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心理教师的作用及重要性

2022年06月06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心理教师的作用及重要性已关闭评论 阅读 3,72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摘要: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所面临的边缘化和多重角色困境,很多时候源于人们对心理教师的误解和误会。为了让心理教师在专业的岗位上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为心理教师“正名”。由此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首先,心理教师不是“万金油”,而是“专业技术人员”;其次,心理教师不能“包治百病”,而是“有职责范围”;最后,心理教师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要标配标用”。

引言 

“ 王老师,对我班的‘大神’我实在没有招了,现在都已经初三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 他却在底下充耳不闻, 学习成绩丝毫没有进展不说,上课爱听不听,不想听直接屏蔽外面的世界,还隔三岔五给我惹是生非。我是啥招都派上了,可这位‘ 大神’就是油盐不进、软硬不吃。有时也会良心发现,可是好景不长,又故技重演,你不是心理教师吗?我让他到你那里坐坐,你从你的专业角度跟他聊聊,怎么样?” 

面对眼前这位学校资深班主任连珠炮式的吐槽,我是全程“ 洗耳恭听”,终于在她倒完苦水之后, 我会心一笑, 爽快答应。而刚才发生的一幕,在校园生活中已是见怪不怪,作为学校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很多时候要充当“救火队员”。对于难缠的学生,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班主任、为教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但是根据许多案例的反馈来看,我们班主任或教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头疼学生”“搞不定的学生” 等, 并不是如描述的那么糟糕透顶。究其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静不下来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耐不下性子听听学生的解释,我们都太“急”了。在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很多学生身上本该拥有的“慢”,我们等不及。

于是,在校园生活中,往往一个学生有点难对付,就干脆“送给心理教师解决”;时常也会出现平时想不起来心理教师,一到检查督导,心理教师又被推到前台火速加班加点的情况;更有甚者, 考虑学校大局需要,心理教师常常兼职德育处、团委、后勤、教科研助理等多种角色于一身,以至于在年终述职报告时不知从何谈起,感到无奈。我们的教育毫无疑问已经走进了新时代,在新的背景下,有必要为我们的中小学心理教师“正名”。

那么,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为我们一线的心理老师“正名”呢?

01首先,心理教师不是“万金油”,而是“专业技术人员”

提到教师,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个老师在学校里教具体什么课,不出意外,还有作业考试之类的,最起码也需要进行考查。可是心理课没有,那么心理教师是不是教师呢?当然是!心理教师全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常又容易被误解为教心理学的教师,这就又不准确了,“心理教师”的官方解读是那些受过心理学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在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的专业人员。狭义的理解就是,具有专业背景,教育科班出身,且取得从业资格,从事学校心理课教学、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 策划专门活动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所以说,心理教师首先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这就需要在个人专业发展上有所规划、发展、建树。 

但同时, 因为心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无法通过简单量化的指标考核与评价,许多入职的新教师渐渐发现,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发展道路偏离了原来既定的轨道。因为通常一所学校只有一名心理教师,自然没有学科组、教研组之说,学生心理辅导一般又划归德育处管理, 于是心理教师化身德育干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管理部门、后勤、安全或校医等岗位上都能看到心理教师的身影,考虑到工作量的问题,部分心理教师还兼任安全员,社团指导,甚至文化课的教学。 

这样的工作安排着实让心理教师疲于奔命,哪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工作上呢?尽管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教育场地,但 60% 以上的心理教师觉得自己与其他教师相比,“好像介于行政与教学之间”“有时被冷落到角落里”“工作变化性太大,随领导和上级的需要而定”,等等 [1]。 

心理教师这样类似“万金油”式的生存情况,既有来自体制、机制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的考虑。有一些心理教师觉得反正看不到希望,就在现行状态下得过且过,但这样的状态势必会影响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长此以往,心理教师的专业将不“专”,其主体地位和价值功能不断被弱化,最终被边缘化、碎片化、游离化,这必将影响心理教师的工作情绪和状态,最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心理教师必须回归“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这样才能实现专业发展与成长。

02其次,心理教师不能“包治百病”,而是“有职责范围”。

心理教师承担着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与健全人格培养的重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教师开展工作,也必然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受到中小学学科边缘化的影响,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功能价值失位,在学校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专业定位。一般只有当学校里或班级中出现了“搞不定”的学生,“学生不听话、老师管不了、家长不愿管等让人头疼”的学生,或者“表现怪怪的、不愿上学和交流、自伤自残甚至有自杀风险”的学生,这时候心理教师才会被推到前台。理由很简单:你不是心理教师吗?现在这个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了,你给看看到底咋回事?心理教师此刻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可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然而心理教师通常的工作内容应该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心理辅导;组织和筹划各种心理活动如讲座、团辅等;定期对中小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建立心理档案;做好相关的教科研课题及项目研究等。心理教师从事心理辅导有既定的目标,可分为矫正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而发展性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因此不能在有学生出现棘手问题时,就简单推给心理教师应付了事。心理教师不是专业医生,更不能“包治百病”,而是有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能超出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范围,心理教师开展的心理辅导针对的只是心理烦恼、情绪困扰等一般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等超出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范围和能力范畴,所以心理教师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好测评、筛查、识别、辅导、评估、转介等工作。面对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时,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范围,及时的转介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职业精神的体现。虽然会有老师或家长不理解,还是要按照心理教师的个体辅导流程科学解释和积极处置。 

还有一类不属于心理教师的职责范围,即非心理问题性质的来访者不是心理辅导的对象,如升学择业的选择、父母闹离婚等。但是如果因为上述事件对来访者造成了心理困扰或由此引发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教师的工作内容范畴了。因此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做好识别,以便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和家长。

03最后,心理教师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标配标用”。

心理教师这个称谓如果放在三十年前, 一定是个稀罕物,但是放到今天,心理教师这一职业早已令人习以为常了。究其缘由,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起步,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学生、家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问题引起多方重视,心理教师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迫在眉睫了。到今天,心理教师这一职业的确立,可以说已经基本水到渠成了。

学校要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这是心理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也是学校心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出台,更是应时而生,满足了教育之需,回应了社会关切。但是放眼全国,专业心理教师的师资配备仍然呈现地区不平衡、校际不协调、发展不均衡等现状。即便已经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能“量才为用、人尽其才”的局面,因此要打破心理教师可有可无的局面,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新教师招聘计划和方案时要考虑之外,对于新入职的专职心理教师,在职称评聘、待遇保障、评优晋升、考核评价等方面要努力做好相应的制度保障;另外,所在学校要保证心理教师“所教为所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就需要校长要有长远的目光和考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让心理教师在专业的岗位上做好“预报员”,而不要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消防员”。 

最后,心理教师自身要定位好角色,承担好职责,发挥好功能,体现好价值。特别是对新入职的心理教师而言,可能承担的工作并非如你所愿,难免存在抵触心理,感到屈才和失望,其实换个角度思考,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实际,每一个工作和角色也是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统筹安排的。研究表明,中学校长期望心理学教师开展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策略指导、情绪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承担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职责 ; 扮演学生“心理的调节者”“指导和促进者”“个性的塑造者”和“同伴和知己者”的社会角色 [2]。作为新入职的心理教师,更应该静下心来,勤勉工作,主动申请,利用好现有的平台,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我想校长和老师们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种教师自己主动承担、主动成长的状态,正是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总之,心理教师的“标配标用”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架构,也需要中层对政策制度的执行落实,更需要低层即心理教师本人对心理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坚守。如此方能为广大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赢得一片星空。

(全文转载于:镜子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