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教育的原则
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马卡连柯
这一节的重点是:掌握正确导向原则、理性施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要求适度原则、教育一致性原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是相互联系的。
结合现实重点强调:正确导向、理性施爱、教育一致性原则。
(一) 正确导向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社会与家庭期望的目标成长。家长的教育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地位、人生哲学、个人性格、榜样示范等。其中,父母对人生的看法,决定着教育子女的主要方面。每个家长都是按照个人理解的人生幸福与成功教育子女的。对人生目标及信仰的认知,并据此在社会生活中确定个人的追求和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家长的价值观受历史和社会的制约,并与其思想水平、社会生活环境、文化程度、职业特征、个性特点都有密切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家长是以知识的多寡、技能的高低作为衡量人才、体现价值的标准,是以追求高学历、高智能为家庭教育导向,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求学期望高,要求严;有些家长视品德、个性优劣为人才的标准,注重对子女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子女行为品德的精雕细刻;也有些家长以功利主义为教育导向,主要表现在鼓励子女追求功利的满足……
有些家庭则因家长之间价值观念的分歧,在家庭教育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着目标不一、宽严无度、要求无常、矛盾的教育态度与方式。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明确、自觉的培养方向和系统严格的教育要求。但不论家庭教育的导向是否明确与自觉,家长的思想言行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同样深远的。假如每个家长都重视自觉地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子女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必然能收到改善家庭教育,提高育人水平的成效。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家庭教育价值导向的具体体现。只有当家长以培养能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好后代为教育子女的目标,重视充分挖掘子女的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并能因此增进更多人们的幸福和我国现代化进程时,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尊重子女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他们的某些缺点也将随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得到克服,从而挣脱传统的世俗观念的束缚,与子女平等相处,关心他们的进步,注重情感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注重耐心说服,循循善诱,这种民主型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正是现代化价值导向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反映。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子女视为私有财产,以功利主义的观念教育子女,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限制子女的个性发展;也有的家长强调亲情,以情感处理伦理道德关系及日常生活,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理智因素,对子女迁就纵容,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上述情况正是专制型和溺爱型家庭教育中个人取向、情感取向的具体反映。有些家庭成员间的教育价值观念不同,有的甚至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子女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的矛盾型特点。家庭的教育价值导向,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教育态度与方式又决定了教育效果。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开朗热情、独立自主、智能优良、情绪稳定、善于交往、开拓创造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是家长正确导向,采用良好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的结果。
子女个性发展中的弱点,诸如幼稚、反抗、神经质、依赖、不安、自我中心等表现,无不与家长的教育导向、教育态度与方式有关,有些弱点则是不正确导向和违反科学的教育方式的直接后果。
为了能够面对人类社会的严峻挑战,使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成为造就人才、造就社会栋梁之材的摇篮,应该提倡家庭教育的科学化,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家庭教育在基本取向方面的自觉性。
(二) 理性施爱的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坚持科学的教育。
爱是父母的天性,也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无私的爱,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化力量。由于家长对子女爱之深、知之切,他们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子女的喜、怒、哀、乐,能够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对子女循循善诱,耐心教育。
家长热爱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针对子女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进行教育,既不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也不听之任之,任其自流,这种爱是理智的爱。
当前,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存在着单纯的主知主义或主情主义的倾向。
主知主义认为,重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以理智为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种认识下,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从严、从难,强调说理,有时将家长的意志强加于子女。
主情主义认为,情感是教育行为的动力,重在培养子女的道德感,以感情为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他们往往因爱之过度,缺乏理智,导致教育的失败。只有理智与情感的结合,理智施爱,才能既保证家长在教育中的冷静、客观态度,采用科学育人的方式方法,又保证子女在道德意识发展的基础上,道德情感得到培养,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促进子女个性的健全发展。理性施爱要求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首先要教育子女理解和掌握道德评价的是非善恶标准及在满足道德需要时获得的道德体验,如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等。儿童的道德观念、道德感的形成与发展经历着从直觉到自觉,从自我到社会的发展过程。年龄幼小的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往往是由直接情境引起的,自觉性较低而又以道德体验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由于某种道德事物形象的联想的激发,比较自觉的情绪体验得到发展;随着身心的发展,那种伴有道德理论思维的,更加自觉的道德体验得到发展。一旦子女理解了某种行为或道德规范的意义时,就会产生更加深刻而稳定的道德体验,并由此改善自身的道德状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当这种道德行为准则在儿童头脑中形成了坚定而持久的观念时,便会自觉遵守,力求实现,并能在复杂多变,具有道德冲突的情境中克服外在和内在的困难和障碍,坚决执行。
一般来说,儿童总是先有某种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后,才会逐步形成道德信念,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复杂的、长期的教育影响过程。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坚持理性施爱,以情动之,以理教之,有助于子女将客观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道德要求,形成良好品德行为,完善个性。理性施爱表现在,根据正确的教育目标,严格要求子女。严格要求只有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尊重和信任又是在热爱和理解子女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家长,既要看到儿童身心不成熟、幼稚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具有极大可塑性,可以接受培养教育的一面,更要理解孩子身心迅速发展,拥有巨大潜能,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的方面。因此,要贯彻理性施爱的原则,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还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家庭教育的理性施爱原则,要求家长既要有身为父母、热爱子女的亲情,又要有师长教育学生的师情,做到爱而不纵,严而不苛,教育有度。
(三) 启发诱导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承认子女在学习、成长中的主动地位和独立人格,注意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努力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是启发诱导原则的意义所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运用启发诱导原则,注意调动子女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内在动因与学习、行为的责任感结合起来,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启发诱导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信息诱因、恰当期望等激励因素,激发子女的行为动机和为达成目标的意志行为。从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看,许多家长都采用了各种激励手段向子女进行教育,有的偏于物质激励,有的偏于精神激励,有的注重学习成绩的激励,有的注重行为品德的激励。在激励过程中,有的家长期望值过高,施以高压强制性教育,有的激励无度,情绪无常,有的则激励手段,意向相悖,使子女无所适从。这些都是违背启发诱导原则的片面性手段,往往会导致教育的不良后果。
家长运用启发诱导原则,要注意家庭影响的整体性、适度性、有序性和动态性。整体性是指家庭要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教育,对子女施教一体化的教育影响。每个家庭成员,各方教育影响应该全面一致,前后贯通。适度性是在启发诱导中,运用激励手段的刺激量要适当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如他们的认知能力、兴趣、需要、情绪、性格等掌握激励因素变量的适当分寸,则可望收到启发诱导的良好效果。有序性要求启发诱导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应前后有序,否则不利于帮助子女维持稳定而持久的积极主动性。
动态性要求家长在向子女进行教育时,启发诱导的激励方式和程度,应充分考虑他们身心发展的动态过程,使家庭教育作为外部影响,同子女内部环境的矛盾运动同步适应,才有利于内心吸收,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针对子女的发展水平,抓住适当时机,把握激励分寸,方法灵活多样,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产生调动子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教育效果。
(四) 要求适度的原则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的要求才是认真有效的教育。家长教育子女也应该坚持严格要求。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苛、过度不合理的要求,而是从教育目的出发,针对子女的发展实际,提出内容适当的教育要求。家长要尊重子女的特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提出并深化教育要求,扩展教育内容。操之过急,要求过多过严,使子女难于做到,就会损伤自尊心、自信心,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教育要求的合理适当,主要体现在要求的目的性、可行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几方面。教育要求应从教育目标出发,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要求的目的性,有助于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和个性成熟完善;要求的可行性,是指家长所提的教育要求,应符合子女的发展水平,使之稍做努力,便可获得成功;教育要求的渐进性,是指家长所提的教育要求,符合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序,考虑到知、情、意、行相互关系,形成系列;教育要求的实效性,是指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任何要求,不应徒有形式,而在于使教育要求为子女所接受,转化成为子女的观念和行为,有效地促进子女长大成人,发展成才。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方面,存在过严或过宽两种偏向,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他们按照个人愿望要求子女,施以高压和限制的专制型教育,这类家长不准子女逾越常规,稍有不服管教的表现,便横加指责,非打即骂,严厉惩罚。有研究资料指出,要求管教过严,子女的认识水平提高就慢,顺应性减弱,反社会的越轨行为也会增多。另一些家长则对子女很少提出教育要求,或即使有些要求,也不督促子女严格执行,听之任之。这类家长大都对子女娇惯溺爱,亲子关系超越了适宜的限度,对子女经常性地盲目称赞、过度保护和过分迁就,正如宋代朱熹所说:“溺爱者不明。”家长溺爱子女,不仅促使子女形成幼稚、反抗、神经质、依赖、懒惰、懦弱等个性特征,有的甚至纵子从恶,造成悲剧。家庭对子女教育要求的适当合理,可以转化为子女的自身需求。比如,要求他们注意力集中,态度认真,可以满足子女求知、自尊及获得成功的需求;要求子女遵守集体规则,与同龄伙伴友好相处,能够满足儿童社会交往的需求,使他们体验到共同游戏的愉快和和睦相处的乐趣。儿童合理需求获得满足后带来的积极情绪,对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个性品质有深远影响。
荧荧是个12岁子女孩:母亲是一名优秀教师。父亲是一个公司的老总,父亲工作忙,应酬多,女儿的生活、学习几乎都是母亲来照顾。母亲在学习上对女儿过于严厉,对成绩要求很高,也常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她教的优秀学生比较,总是不满意女儿的学习,女儿常常是拿着考试卷了不敢回家;而在生活方面又过于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甚至上学要车接车送,孩子什么家务活都不做,造成其睥气无常,情绪不稳定,自感学习压力大,厌学、悲观消极,曾有自杀的念头,并想割断血管自杀。她常做一些令父母伤心的事,走路一蹦一跳、做鬼脸、不知饥饱,急躁时用头撞墙,任性,用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来报复父母,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要与父母划清界线,不上学等。
心理专家说,这个小姑娘患的是儿童情绪障碍症。刚接触小姑娘时发现她聪明伶俐,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深入了解以后,小姑娘对专家说,她编造一些谎话是要讨父母欢心,而且这几年来,她自认为从没有真正快乐过。
为此,心理专家提醒事业有成的家长们,不要仅仅碍于面子就强求孩子像自己一样有出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应该从内心去接纳、赏识自己的孩子,要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正确引导孩子,还要科学、适度地表扬孩子。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鼓励和提醒两方面的关怀,而任何一方面的失衡,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
(五) 教育一致性原则
家庭教育应将来自各方的教育影响加以协调,使家庭成员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求和手段、方法一致起来,前后贯通,从而保证子女的个性品质按照正确的培养方向发展。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一致性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家庭成员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一致,及时互通情报,共同研究教育子女的问题,互相配合,彼此维护威信。在父母和老人之间,取得教育子女的一致见解,有分歧看法不可当着子女的面争论。家庭成员间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应基本一致,不可有的过严,有的过宽,使子女无所适从。其次,家长应主动创造对子女教育的良好环境,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生活指导。家长要特别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开发智力、培养个性,要主动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青春期教育。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研究子女身心发展特点,做到教育前后连贯衔接。时松时紧、断断续续,不利于子女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教育的前后一致,是指基本要求的一致。但随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要求应加深、提高。只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才能对儿童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影响空间。学校的计划教育与家庭、社会的“随机而教”“遇物而诲”形成整体,才能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总之,只有在家庭教育中认真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坚持向子女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科学育人的成效。
这是一对有家庭教育意识、有家庭智慧的父母,经常在身边的小事上严格尊守教育一致性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小案例:
一天中午,家里炖鸡腿儿,我爱人没回家吃饭,我就让女儿丰和倩给爸爸留了一只鸡腿儿。做晚饭时,我发现鸡腿儿被女们给吃了。当时我有些生气,但没支声。我在想,古人说:馋懒是万恶之源。好吃得东西也许人人都爱吃,何况是孩子呢,可以理解。但是要让孩子知道:爱吃的东西也要吃自己的那份,不能吃了自己的,还要吃别人的那份,即便是爸爸、妈妈的也不能随便吃。倘若任其发展,家长视而不见,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式,那就是:“只要我喜欢,我的是我的,别人的也可成为我的。”发展下去,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
我想出了一种方法,来教训两个女儿。晚上该吃饭了,我对爱人说:“你今天中午没回家,我们改善生活了。”爱人说:“你们吃的什么好吃的?”我说:“炖鸡腿儿,小丰和小傅还给你留了一只呢。”“是吗?”我朝女儿说:“你俩把给爸爸留的鸡腿端出来吧!”这时,姐妹俩红着脸,谁也不说话。我故意还在追问两个女儿:“怎么了?去给你爸拿鸡腿呀?”沉默了几十秒钟,我对爱人说:“一定是她们收到了一个密封的容器里了,不过你不用担心,肯定馊不了。”我有意向爱人传递了一个信息。爱人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奥,那就不用拿了,记住以后再给我留吃的东西,就放到我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就行了,不用那么费事!”这事以后,女儿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属于你的就是你的,别人的不是你的,不要随意占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