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焦虑的本质:容错率太低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全民健心网、健心学堂编辑:于梦娇)
你发现没有,生活中有这两种人:
一种人,即便事情的结果不容乐观,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从来不为人生留下遗憾;
而另一种人呢,即便早已成竹于胸,却整日患得患失,将澎湃的生命力量消磨于内耗之中。
两种人的差距,就在于内心容错率的高低。
如果你也总是感觉焦虑、抑郁、不开心,不妨试着调高自己的人生容错率。
《圆桌派》中,主持人窦文涛曾讲过一段经历。
高中时他在一所重点高中就读,同桌成绩很好,在全省也数得上名次。
然而高考前一天,对方却突然决定弃考,于是老师带着窦文涛上门去做思想工作。
可无论窦文涛与老师怎么劝说,同桌都紧张回答:“我怕考不上。”
窦文涛吃惊道:“你是班里第二名,咱们还是省重点,怎么会考不上呢?”
同桌却幽幽地说:“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才不敢去考。”
最终,这位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是放弃了高考,上了一所技校。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总喜欢为自己设定一个完美的外在形象,对任何影响完美的可能性因素避之不及。
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往往事情还没到达终点,便在过程中消耗尽所有的精力与耐心。
网友@文文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初入社会的角色转变一度令她疲惫不堪。
开会时,她从来不敢当众发言,担心观点稚嫩受人嘲笑;
向领导汇报工作的前一晚,总紧张到失眠;
和同事确认数据前,也是纠结再三,生怕打扰到别人......
长期紧绷的情绪,让文文感觉自己时刻在崩溃边缘。
一个人对结果的期待越高,对过程的掌控程度就越高,一旦发展偏离预期,便会唤醒心底的焦虑与恐惧。
时常感觉自己行走于刀尖,日子过得胆战心惊。
但就像理查德·耶茨曾在《十一种孤独》中说:“在很多人看来,失败是可耻的,但其实,失败才是常态。”
人生的重要课题从来都不是享受成功,而是习惯失败。
既然选择了尝试,就要有承担最坏结果的准备。
我们虽然无法掌控结果,但可以掌控自己回应结果的态度。
提高人生的容错率,就是选择怀抱一颗平常心,应付天下无常事。
很多时候,一个人容错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结果的认知。
容错率太低的人,习惯使用二元对立的眼光打量世界。凡是结果未达预期,就是失败。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说,爱迪生经历了25000次失败,最终发明出蓄电池。
当被问及对前面24999次失败的看法时,他说:
“不,我并没有失败,我发现了24999种蓄电池不管用的原因。”
智者最珍视的,永远不是结果本身,探寻结果背后的价值,才更能够帮助自己越走越宽。
从某种角度来看,失败亦是一种成功。
一旦摒弃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人生的枷锁就会被打开,改变也会如约而至。
1991年世乒赛决赛现场,邓亚萍与朝鲜选手俞顺福相遇。
信心满满的她,上场就被判了违规,节奏全部被打乱,最终遗憾输掉了比赛。
巧合的是,在女单对决中,两人再次狭路相逢。
为了防止悲剧重演,邓亚萍迫不得已使用了“压箱底”战术——反手发球。
这套战术并不是她最擅长的,平日更鲜少使用,或许正因如此,反倒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下,换俞顺福战术失灵了。
邓亚萍最终以3:1战胜对手,并一路过关斩将。
拉长时间轴来看,与俞顺福的第一场交锋,对邓亚萍而言,既是一段遗憾,又是一次契机。
心理学中有一条比伦定律:若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
一个成功的人生,总是充满着失败的气息。
学会不把目光过多拘泥于结果本身,才能够将有限的精力集中至结果背后的价值上面。
就像有句话讲的:
世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没有众人的真理,只有个人的真理。
能够定义结果价值的,永远不是外界的标准,而是自己的内心。
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做所有的运动,都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为了得第一。”
对一件事而言,体验过程,远比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更值得珍视。
高容错率的人,往往更懂得充分享受事情本身、活在当下。
综艺《跃上高阶职场》中,选手八月就是一位过程导向的领导者。
无论提案时间多紧迫,客户要求多苛刻,她总是把自己和组员的感受放在第一。
所以即便忙到焦头烂额,组员们也从未迷失,而是始终目光向内,专注工作。
每次公布成绩时,八月组永远都是心态最平稳的小组,因为他们早已在过程中收获满满,结果只是加持罢了。
节目最后,八月曾这样总结自己的“领导理念”:
我时常告诉组员们,要把自己看成人生电影的主角,如果你总去想别人怎么看你,那就是进入了别人的世界中;
做自己,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有成长有进步,那就是值得开心的。
有时候,一件事在尝试的过程中,便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灵感与经验。
即便事情的结果不如预期,同样让人受益匪浅。
因为胜算机率小而拒绝开始,也等于放弃了与“奇迹”不期而遇的机会。
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去感受体验本身的乐趣,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可能性流进自己的世界。
网上看到一段难忘的对话:
“没人喜欢的汤圆为什么要煮?不被理解的事为什么要做?”
“因为我喜欢。”
是啊,人生短暂,一件事不能因为结果正确,才选择开始。
很多时候只要去体验,便能得到养分。
人生最好的结果不是事事如意,而是凡事尽力,不负自己。
点个「在看」,余生,愿你大胆尝试,全情参与,好好生活,好好发光。
(文章全文转载于:意林)