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总是不稳定的人,建议多做这3件事!
(全民健心网编辑:王志敏)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是一瞬间的。
其实还有后半句。
崩溃完之后,当我尝试着想“情绪管理”一下时,结果却总是被越拖越远。
每次都是。
跟人聊着聊着天,对方自嘲式地一句“我很想爱这座城市,可它总是把我远远抛开”,再抬头时,我的眼泪就怎么都止不住了,后来索性放声大哭;
跟伴侣吵架后,一个人坐在沙发生闷气,吵架时互相丢的话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演,胸口越来越堵,气到睡不着,恨不得上去再吵个几小时;
第二天有场重要的汇报,从下午开始脑子就不断地进行预演,还会想象自己搞砸了众人不屑的眼光,甚至连嘲笑的话都清晰地浮现了出来,做梦也都是自己汇报失败的画面……
更重要的是,随着念头肆意,我开始不断地自我指责:
“怎么就突然崩溃了,别人肯定被你吓到了?”
“他凭什么这么说我?我为什么不能忍一下?”
“真没用啊,事情都还没开始,就净担心这些没用的……”
这样的“思维反刍”让我不断在焦虑、愤怒的负面情绪中挣扎,越陷越深。
最后,在身心俱疲中草草收场。
“认了命”,觉得一辈子就是这样了。
前几天看了壹心理的王丽芳老师的一场直播:
【总是情绪不稳定的人,该如何摆脱内心的创伤?】
那些不断闪过的留言,每一条都似曾相识。
原来,在不稳定的情绪中挣扎的人,远不止我一个。
来回陷入崩溃的情绪,对一件小事耿耿于怀的情况,也不是只“光顾”我一个。
为此,我将王老师的直播内容梳理成文。
希望能够陪你一起探索到情绪不稳定背后的成因。
如果你也困惑于情绪的不稳定,深陷在情绪沼泽里难以自拔。
不妨花3分钟往下看,相信你能有所收获。
当你感到焦虑时,
真的只是焦虑吗?
想要更好地管理情绪,我们首先要知道:
①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我会被勾起情绪?
②我的主要情绪是什么?
在一次公司的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员工心理援助项目)中。
我接触到过这样一位来访者,小A。
她是一个工作能力很不错的人,但却一直有很严重的“演讲焦虑”。
只要是需要当众发言,比如做汇报或开会讲话,她都会非常非常焦虑。
很显然,这个焦虑并不是原发的情绪。
小A需要找到自己那个最核心的“负性体验”。
这样才能对情绪的理解更近一些。
所以,我带着小A一起展开了探索。
最后在沟通中,我发现,她的焦虑来源于很强的羞耻感。
这份羞耻感,导致她只要站在众人面前,就会觉得自己不好,自己很没有用。
这一切都来源于她幼时受到的养育。
当父母不想让她去做不被允许的事时,就会不停地引发她的羞耻感。
比如:
在她吃东西的时候说,“再吃,再吃,吃胖了没人会喜欢你!”
“调侃”她的身高,“长得这么矮,别人肯定会看不起你!”
这样连续、经常的否定,让她只要站在外人面前,就自动化地产生“羞耻感”。
而当她因此没办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时,又会进而增加了她的羞耻感。
“你看我就是不行的,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如此反复,恶性循环。
当我们探索到这一点的时候,她一下子觉得轻松了不少。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核心情绪”都被掩盖了起来,然后以一些更有迷惑性的状态表现出来。
不光是焦虑,包括悲伤、愤怒,其实都是如此。
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核心成因。
我们要试着去探索这一部分,更了解自己。
避免陷入“治标不治本”的误区。
持续性地伤害,
会造成持续地情绪失控
面对同样一件事时,每个人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甚至完全迥异的。
有的人表现得非常激烈,有的人却风平浪静。
这个差异是因为什么呢?
①经历过的创伤不一样。
②人格基础的不同。
我们先来说说“创伤”。
在心理学中,创伤分为Ⅰ型创伤和Ⅱ型创伤。
两者一个较大的区别点在于:Ⅰ型是一次性创伤,而Ⅱ型是连续的、经常性的感觉到被伤害。
而忽视型、压抑型的父母,给我们带来恰恰就是Ⅱ型创伤。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感受,往往很少有积极的回应。
比如每次孩子一哭,就通过“我给你买玩具”“我给你买好吃的”来转移注意力。
本质上,其实是把孩子的情绪否定掉了。
而压抑型的父母,则会压制孩子情感、感受的表达。
比如,同样是孩子哭,他们会通过“你不准哭”“哭是没用的”来让孩子“发现”哭没有用,进而形成认知:
“有情绪是不能表达的”。
在这样的创伤下,幼年的我们没办法处理掉很多很多的情绪。
而缺少了情绪的察觉与体验,会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人格基础带来的不同。
在跟他人的相处中,你可能会发现,
明明经历过相似的创伤。
为什么有些人能很好地恢复过来,有些人却困在其中,很难恢复呢?
这是因为人格基础不一样:
安全型人格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面对一次创伤能很快地恢复过来;
而非安全型人格,因为内在就常常处在不安的状态下,所以遭遇创伤后很难恢复过来。
比如,同样是遭遇战争的创伤。
非安全型人格比较容易形成战后PTSD,而安全型人格相对能更好地度过这个危机。
所以,想要更好地管理情绪,需要试着尽可能地夯实自己内在的安全感。
学会“跳出来看自己”
根据多年来咨询生涯的经验,我总结了三个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信能够帮助到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a.脱离出带来情绪的环境
当我们需要尽快解决当下的情绪问题时,可以试着转移情绪情境,回避可能会造成我们情绪的环境。
比如,知道自己在人多的时候会分外焦虑,就尝试着多制造一些独处的可能。
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可能没办法完全依从内心去做情境回避的。
所以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偶尔使用。
b.坚持进行正念/冥想练习
脑科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研究,当我们处在关注自己的呼吸,放慢自己呼吸的状态时,
杏仁核的活跃程度会下降,情绪状态也会因此下降,内在的循环也能缓下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回当下。
在那个状态里,你会慢慢习得一种让自己放松的状态。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是练习个一天两天一周,都很难感受到它的帮助。
c.培养心智化的能力
以上两个方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当下或短期的情绪。
但如果情绪过于激烈难以平缓,或是想要长期保持对情绪的察觉与掌控。
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心智化的能力。
心智化能力,包含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同时又能从语言的层面来进行梳理情绪。
简单来说,心智化就是能帮我们“跳出来看自己”。
比如,在对一个事情感到愤怒时,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
“这个事情我怎么可以这么愤怒呢?这不应该。”
这种自我评价,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次生情绪,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
而如果能够“跳出来看自己”,我们就会在:
情绪共情上,意识到了我自己很难受,我也能感受到身体的反应;
认知共情上,意识到生气的原因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被冒犯了,边界被入侵了。
当然,心智化能力的培养确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你可以试着多去看相关的一些书,或者跟咨询师聊聊。
在更为专业的指导下培养自己的心智化能力。
进而让自己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跑。
(文章全文转载于: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