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系社会的心理怪圈

2014年02月24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关系社会的心理怪圈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0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杜沙沙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核心提示:讲人情、论关系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关系”也带来诸多心理隐忧。

  说到“找关系”,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大到找工作、孩子入学,小到求医看病、外出搭车,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一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有人找不到关系,办不成事,心里愤愤不平;偶尔托关系办成事了,此后便事事找关系。无论如何,“关系”成了中国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

  我们的社会关系五花八门,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战友、客户,甚至仅有一面之缘的人,都可能结下某种特殊的交情。这些关系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微妙的社交网络,凭借这种非正式的、不对外公开的熟人圈,人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一些机会和利益。近日,腾讯网新闻调查中心一项近5000人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毕业生找工作,关键还是靠关系和熟人;其次才是能力,仅占16%。不少人到了一个新地方,第一件事不是学习或请教,而是打听有没有老乡。甚至连小孩都知道,想当班干部要托关系。没有“关系”的指点,仿佛人人都寸步难行。
      讲人情、论关系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在曾经封闭保守、讲究道德人治的传统社会中,关系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用,既有利于维持社会关系的平衡,又对个人生活起到保障和规范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关系”也带来诸多心理隐忧。

  首先,事事找关系、“拼爹”,必然影响社会公平,给“无权无势”、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人带来焦虑,甚至滋长“人情大于法”的不良风气。其次,动辄找关系,是内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体现。一旦形成习惯,势必让人们忽略对真才实学的培养,加重依赖和侥幸心理。最后,表面看似温情脉脉的关系网,背后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当每个人都在精心计算着各种关系能为自己带来哪些好处时,又如何分辨听到的、看到的是真心还是假意?

  因此,关系社会应当良性发展。我们离不开亲情、友情等关系的滋养和帮扶,但这仅仅是前进的助力,而不是依赖的对象。正确看待这些资源中蕴藏的机会,才能促进身心和事业良性发展。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明确区分“公德”和“私谊”的适用范围,使之各得其所、发挥各自所长。该争取时争取、该让步时让步,才能让自己进退适宜。总之,只有真真切切做人、真心实意对人、真情真意留人,自己才有可能赢得更多信任和支持,打造牢固的社会支持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