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原生家庭不是你拒绝成长的理由

2022年08月20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原生家庭不是你拒绝成长的理由已关闭评论 阅读 717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01

“小时候,我最怕的事情是吃饭”

“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对我非常非常严厉,我有一度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场跑1000米,而且不许照镜子,还不让妈妈给我做新衣服。”

“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幼小的她,曾在阳台边上写下这样厌恶人生的话。”

这个人,是被公认为“央视一姐”的董卿。

近几年凭借《诗词大会》《朗读者》,董卿又火了一把,而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向成熟稳重的她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泪流满面。

董卿说,“小时候最怕的事情是吃饭,因为这个时候,爸爸总是说,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经常是边哭边吃。”

虽然如今她也能理解父亲严厉的爱,但这种“为你好”的严厉,还是让她从小对自己非常没有自信。“我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亲的各种期待”。

在大多数人眼中无比优秀的董卿,对自己却还是永远不满意。“当别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个饭,我还坐在沙发那地毯上,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过错。”

她自己说原生家庭给她的影响,是非常缺乏安全感,对自己严厉到苛刻。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自己何尝不像董卿一样,看似光鲜得体的背后,内心始终住着那个父亲面前战战兢兢的小孩。原生家庭,可能是内心最柔软、最不能触碰、又无可奈何的地方。毕竟,你无法选择,也不是通过努力就能重来,但影响几乎将会伴你一生。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弗洛伊德也同样强调,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个人行为状况可以在其童年经历中寻找根源。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比如:经常没有安全感、莫名地焦虑、不自信,又说不出为什么会这样;

在人际互动中,经常不自觉地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学到的一些行为;

过于要求完美,生怕自己搞砸,好像默认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

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童年时原生家庭的影响。

幼年的经历即使已经不记得,往往也会内化为潜意识中“隐形的誓言”,影响你的行为而你并不一定自知。

02

原生家庭与我
“我总是不够好”:原生家庭最深的影响

@ 匿名网友:

“受家庭伤害后,往往会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完美,你的强大只是表面。”

“每当安静下来与自己独处的时候,内心总是空虚无助,不断地寻求安全感,但是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寻找到。”

“往往因别人的目光而活,没有别人注视而失落,为了达到别人的期望而委屈自己,有人对自己稍微好点,都当作天大的恩德,暗含的潜台词是自己不值得被爱。”

苛责自己、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些让你得出“我总是不够好”的结论,大概是中国式原生家庭对你产生的最深的影响。

考了99分的孩子,很可能得不到渴望已久的夸奖,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一句“为什么不能再仔细点考100分?”。

久而久之,父母对你的评价,最终会内化为你对自己的认知。

成年后的你,内心还住着一个过于严格的“父母”,时刻对你做出评价,鞭策你不断地追求“完美”,以抵御内心对于“要变得更好”的不安焦虑。

也正因如此,有时候你特别害怕失败、怕把手头的事搞砸。其实你“害怕”的背后,不是针对生活中的具体某件事,而是“我不够好”和“妈妈永远无法满足的要求”。

03

原生家庭与我的婚恋关系
“为何我的婚姻越来越像父母”

@ 匿名网友:

“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谈恋爱了,更不会结婚,害怕亲密关系,所以总是保持距离。”

“从小母亲对父亲都很强势,现在我总是忍不住想要对方按照我的想法来做,尽管我并不想这样。”

原生家庭父母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你对亲密关系的态度。

之前有一篇文章,说孙俪12岁那年父母离异。这种伤害,除了让她憎恨父亲,还让她产生了“以后不结婚”的念头。虽然现在孙俪和邓超是娱乐圈的模范夫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孙俪都非常恐惧婚姻,明确告诉对方自己不婚,还为此差点拒绝邓超。是父母的婚姻,让她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本能地感到害怕。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模式也会是孩子将来婚姻的模版。

有时候男孩寻找另一半,无意识地参照母亲的特质;有时候女孩很可能不满父亲的某种特质,恰恰找了与父亲相似的另一半;有时候你不自觉地爱上某种特定的人,即使你们并不合适,连分手理由都相差不大。

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只是在寻找某种来自原生家庭的熟悉感,因为熟悉使你感到安全。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亲密关系中,表面上我们是与伴侣相处,但实质上是,不断重复经历过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密关系,可以说是我们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

04

代际遗传
“我变成了我父母,而我的孩子变成了我”

@ 匿名网友:

“对待孩子,其实我刻意避免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当冲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我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的样子。”

“最惊恐的是,有一天你发现你兼具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你曾经最讨厌的东西,它还同时出现在你孩子身上”

采访的时候,主持人问董卿,父亲的严厉对自己影响会持续多久?

董卿肯定地说:“他影响着我,而现在我影响着我自己,将来也会影响到我的孩子。”

千万种家庭,千万种家庭模式,而这些模式仿佛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样,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承。

抚养孩子,你会发现你竟然变得越来越像你的父母,即使你自认为并没有按照原生家庭的模式去教导孩子,甚至刻意在避免。

但是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即使没说他也一定能感觉到。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怎么样避免遗传到下一代,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05

如何降低原生家庭对你的负面影响?

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但“原生家庭已经不能再重来,那我能怎么办?”这恐怕是大多数人陷入无助感之前的自我发问。

如何降低原生家庭对你的负面影响?

(1) 接纳:童年无论好坏,都已经是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

接纳,不是接纳来自父母的伤害,而是接纳我们的生命中有一段,是充满苦难和荆棘的。

父母以及家庭留下的伤痛看似是人为的,但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无意的过失。

因为没有哪位母亲会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发誓要伤害自己的孩子。

而后一系列不良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她潜意识的某些动因。

因此放下与父母纠缠,就是我们处理童年创伤的第一步。

(2) 认同:我们的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

我们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大多是从父母那里学习来的,而我们的父母亦然。

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也是他们的养育者对待他们的态度。他们的情绪处理方式,他们的养育态度,极大程度都代表着他们父母的方式。

所以他的抛弃,羞辱和殴打,或许都是来自于他童年里的一种强迫性重复。他内化了父母的毒,然后传递给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就成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受害人。

当你觉得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时,你几乎可以断定,你父母可能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这样你的恨或许可以减轻许多。

(3) 分辨:父母的人格是否是健全的

现在的教育,奉行方法论,认为父母是一门终身职业,要经历正规训练,掌握了基本技巧才能养育好孩子,但事实上教育的本源,不是单一的方法论,而是父母的人格论。

我见过高学历的父母当街羞辱自己的孩子,也见过目不识丁的父母特别会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者有着明显的心理疾患,带着他们去正规途径进行治疗是上策。如果他们拒绝,那就尽可能和他们保持一定的界限。

(4) 倾诉:对不起,我暂时没有亲近的能力

中国历来将孝道列在民族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孝的背后,其实需要另一个词来支撑,就是“慈”,如果父母做不到对子女的慈爱,那么子女就很难发自内心去孝顺父母。

假如你的父母伤害了你,甚至抛弃了你,你不可能一边捂着流血的伤口一边还大声的说“我爱你,我感谢你”,这是不正常的情感反应。

最好的疗愈途径,是面对面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他们当年的所作所为给你造成的影响,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不愿意孝顺他们,亲近他们,而是你暂时没有这个心理能力。

就如同演员伊能静那样,她直到四十岁还带着母亲儿时留给她的消极影响生活,一度精神崩溃到想服毒自尽。后来她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建议,通过电话告诉母亲,当年母亲那样冷落并且怨怼自己,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母亲首次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伊能静才得以将童年那一页翻过,继续开始新的生活篇章。

但要注意的是,直接地阐述父母对我们的伤害,可能会让父母难以接受,所以这样的倾诉,最好是在专业的帮助下进行。但可以让他们知道,你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并不是不愿意亲近他们。

(5) 寻求帮助:找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帮助你

最后,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状态非常糟糕,过去的创伤极大的影响了现在的关系和生活,那请你去找专业治疗师做治疗。

如果创伤来自父亲,建议去找和父亲年龄相仿的男性治疗师,如果创伤来自母亲,建议找和母亲年纪相仿的女性治疗师。

相信治疗师这一个重要客体,给你的抱持和接纳,可以作为你理想父母的形象,帮你逐渐平复来自现实父母的那部分创伤。

最后:

有些伤害,代代相传,我们的父母很可能也是受害者。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同样也没有完美的家庭。

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生命质量,但成长却是我们自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原生家庭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我们还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自我成长。并且,作为父/母的你,也将会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该是你拒绝成长的理由!

(全文转载于:张晓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