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重磅!国家出手,自闭症筛查诊治最新规范曝光!

2022年09月09日 健心资料 重磅!国家出手,自闭症筛查诊治最新规范曝光!已关闭评论 阅读 92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全民健心网、健心学堂编辑:于梦娇)

“3月龄就开始筛查”

“每周干预20小时以上”

“自闭症核心症状无药可医治”

“行为疗法是基本干预手段”

......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妇幼发[2022]12号)(以下简称《规范》。

这是国家层面关于自闭症筛查干预的首份规范文件,明确提出了0-6岁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教育、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流程和标准。

为什么要发布这一份《规范》?详细内容有哪些?对自闭症家庭又有什么意义?

今天,大米和小米帮大家划重点,详细解读。

01

1岁内需要初筛

《规范》明确提出,将在0-6岁儿童中进行筛查工作。

其中,初筛在1岁内就要开始,分别在3、6、8、12月龄进行。1到3岁幼儿在14、24、30、36月龄进行,学龄前儿童分别于4、5、6岁进行。

筛查工具为“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结合家长询问,了解儿童是否出现语言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障碍或倒退。

例如,无法用语言表达、无目光对视、重复刻板行为,或以前可以用语言表达、以前有目光对视,现在无法用语言表达、现在无目光对视等。根据初筛结果进行随访、转诊等服务。

02

诊断可疑,两个月内应复查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用不同量表复筛,《规范》中提出:

18月龄以下,应用“0岁〜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简称“儿心量表一II”)”,从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5个能区,测评儿童发育水平,总分低于70分,存在发育障碍。

18-24月龄,应用“修订版孤独症筛查量表(M -CHAT)”,若核心项目中有两项或以上不通过,或者全部项目中有三个项目或以上不通过者,可能存在自闭症风险。

24月龄及以上儿童,应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总分大于等于53分为未通过,可能存在自闭症风险。

此外,所有18月龄及以上儿童,同时应用“儿心量表一II”复筛。

评估总分低于70 分,可能存在发育障碍风险;总分在80以上,但语言、适应能力、社会行为等任何一个单项得分低于70分,可能存在发育偏离,评估总分为70〜79分者,家长应在3个月内,采用相同方法复查。

最后,结合病史询问、行为观察、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 检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给出综合判断。

对于筛查、诊断机构的人员、配置等,《规范》也有要求。

初筛由乡镇服务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配备测查桌椅、测查床,至少有1名接受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技术培训且合格、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

复筛服务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需设置诊室1 间、独立的心理行为测查室1间,配备必要测查设施设备,至少有2名接受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技术培训且合格、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

诊断机构,为具有自闭症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并应当配备符合临床诊疗要求的诊室1间、独立的心理行为测查室1间。诊断人员要求具备诊断资质的精神卫生科、儿科、儿童保健科医生。

此外,《规范》还提到,对诊断存疑的孩子,家长应尽早开展干预,并在2个月内到原诊断机构复查。

03

警惕其他相似病症

任何疾病的干预,首先必须有一个准确的诊断。自闭症的很多症状与其他神经系统障碍病症相似,因此,诊断之前需要与其他神经系统和代谢类疾病鉴别。

《规范》提出了6个需要关注的疾病。

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因语言理解、表达缺陷等存在的社交沟通问题。

智力发育障碍:智力障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功能缺陷,临床诊断的难点在于,这些缺陷是智力障碍还是自闭症导致的。

反应性依恋障碍:亲子之间缺乏早期情感互动的刺激导致的亲子关系冷漠,社交障碍等。

童年社交焦虑障碍:特发于童年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是恐惧社交。

选择性缄默症:因焦虑导致的语言功能暂时停滞,无法开口说话。

儿童精神分裂症:常见表现为,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

此外,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常常存在或伴随一些不能单独用自闭症解释的症状或疾病,例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癫痫等,这些共患病可能掩盖或者遮蔽自闭症本身的核心症状,影响干预和预后效果。

《规范》要求,明确患者的病情方向,从而帮助他们制定全面完整的干预计划,避免漏诊或误诊,导致患儿错失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

对诊断工具也提出了要求,即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为辅助工具,适当选择脑电图、诱发电位、头颅CT、磁共振、染色体、基因检查等辅助检查。

04

强调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预后情况。《规范》的出台,特别强调了自闭症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但,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怎么干预?有哪些技术和方法?

《规范》中提到了几个重要原则:

个体化干预

自闭症儿童的发育水平、障碍程度各不相同,干预的前提是测评自闭症儿童社交、语言、认知、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教育干预计划。

科学循证

在自闭症临床一线,从来不缺乏“传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自闭症发病率和检出率的不断攀升,各种“高精尖”和“新奇”疗法也不断涌现,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焦灼的自闭症家庭。

如今,《规范》明确指出,自闭症核心症状尚无药可医。一些有严重情绪行为障碍和共患疾病的自闭症孩子,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选择和使用药物。

干预方法方面,《规范》中提到:以行为疗法为基本手段结构化教育与自然情景养育是基本框架,核心是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社会交往、语言、非语言沟通、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少不良行为,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交往能力。

家庭干预

邹小兵教授曾提到:长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长一直在倡导自闭症和其它发育障碍的家庭干预,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的家庭干预,是更经济、更有效、更加可持续的方式。

所以,《规范》也给出了这样的信号:

父母及家人的参与和支持,是自闭症儿童干预和康复的重要策略和措施。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理解、接纳、包容、尊重和关爱;通过养育过程中的陪伴互动、生活照护和游戏玩耍,面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关注他们的成长表现,有特殊兴趣和个人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和转化。”

每周至少20小时

自闭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干预。所以,《规范》中要求,必须保证每天有足够有效干预时间,每周干预时间应在20小时以上

关于自闭症儿童融合问题,《规范》中也提到,3岁以后儿童,病情相对轻、具备一定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可在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同时结合专业机构训练。

邹小兵曾在《小明的一天》中指出:对于自闭症的干预,根据这些年来的观察和经验,我认为其实有一个成功方程式:(低年龄+正确方法+高强度干预+长期干预+家庭社会支持)/病情严重程度=最佳结果

可以想象,未来,通过早期筛查、科学干预、家校协作等方式,有更多自闭症孩子将进入主流学校,融入社会。

05

文件对自闭症家庭意味着什么?

近20年来,自闭症患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美国最新患病率为2.3%,全球患病人数至少有7800万人,中国最新患病率为0.7%。

因此,最近几年,中国也在不断完善自闭症诊治相关政策。

早在2010年,当时的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卫办医政发〔2010〕123号),规范了儿童自闭症诊疗康复行为。

2013年,中国残联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将0—6岁儿童残疾早期筛查纳入基层妇幼保健网络,并提出对视力、听力、肢体、智力以及自闭症五类残疾儿童筛查规范。

2017年,国家卫健委开发了适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生使用的筛查工具—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简称“预警征”)筛查表,对0-6岁儿童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能力、视、听力、自闭症等方面进行初步筛查评估。

201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卫健委联合中国残联等部门在全国遴选了100个县(市、区)开展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试点工作,组织实施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项目。

今年,国家又首次发布《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那么,这份《规范》的出台,对自闭症家庭意味着什么呢?

大米和小米采访了参与该《规范》修订的专家之一,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湖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学术主任黄广文。

Q1

这份《规范》是怎么出台的?

黄广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先是国家层面组织专家起草稿、专家修改、定稿,再是全国各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妇幼保健院以及儿童医院等参与修订、提出建议,上报国家层面,再专家审定,最后发文。

尤其是《规范》中的附件1,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像筛查表,反复现场测试、反复修订、反复讨论、找关键指标,差不多用了十多年。

Q2

基于什么样的背景下, 国家出台了这份文件?

黄广文:接诊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接诊患者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很多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一些可疑症状,等到后面再发现就已经迟了,耽误了,错过了最佳干预康复时机,原本能得到良好预后的孩子,长大后也只能被关在家里,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很大负担。

如果自闭症儿童都能尽早筛查、尽早干预,有一个良好的预后,让更多孩子能够走出去,上学甚至就业,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Q3

《规范》对自闭症家庭有哪些利好?

黄广文:目前,尚缺乏针对自闭症儿童核心症状的药物。而现实中,仍有不少家长被各种伪科学疗法欺骗,相信所谓的古方、秘方、偏方。

因此,这份《规范》在制订之初,就明确规范了自闭症孩子的早期筛查、登记、转诊、评估、诊断、干预方式。

从国家层面、医学层面、专家层面,任何一个诊疗活动都需要循证医学依据。希望这样一套严格的流程,能为家长指明方向,让他们能少走弯路,避免上当受骗。

最后,为大家附上文件原文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

(文章全文转载于:大米和小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