背诵,这下子可把晓菲吸引了。她背背,听听、记记很快全都记住了,认识的字也渐渐多起来了。语言的修养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陶冶。
    就这样晓菲的爸爸妈妈从儿童心理学出发,由浅入深地对晓菲进行培养,再让晓菲在玩中学,这样晓菲的进步非常快。他们为了加强识字训练,经常在家举行查字典比赛,爸爸、妈妈、哥哥和晓菲四个人都参加,由一个人在报纸上随便指定一个字,看谁先查出来。孩子们是好胜的,总是惟恐落后,拼命快查。晓菲查出来了,就表扬她,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爸爸妈妈经常故意输给她,她非常喜欢这样的游戏,每天都缠着家人培她玩。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这样的家庭学习环境,让孩子学的轻松、玩的快乐、长的健康。
(四) 家庭中的人生指导
1. 人生观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许多选择,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正确和错误的看法,即好与坏、是与非的判定。涉及人类生活问题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应该教会子女面对人生,做出各种正确的选择。中国教育家杨贤江主张对青少年实施“全人生指导”,着重提出了育人过程中培养“勤勉、执着、奋斗”三种人生品质。首先是勤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注意培养子女勤勉精神。勤勉精神源于劳动,在人生观指导中,家长应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正如英国诗人肖伯纳说:“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幸福生活,我们就没有权利享受任何幸福,正如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
     他告诫人们,幸福来源于劳动,价值依靠创造。家长要教育子女懂得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体验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同时,还应教育子女懂得劳动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否则个人价值无从体现。只有在劳动中,儿童经过实践,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我中心观念逐步得到克服,理解个人、集体、社会的正常关系,从而学会调节和结束自己的行为,服从集体和社会的需要。人生指导从早期幼儿开始,要培养他们执着追求和勇于奋斗的品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生活充满情趣。兴趣是智慧的钥匙,也是理想追求的源泉。利用游戏指导幼儿体味人生情趣和快乐,是卓有成效的手段。对少年儿童来说,家长为了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人生观,要着眼于解决好独立性与依赖性、反抗与服从、闭锁性与开放性的心理矛盾;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友谊,培养良好的兴趣和志向,使他们顺利通过“危险期”。青年时期是确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理想是人生观的精神支柱,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应注意帮助青年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从选择生活道路、确立生活目标开始,帮助他们选择未来职业,并逐步明确做人标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正确处理公与私、劳与逸、荣与辱的关系影响着人生观的树立。对青年进行人生观的指导,要从培养他们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国家做起,并以帮助他人、服务集体、报效国为荣,以追求个人安逸、损害他人、影响集体和国家利益为耻。
人生观的缺失导致孩子对生命的轻视:
     请看一段媒体报导:2004年12月27日清晨6点,家住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的13岁少年张潇艺,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小区电梯下到一层赶往学校,而是坐电梯上到了小区的最高层,然后纵身一跃,以最极端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在坠楼现场,民警发现了张潇艺的4份遗书。他在遗书中写到:“我崇拜的是SHE、守望者,他们让我享受到了一种快乐的感觉。我有三个知心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遗书中所说的知心朋友,全是电脑游戏《魔兽争霸》中的人物,而这正是张潇艺生前最喜欢的一款电脑游戏。
  在儿子的遗书中,作为父亲的张建华,丝毫没有发现儿子对父母亲和家庭的半点留恋。
  张建华:平时和孩子沟通比较少,因为我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因此也没太在意。
  张潇艺在遗书中还流露出对现实自我的失望:
  “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
  “虽说人生都有很多闪光点,可我的那些,都是少得可怜……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来世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会是最好的孩子的!”
  张潇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是什么让这个13岁的少年不顾一切纵身一跃?他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孩子身上缺失了什么?从这个案例来说是亲情沟通的缺失,他爸妈也承认跟孩子沟通太少, 所以孩子一下钻到网络中,他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有人跟他沟通,有人管他的事情,在这里,他找到了自我,一个帖子发出去有很多网友回复。而回到现实中他是迷惘的、无助的、自责的。爸爸妈妈没时间关心他内心的矛盾,也没有给如何热爱生命、如何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指导,当孩子走上了这么一条不归路时爸爸妈妈愕然之余,追悔莫及,但却已回天无力。

2   学习指导
    学习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和任务,教会子女学会学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的学习指导,指对子女的自学辅导,提高子女自学的积极性,教会子女掌握自学方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在学习指导方面,会有不同的效果。然而作为家长,都应该关心子女的学习,并尽个人的努力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学习的目的,是学会生存并获得发展,是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技术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激励子女产生勤学的动机和善学的动力。家长在子女学习的目的导向上,应破除光宗耀祖、追名逐利的狭隘观念;要脚踏实地,不可要求过高。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一要帮助子女在学习中掌握疲劳度。疲劳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疲劳达到一定程度,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为此,家长要引导子女学会分配时间,掌握劳逸,使他们的大脑能够积极紧张又有弹性地工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要帮助子女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不可一味追求数量,不顾质量,因负担过重而厌学;注意学习内容的少而精,并引导子女发展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三是家长指导子女学习方法要多样,运用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四是要为子女创造整洁、安静、有条理的学习环境,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学空间与时间。
    家庭的学习指导,在引导子女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外,还要鼓励他们进行课外学习,这是一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灵活多样的自学,可以帮助子女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和自学能力。家长注意帮助子女选好课外读物,创造条件与他人交流、讨论,达到开阔眼界,启发思考的目的。
在家庭主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但同时提醒家长不要走进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的误区:
    一位高一学生的母亲非常苦恼,她含辛如苦的教了儿子8年,可现在非常的茫然,她就像孩子的拐杖,离了她孩子就不会学习,她来咨询专家,专家问:孩子小的时候你是怎样教育的?这位母亲讲,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她就每天在家辅导孩子各科的功课,陪孩子学习,孩子有不懂的问题,一叫妈妈,她就告诉他这道题怎么做,那道题怎么做。孩子养成了习惯:有问题找妈妈,这位母亲可谓尽职尽责。她是一个高中生,等孩子上了初中,她觉得辅导孩子有些吃力了,于是她就到书店买来孩子学习的全部教科书,在家背课,背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全部课程,比老师还辛苦,孩子就这样习惯了有问题找妈妈,儿子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的高中,上了高中以后,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再问去妈妈时,问了三次,这位妈妈无奈地说:“儿子告诉你吧妈妈实在不行了。”儿子耷拉着脑袋悲哀地说:“妈妈你不行了,我也完蛋了。”这个例子就引起我们思考,这个母亲辛辛苦苦8年她的失误在哪里?的确我们经常传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父母是不是教孩子具体知识的教师,不是,父母应该是孩子怎样做人的教师,是人格的教师,品德的教师,即使你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甚至是一位博士,但教学的许多规律你可能不懂,应该教孩子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而这些正是做人的问题。这位母亲正是走进了这样一指导的误区。

3. 职业指导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选择最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做好各方面准备,家长应担负起职业指导的责任。研究资料说明,一个人的价值观、周围环境、心理因素、教育影响、文化水平都会影响其职业选择。家庭中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其谋职的态度也会产生影响。金斯伯格(美)提出了职业选择的理论,指出个人职业选择的四个阶段:
一、幻想期。1岁以前的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幻想自己想做的事。
二、试验期。11~17岁的青少年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能力,做试验性选择。
三、现实期。18~20岁的青年,根据现实因素(如教育机会,职业需要等),作实际考虑。
四、具体化阶段。20岁以后,确定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并就此做定向的奋斗计划。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大中城市学生高中后分流确定职业定向;广大农村多数在初中后分流,确定升学与就业的专业定向选择。作为家长,应在分流之前,根据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特长以及子女的兴趣、志愿,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选择指导职业指导中,家长可根据子女的早期家庭经验,帮助子女选择职业。研究证明,儿童的早期经验与择业倾向有某种联系,如受到家长关心爱护、严格要求的孩子,倾向于选择与人关系密切的职业;被排斥、忽视的孩子,倾向于选择与人不产生关系的职业;过度保护,过度教育的孩子,基于防御性,也可能选择与人不产生直接关系的职业;有些在家中受到排斥的孩子,为了情感上的补偿,也可能选择与人有关的职业。这种“职业选择早期决定论”的主张,认为家庭氛围不同,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择业态度、兴趣和能力。从这个意义说,家庭教育的职业指导,具有超越具体的职业指导的宽广含义。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长依据个人的价值观,强制子女早期职业定向,或家长意志强加于子女的现象。由于他们忽视了子女心理素质、生活环境以及其它因素对职业选方面的作用,家长对子女的主观择业导向往往是失败的。
请看这样一个实例:
    小峰的父母是一对很有事业心的家长:工作勤勤肯肯、事业都蒸蒸日上,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却缺少智慧而独断专横。特别是在孩子高考后填志愿时的职业选择问题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小峰小时就很喜欢他的小舅舅,小舅舅在一家星级的酒饭店做橱师工作。每当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小舅舅就像变戏法一样做出那么多好吃的,特别是小舅舅用蔬菜雕刻的各式各样形状菜肴更是让小峰喜欢的不舍得吃掉。所以一到姥姥家小峰也喜欢在厨房里帮小舅舅忙,并常说长大做个好厨师。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按照自己的实际考试的情况选择了一所很好的旅游学校学厨师专业,但却遭到爸爸妈妈的强烈反对,但小峰坚持己见决不放弃。没有想到的是,在填报完志愿的最后时间,爸爸妈妈竟偷偷把志愿修改了,又找人帮忙、疏通关系,最后小峰被一所高一级的学校“人力资源管”专业录取了,爸妈的理由是这个专业又体面又有前途。小峰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看到录取通知,小峰傻眼了,并提出抗议,坚决不学,不然就复读明年还报考他喜欢的厨师专业,不然就不上大学了。爸妈哪里听小峰的抗议家人一起劝说,“费了那么大的劲好不容易办成了,怎么可以不去,拖也要把你拖去。”后来经家人同学劝说,小峰总算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学校。学校正式上课了。但小峰一看到老师讲的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就感到无比的厌烦,脑海里总是想着学习厨师专业该是多么的有乐趣呀,并时常梦想着转专业。但,爸爸妈妈无情地说:“死了这条心吧,就给我学这个专业!”当爸爸妈妈离开学校,小峰无法排泄自己的苦恼和无奈,于是他一头扎进了网吧,上网、打游戏,开始还应付一下学习,后来干脆连教室都不去了,家里给他寄来了生活费,他拿着钱就一头扎进网吧,老师和同学谁也找不到他。
第二年就因为挂科被学校劝退。现在已缀学四年了,还是每天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4. 交友指导
    儿童从三四岁开始,便产生了与同龄伙伴交往、玩耍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交往要求日益强烈,并不断扩大交往范围。但是,学龄初期儿童在交往中,情感表现脆弱而不稳定,并无深刻友情。进入少年期,在自发性合群心理和兴趣倾向的支配下,儿童有了比较稳定的交往范围,在三五个称为“知心朋友”的小群体内活动,增加了伙伴朋友的依存关系和友谊交往。同时,在少年性萌发期,对异性伙伴产生了好奇、害羞、喜欢接近的友情到了青年期,子女横向交往范围扩大,打开了视野,他们突破了封闭型交往圈,交往活动面向社会,结交志趣相近,需求、利益一致的朋友,社交内容丰富,交往方式日益多样化。家长对子女的交友指导,应着重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教育子女正确认识交往中的角色关系,使子女理解不同的交往关系具有不同的行为准则,交往中分寸适度;教育子女在交往中做到自尊、自重和关心他人,使交往关系协调正常;以科学态度对待青少年阶段的异性交往问题,引导子女正确处理友谊、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爱情与道德的关系,预防早恋,尊重社会习俗。
    初中一年级开学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一向不爱讲话的韩莉莉,的这段时间好像更不爱她讲话了。老师找到莉莉想与她聊聊天,可是莉莉一句话也不说,眼神呆滞、精神迷离。后来妈妈领她去了医院,医生诊断的结果莉莉得了严重的自闭症。妈妈感到莫名其妙:“怎么会呢?我的女儿怎么会得自闭症呢?”大夫询问了原因,莉莉的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女儿得病的罪魁祸首,抱着女儿大哭:“都是妈妈的错,都是妈妈的错呀”。
    原来:莉莉四岁前妈妈和爸爸的工作忙,把莉莉关到了姥姥家,由姥姥照顾,姥姥一个人生活,而且是个性格内向的老人,每天除了给莉莉吃饱穿暧外很少与莉莉交流。姥姥怕莉莉磕着碰着、怕莉莉弄脏衣服、怕别的朋友欺负她,所以从来不让莉莉出去与小朋交们一起玩。姥姥带着莉莉来回在在小区里走,也总是独来独往,莉莉看着小朋友们玩的开心不想走时,每次都是被姥姥硬拉到家里,给她个玩具了事。有时莉莉就扒在窗户痴迷地看着小朋友们玩耍。
    四岁后莉莉回到妈妈身边,妈妈爸爸每天上班后就把莉莉一个人锁在一个大铁门的家里,每天莉莉除了看电视就是在那个铁门的缝隙中企盼着;企盼着邻居的小哥哥放学后两人可以隔着铁门看一本画册,这时莉莉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哥怎么还不放学?”后来邻居的小哥哥搬走了。。。。。。莉莉又盼望着妈妈下班回来,可以和和妈妈聊聊天,玩玩游戏,可是妈妈太忙了。。。。。。这时的莉莉常说的一句话:“妈妈怎么还不下班呢?”
    上学后莉莉因为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会交往,不会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所以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莉莉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中渐渐由胆怯变得自卑,又由自卑变得内向,又由内向发展成了自闭症。。。。。。
5. 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指导
    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内外环境的迅速变化,社会与家庭对子女的高期望与家庭教育中违反科学的现象之间的矛盾,都会导致在子女身上出现某种违背社会规范(法律及习惯规范)的反常行为。对此,家长有责任配合学校与社会,对子女进行必要的教育指导
     首先是与学校合作,充实教育课程,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其次,要注意培养子女的自尊心,创造丰富生动的、子女乐于接受的家庭教育环境;再次,加强对子女情绪的指导,培养他们受挫折的耐受力;此外,正确采用鼓励与批评的手段,帮助子女矫正越轨行为。家长对子女的人生指导是贯穿在家庭生活之中的,同时,必须同学校教育、社会生活密切配合,方能卓见成效。指导子女正确面对人生。顺利成长、完善个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他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这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教育问题。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子女理解并遵守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
    第一,尊老、养老、善待父母,注意孝道。我国是具有优良传统的礼仪之邦,尊老、养老是社会公德。现代社会也应注意孝道。作为子女,对于父母、岳父母、公婆、祖父母、外祖父母,以至养父母等长辈都应尊敬,并承担赡养义务,使老人在正常的伦理关系中愉快生活,欢度晚年。尊老主要指尊重老人的人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意见,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遇事共同研究,寻找解决办法。养老指要保证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老人年迈体衰,卧床养病的时候,子女能够细心照料、耐心服侍。
自尊心、孤独感、智力退化、怀旧现象是老年人普遍的心态,作为子女要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善待他们。
    现代社会是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发扬优良传统,提倡孝道是社会生活的正常需求。但新社会提倡的孝道,具有新的内涵,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对待家中老人应以爱心为本,给予关怀照顾;子女尽孝应有理智,不可置老人于不顾,也不可走入极端;子女尽孝应以遵守社会法律为原则,不因亲情行违法之事。我国“文革”以后,人际关系遭到破坏,正常的亲情关系也有待恢复,这是现代家庭伦理教育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形成正常的亲子关系。父母抚养子女是自己的天职,也是社会义务。父母对子女的抚育不仅表现在体贴入微的生活照顾,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体现在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满足必要的精神需求方面。父母对子女不仅负有养育责任,也有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培养成才的义务。从德、智、体诸方面精心培育,促其全面发展。作为家长,还应正确对待子女犯错误或失足犯罪的问题,主动弄清原因,热情帮助,耐心诱导,帮助他们改过自新。总之,父母子女之间是平等、民主及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只有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子女在愉快幸福的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第三,与亲友的良好关系。亲友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于子女是良好的人生教材。平时的书信往来,相互拜访;遇到困难时彼此相助;婚丧、年节时的礼仪相待等,不仅是促进家庭成员向心力的因素,也是教育子女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契机。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的封锁型交往,扩大了青少年、儿童的视野,开展了意趣相投的社交。纵向有老师、师傅、长辈、领导;横向有伙伴、同学、朋友、同事等,具有丰富的社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