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生!未成年人的“精神内耗”需要被看见

2022年08月14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生!未成年人的“精神内耗”需要被看见已关闭评论 阅读 74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王志敏)

近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了《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其中调查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成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来看,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未成年人的“精神内耗”亟待被看见。“精神内耗”是什么?简单来说,就像是开车双脚同时踩着刹车和油门,在不断拉扯中持续耗能,车仍停滞不前,无法到达追寻的终点。

“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怎么动不动就有心理问题?”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竞争”下成年人压力倍速增长,未成年人同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学业“内卷”、父母厚望、同伴攀比、信息侵扰、社交抑制……在他们的世界里,压力并不一定亚于成年人。

蓝皮书显示,学生抑郁的原因77.39%在人际关系,69.57%在家庭关系。无法融入集体、被“小圈子”排挤、校园欺凌、失恋……这些人际关系上的无所适从,让未成年人深陷于自我怀疑的低安全感、低认同感的“内耗”中无法自拔。现代家庭中,大部分父母格外重视未成年人的教养,对他们的成长指标、学业发展拥有着更高的期待。很多父母焦虑之下的“恨铁不成钢”,过度苛责、过度干涉和控制欲望、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及缺乏关爱等,这些都可能让未成年人无法感受到来自家人的认同和关注,他们常常被“无用感”所包围和困扰。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海量信息涌入,一些不良讯息、低俗文化、错误理念如杂草一般生长在未成年人周围,心智不成熟的他们无法明辨分析。“虚拟世界”的网络游戏、“低级快乐”的短视频、“丧文化”文学、“饭圈”文化……也让未成年人无法厘清虚拟与现实。未成年人的周遭世界已大不相同,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幸福感。

重重压力下,一些孩子提及上学就表示身体不舒服,浑身疼;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坦率地沟通;过分焦虑或担忧;常感慨活着没什么意义,学习做事都没有动力,总说自己很累……很多人会认为他们这样的行为是“躺平”“叛逆”“娇气”,实际上,这些其实都是未成年人发出的“求救信号”,他们渴望“被看见”,亟须疏导和帮助。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顺应力”,是指人在面对压力时的解决能力。未成年人的顺应力尚未成熟,当压力出现时,产生的一些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很好地化解和清除,内耗就容易出现。若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长期被忽略,很可能会错过沟通缓解和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期。未成年人的“精神内耗”首先需要“被看见”,再到“被看清”,家校社应构成良好的动态系统,给予及时有效的解决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向上成长。

(文章全文转载于:光明社教育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