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上)

2023年02月16日 健心资料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上)已关闭评论 阅读 66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王志敏)

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来说,无外乎生理、家庭、学校、社会、个体五类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一、生理因素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女调查等表明,遗传对有些心理疾病影响较大。研究发现,一般人群中,患精神分裂症的终生风险率约为1%,(即100个人中预期1人会在其一生中某个时候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而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直系亲属,其患病风险则接近10%。国内的资料表明,多动症儿童的家庭成员中有多动症史的占13.6%,其中父辈或同辈有类似病史者各占50%。当然,遗传仅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关键还是后天环境作用。另外,疾病诸如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研究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冷漠等、打骂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界一般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它们分别对儿童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1)权威型:父母对儿童过于支配,儿童的一切都有父母控制。儿童易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不诚实等。

(2)放纵型:父母对儿童过于溺爱、儿童随心所欲,甚至失控。儿童易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3)民主型:父母与儿童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儿童,给儿童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儿童易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3 家庭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实物环境(硬环境)和心理氛围(软环境)。前者如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贫富、居住条件优劣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后者包括家庭语言环境(语言是否文明礼貌、体现民主平等)、心理环境(亲子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状态的好坏等)和人际环境(是否尊老爱幼、相互体贴等),较之前者,后者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有决定性作用。家庭心理氛围主要由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状况来决定。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其它机构无法代替的。

1 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学校仍受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指导思想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心理问题屡屡发生。

2 学校物理环境。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有助于学生心理得到净化和发展。

3 学校的心理环境。学校的心理环境主要指校风、班风。其对学生的心理有感染、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良好的校风和班风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关系和谐,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而不良的校风、班风对学生的作用正好相反。

4 学校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里能否和老师、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都和不良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 教师因素。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目前越发受到重视。

(1)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理解、态度、期望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家熟知的罗森塔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就证明,教师的高期望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期效应,促使学生向教师预期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而教师的低期望,则可能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并形成不良的课堂气氛。

(2)教师的言语和教学管理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不良言行(如语言侮辱和体罚)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损,产生焦虑、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研究表明,某些成绩差而又长期遭受教师言语伤害的学生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会导致学生自卑,恐惧、逆反,自闭、退缩,玩世不恭等不良心理;学生撒谎、欺骗、粗暴、冷酷、霸道、攻击等行为均和老师的不当惩罚有关。目前,各级各类学生的“师源性”心理伤害值得重视。

(文章全文转载于: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