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不努力,三四年级拉开差距!(内含三年级易出现问题及对策)
一时的优胜靠的是天分,但长时间的领先靠的是习惯和坚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解决好孩子的生活难题,才是让孩子脱颖而出的法宝。
有的家长说:小学一年级孩子基本不用管,随便考考就能拿95分,让孩子自己学就好了。
其实不然。
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三年级,则是道坎儿,三年级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有什么有效对策呢?
小学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点固然是小学阶段里最少的、最浅显的,孩子不用费特别大的力气就能学会。
但是,孩子之间拉开的差距岂是试卷上的数字就能全部展现出来的?
1、小学六年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一二年级:
是孩子极其依赖父母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能够让家长的努力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级这个阶段了,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校老师心目中的形象,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特点的形成。
- 三四年级:
是孩子由依赖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强的转型时期,会开始主动积极地接收知识,很多机智的表现,会不时地让父母惊叹。俗话说三年级是道坎!
- 五六年级:
是孩子自主、全力吸收知识的时期,我们发现,这时候我们口头上能教给他们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能做的,也就是多给孩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空间与条件,借助书本给孩子传递丰厚的知识。
2、一二年级家长该帮孩子抓什么呢?
1. 抓学习态度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态度却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学习态度端正的人,往往学什么都能学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比别人牢。
家长若持有“孩子随便学学就会,不用太努力”的想法,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是认真努力的还是敷衍应付的?在上学初始就树立的学习态度,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
那些抱着随便学学的学习态度的孩子,在三年级及以后知识点更多更难的时候会自动转化成认真学学吗?不用思考,诸位家长也能明白答案是否定的。
一二年级知识点比较少,学起来比较简单,所以有精力的孩子课外时间可以不用花特别多的功夫在学习上,多发展些其他兴趣。但学习态度必须端正,不能随便学学。
2. 抓学习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的差距已经悄悄拉开。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刚上学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如果不注意好习惯的培养,可能就会慢慢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会对今后的学习起到重大的影响。
如果家长此时盯紧一些,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以后就会轻松许多。如果家长此时偷懒,将来就需要用数倍的精力来弥补、修正、偿还。
所以此时家长要重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和独立阅读思考的习惯等等。
3.学习习惯的良好与否决定了三年级成绩调整和分流的结果
- 三年级,是道坎儿
“三年级是道坎儿”,这句话在家长、老师中广为流传,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转折期,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三年级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2.孩子从一名儿童成长为一名少年,逐渐有主见。
3.孩子的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
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4.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这些转变有的我们已经重视,有的刚刚察觉到,有的还没有关注到,请我们的家长做个有心人,在了解孩子们所处的这个特殊时期之后能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给予帮助和教育,多和孩子谈谈,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4、三年级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学习的自控力和主动性不够
进入三年级后,我们会明显发现孩子的运动量变大了,加上学习压力的增大,难度的增加,孩子娱乐的时间变少了,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学生会产生疲倦感。
这时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宣泄自己的情感,学生容易变得浮躁,学习不踏实,成绩时好时坏,起伏大,不容易静下心学习,这些都表明孩子的自控力欠缺。
与此同时,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比如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不愿意做额外的提高作业或家长布置的作业;好词好句的摘抄,老师不硬性规定,自己就懒得去做,存在着“惰性”。
对策:给孩子确立明确具体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远期目标,即理想。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把学习和自己的理想、社会事业联系起来,这个理想不一定就是孩子以后从事的事业,但是孩子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会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
二是近期目标,最好是一两周内通过孩子努力就可达到的。
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经常关心和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表示祝贺,当他们表现不佳时,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
一个目标达成后,再制定一个新的目标,给孩子适度的压力。
孩子年龄小,许多事情的利害尚不知晓,不太懂得学习的意义,不愿意在课本知识上多下功夫。
所以,需要我们对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而不能听凭学生完全自由行事。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讲清楚学习的意义,尽量从正面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探索难题的精神欠缺
三年级后,我们发现考试不是仅仅考课内的知识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在课外要大量地汲取知识,补充课内所学。
目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头疼的算是阅读理解。和低年段的阅读理解不同,除了对字、词、句的把握以外,中年段的阅读理解还要归纳段落的主要意思以及中心思想。
这对学生来讲是很困难的。
在平时的练习中,如果遇到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的题目,懒一点的学生就不想做了,等着老师和好同学讲答案,长时间下来,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严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数学中,稍难的题目学生就自动放弃了,导致自己越来越懒。
对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面对难题不自信、害怕,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所以孩子对课堂上老师传授的方法要认真听,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知识,题目“百变不离其宗”,掌握了方法,就能将难题转变为做过的、熟悉的题目。
让孩子体验成功,逐步养成探索精神。在家辅导孩子的时候,不要将答案完全告诉孩子,要有意识地将题目分成几个步骤进行,这样可以降低难度,让孩子一步步完成,及时肯定他的进步,让他产生满足感。
这样他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慢慢对难题消除恐惧感。
3.读书的质量不高
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着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应该说我们班孩子阅读起步是比较早的。
但是我最近发现两个情况:
第一,很多学生读书是装样子的。一方面是装给老师和家长看,希望受到表扬,另一方面是装给自己看的,纯粹完成任务。
第二,读书的质量不高,读完就忘,一点印象都没有,一点积累都没有。所以孩子在写作文时,才感到没话说,内容空洞,语言苍白。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过来问:“我们家孩子也看了很多书啊,为什么写作文还是没有提高呢?”
读书质量不高就是原因了,你要分析,究竟是孩子在装样子,还是确实不会做积累,一个是态度问题,一个是能力问题,要区别对待。
对策: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
大家可以为孩子购买、订阅合适的图书报刊,创设一个阅读环境,全家一起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要注意的是,书最好不要订得过多,书要少而精。
为防止“走马观花”,家长可以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并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和好词好句摘抄。
(全文转载于: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